巧用“调味品”让“菜肴”增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课如同做菜,要想做出味道鲜美的“菜肴”,其中的“调味品”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交流,实现知识传递的课堂语言如同“白米饭”,早已被大家认可,但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肢体语言这个“调味品”却往往很少有人关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富有创造性地用好肢体语言,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学数学;调味品;菜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41-02
  所谓肢体语言,即身体语言,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数学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指的是,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除口头语言以外)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充分、合理、适时地利用肢体语言,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迎合其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等方面,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并得到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人体动作。因此,在小學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数学知识的顺利传递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肢体语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巧用肢体语言,激趣营造氛围
  一说起数学课,人们的感觉就是没有语文课和英语课来得生动有趣,数学学习往往给人学习氛围紧张、课堂气氛沉闷的印象。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喜欢?小学生好奇心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用生动的教学语言,配以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复习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三类线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能轻松地记住三类线的联系与区别,我首先面向学生,把两个手臂向左右两边伸直展开,并将手掌竖起来(掌心向外),提问:“同学们,如果忽略老师的头部,老师伸开的双臂展示的是一条什么线?” 学生一看马上起了兴致,迫不及待地说:“线段!线段!是一条线段!”“它有几个端点呢?延伸情况怎样?能否测量?”我变换手势,把右手竖立的手掌放平,“现在又是一条什么线?它有几个端点?延伸情况怎样?能否测量?”随后又将左手竖立的手掌放平,左右两手做屈伸动作,表示向两边无限延伸(最终呈直线状),继续问道:“这又是一条什么线?它有几个端点?延伸情况怎样?能否测量?”如此形象地展示,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模仿,跃跃欲试。于是我带领学生边说线的名称和特点,边把刚才的动作又演示一遍。短短几分钟,全班学生就把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牢牢地记住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己先“动”起来,带动学生的肢体和思维同步“动”起来,在满足学生好动需求的同时,使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而且学出成效来。
  二、妙用肢体语言,助生理解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基本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又是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离开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来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数学基本知识往往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单凭教学语言把它们传授给学生,这时,合理发挥肢体语言的艺术作用,则可以有效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间隔”一词,我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把5根手指当作5棵树,并提问:“你觉得哪里是‘间隔’呢?数一数这里共有几个‘间隔’?如果是4棵‘树’,有几个‘间隔’?3棵‘树’呢?”在这样边做动作边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反之,间隔数等于棵数减1。有了这个“两端都种”为基础,其余的“一端种,另一端不种”和“两端都不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仅学得快乐,而且也学得扎实。
  三、善用肢体语言,助生形象记忆
  在小学阶段,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记忆必不可少,有时让学生去背诵,有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很明显,第一种方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通常是背过之后没过多久就忘了,或者背是背了,但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而导致不会合理运用公式;而第二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但是机械化的操练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使记忆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了使学生记得既轻松又准确,课上我给学生介绍了“手指操”记忆法,并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伸出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弧状),同步念“πr”,接着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弧状),同步念“πr”,最后将两手“半圆弧状”靠在一起,构成一个“圆”(如图1),齐念“2πr”。就这样,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和记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2πr(已知半径求圆周长)。当然,稍做变化,把“πr”替换成“[12]πd”,就可以变化出第2套手指操——[12]πd,[12]πd,πd,即C=πd(已知直径求圆周长)。如果再做进一步拓展,又可以发展成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操:如图2,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弧状),同步念“πr”,接着伸出左手手掌(五根手指并拢并呈笔直状)与“半圆弧状”靠在一起构成一个“半圆”,同步念“加2r,等于半圆周长”(已知半径求半圆周长)。同样稍做变化,还可以演变成第3套手指操——[12]πd,加d,等于半圆周长(已知直径求半圆周长)。我在教学中发现,运用手指操,学生不但能轻松掌握整圆和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而且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记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笔者让学生同步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向自己),五指自然伸开,大拇指代表千米,其余依次代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如图3);接着观察手指之间间隙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最大,其他几个手指间的距离都差不多,由此记住了“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同时还可以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学生也可以借助左手,理解米到厘米有两个间隔,10×10=100,所以1米=100厘米;米到毫米有三个间隔,10×10×10=1000,那么1米=1000毫米。当然还可以做类似的拓展。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记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问题,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长度单位间的转化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活用肢体语言,丰富学生课间生活
