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和谐人格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文本是前人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在当下世界的延续,闪烁着前人先贤的智慧与情感。它是动态的,有生命的,隐藏着前人先贤丰富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内涵着价值,孕育着世界,表达着人性的真、善、美,是语文课堂上师生们传递信息、碰撞思想、升华生命、建构文化、培养和谐人格的依托与载体。
  
  在平等、开放、协作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共学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乐于与人沟通与合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放手让学生探索自主学习的同时,应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个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交流与融合中促进学生个体的反思与提升,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与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体验个体的道德品性”。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诚挚地融合到整体中去,真正合作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内心的呼唤与本能的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内心归属感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强调学生责任感、合作态度、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的培养,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而学生的讨论交流则是外在的一种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在语文课堂上这样合作学习的氛围更易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倾听和快乐地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
  
  面对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做一个耐心、宽容的“麦田守望者”
  
  当我们把语文文本作为一种承载前人先贤智慧与生命载体的时候,师生与教学文本的互动传播,实质上就是师生与历史与前人先贤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的智慧和情感被激活,实现着师生共同认识比翼齐飞的目的。但也有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预设出现了岔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时,教师就应该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教学文本的文化建构与生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和谐健全人格。笔者曾经听过一个教师讲《伟大的悲剧》一课,课一直上得很顺利,但在进行到“阅读课文后,你觉得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为什么?”这一环节的扫尾工作时,谁也不曾想会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的不是一个细节而是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个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向死神走去——准备自杀,’而他的同伴为什么‘谁也不敢说阻拦他的话,也没人敢伸手去向他握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就像炸开了锅,这显然不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有学生说他们自私,也有人说冷漠……面对学生的七嘴八舌,执教者在短暂的错愕后没有武断地掐灭学生贸然的提问,而是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时和学生讨论几句,即时地点拨一下,引导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很快达成了共识:主人公身上有种可贵的团队精神,牺牲了自己,保全了他人。课文题目的深刻内涵也不言自明。多年从教实践经验提醒并告诉我,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是一次智慧与思想的全方位“沐浴”与升华,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及时地把握好这一契机,有效地把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插曲演绎成一场宏大的现场叙事。
  
  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深层表达,尊重与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与生命诉求
  
  今天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复制与“粘贴”,而是提升全面素质,培养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个体生命。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学生被“唤醒”后直接生动的呈现和展示是表达。表达有浅层与深层之分。浅层的表达只关注表达的热烈程度与参与的广泛性等,深层表达则关注表达的全面、深入及系统性等。笔者听过不少的语文公开课,发现很多所谓的优质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非常空泛。就拿讨论来说吧,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大约30秒后,便让学生代表发言说出讨论的结果,30秒,——每个学生能说几句话,又能讨论出什么呢?在热闹的气氛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表达的质量都不高,支离破碎,游离于文本之外,而这时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思维深处的东西就不能被诱发出来。还有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权,当听到不满意的答案时,就随意修改信口纠正;当听到不感兴趣的问题时,就武断地加以制止,或是一下子“捅”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失去了言说和探究的兴致,也没有了表达自我道德感受与意愿的机会和意识。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放任自流,盲目糊涂,步入误区,以为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随便学习,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段读哪段,动不动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读书感受”,这种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自己“做主”,必然导致学生深层表达的缺失,激活不了那些潜藏在文本深处的人类优秀情感与智慧。长此以往,学生在对人对事上就会变得疏离、放任、冷漠,直至形成畸形偏狭的人格。
  
  语文课堂的评价方式应充满人文关怀,避免虚化、泛化与不着边际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有正确全面的价值取向,即必须坚持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根本,巧妙利用各种因素,构建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大评价体系,利用这种具有文化关怀的大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激励效应,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做发问者、旁观者,对学生的发言与解答不置可否,一味地迎合、迁就,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你真棒”,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偏激和错误,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把理解和认识上的“偏激”作为“求异”的创新思维加以鼓励,这样势必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助长了学生偏激心理的形成,而偏激心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无疑都是不利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准确地看待问题。
其他文献
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教师们有了更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更多了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但课改在实施中也碰撞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淡化”和“偏颇”说说自己的思考。    在理论上,教师应认识到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习的分类是复杂而多样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有许多人认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扎实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兴趣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教师全面更新观念,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培养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体育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要进行转变,改变单一
人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模仿学习的旅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后是托幼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等。人的模仿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使得人类不断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迈进,不断的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教师要做学生模仿的表率。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特别是中小学生,教师要作学生模仿的表率,就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模仿形象。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效果,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重视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以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善于激励的课堂语言风格,来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地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中国本国的美术,应该特被注重倡存。”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体现着我们古老民族的最本质的审美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形成了技艺精湛的文化景象,融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与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品种繁多,我们较为熟悉的有魅力无穷的印染工艺(包括扎染、蜡染、蓝印花布);比金子还要重要的艺术珍品——皮
目的:给予大鼠一定浓度的~2H_2O作为示踪剂标记动物体内骨骼肌蛋白,以期建立氘标记丙氨酸的检测方法,为研究骨骼肌蛋白分数代谢率提供方法保证;在日常饮食状态下,分别观察大鼠在较长时间内摄入含有低(0.2%)、正常(0.9%)、高(1.6%)剂量的赖氨酸饲料,骨骼肌蛋白分数合成率是否相同,分析骨骼肌蛋白代谢动力学指标是否对赖氨酸摄入量敏感,骨骼肌蛋白代谢动力学是否一致。分析~2H_2O标记法是否能有
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教育创新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教育创新是关于教育理论、思想、方法、目的、内容、体制、机制的创新。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发展中的社会。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迅速变化着就业市场相联系。因此,教育创新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学的不断扩招使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在不断更新,知道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是茫然,还是习惯于 “以本为本”,从预设的教案出发,用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接二连三地发问,一群学生始终被这样的小问题牵引着,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轮流作答。课堂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虽然多了,但教师往往充当发令员,有条不紊地发指令,学生只是被动充当操作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