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合作学习,它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的互助性学习。数学合作学习,更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
在一些数学课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学生们马上闹哄哄的,大家七嘴八舌,从表面上看好像学生讨论得挺热烈,但实际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分析问题。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组建的随意性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被数学教师广泛采用。但是,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这样的组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随意组合的小组是否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的任务,我们不得而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对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交流的深入开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重“议”轻“思”
有些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讨论不深刻,思维无法深入,合作学习只是成了一种形式,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生拉硬扯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也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这些讨论和交流都因为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四、教师指导不到位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集中集体的智慧,培养探究的精神。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走下讲台,不俯下身子去聆听和指导学生,不进行必要的分工与要求,不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往往随心所欲,应付了事。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许多合作小组长期不改变形式,加之班额过大,教师在指导上如不特别用心,则部分学生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低效甚至无效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为了在教学中力求避免以上误区,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1.构建合理小组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名同学。即使在小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哪名同学当小组长,哪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名同学做记录,哪名同学做汇报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给每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唧唧喳喳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起好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增强了“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在小组间有意识地巡视、倾听和观察,倾听学生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出现冷场,教师要协助小组长组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时要及时调控;对个别小组顺利完成合作任务,教师要当场给予表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教师的教应随着学生的学而变化,学生的学随着教师的教不断地深化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如果把握得当,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
在一些数学课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学生们马上闹哄哄的,大家七嘴八舌,从表面上看好像学生讨论得挺热烈,但实际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分析问题。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组建的随意性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被数学教师广泛采用。但是,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这样的组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随意组合的小组是否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的任务,我们不得而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对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交流的深入开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重“议”轻“思”
有些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讨论不深刻,思维无法深入,合作学习只是成了一种形式,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生拉硬扯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也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这些讨论和交流都因为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四、教师指导不到位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集中集体的智慧,培养探究的精神。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走下讲台,不俯下身子去聆听和指导学生,不进行必要的分工与要求,不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往往随心所欲,应付了事。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许多合作小组长期不改变形式,加之班额过大,教师在指导上如不特别用心,则部分学生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低效甚至无效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为了在教学中力求避免以上误区,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1.构建合理小组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名同学。即使在小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哪名同学当小组长,哪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名同学做记录,哪名同学做汇报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给每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唧唧喳喳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起好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增强了“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在小组间有意识地巡视、倾听和观察,倾听学生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出现冷场,教师要协助小组长组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时要及时调控;对个别小组顺利完成合作任务,教师要当场给予表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教师的教应随着学生的学而变化,学生的学随着教师的教不断地深化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如果把握得当,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