  在小学阶段,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除了上趟洗手间,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要想真正地走出教室去玩一玩,不仅受场地的限制,而且还受时间的限制。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玩出名堂呢?笔者认为,肢体语言游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学习、娱乐两不误。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了解用手势表示基本数字1至10的方法(如图4),也可以让他们开展20以内的加减法及表内乘法口诀等的口算练习,用相应的手势来表示口算题的得数,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還训练了学生的反应速度。且同学间进行PK,玩得乐此不疲,在玩的过程中,学生既放松了身心,又获得了技能。
  细细品味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还是比较频繁的,比如判断对错时的 “√”“×”,比较大小时的“>、<、=”等数学符号,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达到一定的训练面,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可知,肢体语言犹如一种“调味品”,使用过多或过少,或者没有因“菜”制宜,都会导致“菜肴”变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教师变得乐教,让学生变得乐学,真正实现巧用“调味品”,让“菜肴”增香!
  [ 参 考 文 献 ]
  [1] 侯木华.肢体语言:打造高效课堂的助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Z1):44.
  [2] 郭娟.试谈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25.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要]生本位课堂提了很多年,但很多时候只被当作一句空头口号。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只要事先探明学情,做好预设,那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则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实现生本位课堂。  [关键词]生本位;圆的认识;活动;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72-02  德意志先哲海德格尔曾说:“教师,他得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该遵循“深浅之道”: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应遵循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本质;教学路径应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深”“浅”之间进行转化,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呈现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的教学。  [关键词]教什么;怎么教;深浅之道  [中图分类号]G62
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可或缺。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单位里,我们都无法避免与人互动,而良好的互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之上,否则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情绪都无法准确地传达给交流的对象。“我真的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你为什么就不懂我?”“小李每天在忙什么?神神秘秘的。”诸如此类的想法都可归因在“自我揭露”与“他人回馈”不足而导致的无效沟通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瑟夫·鲁夫特(Jose
[摘要]对梯形有关概念的二次开发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根据二次开发设计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显著地好于按教材进行的教学,可使学生学习梯形的有关概念变得简单、容易,学生感到学习轻松快乐,掌握得更好。最后提出了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融合及探究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积极动脑为主的建议。  [关键词]二次开发;教学实验;梯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面积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且面积的教学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建构意义。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的安排,将面积概念的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面积 学情 教材 有效建构 认知起点 教学节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家常”的学习方式,而a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高效性。从课堂观察的视角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细致研究,并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
一教:单刀直入,强化训练  五年前,在教材《表内除法》中安排了“除法竖式”教学。例如:“6个小朋友跳绳,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得出除法算式:6÷2=3。教师指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接着示范竖式的写法和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并一一解释。随后,安排了标准的填“□”的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后来,在学生学习了其他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用竖式计算除法时,错误百出。最典型的要数以下两
[摘 要]针对“烙饼问题”教学目标设定的争论,指出了教学目标确定的随意性,以及对同一内容,每一个教师确定一个教学目标的原因及其副作用。论证了人教版教学用书中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基本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提出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并据此确定了“烙饼问题”具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烙饼问题;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外显形式,而要进行深度思考,离不开课堂的深度追问。深度追问需要经历首问、追问、再问、补问的反复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直至大彻大悟,达到更高境界。  [关键词]优化首问 就疑追问 加工再问 预设补问 深度学习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28  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的课
[摘要]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提出教学应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的规律、思想方法和模型建构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探明了方向。  [关键词]学科本质;数学素养;植树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74-0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