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教师的使命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droid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个教育很发达的国家,教师专业化水准很高,尤其是教师自觉自发的教育使命感很值得关注。本文希望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身份和业余时间安排三个方面来理解日本中小学教师使命感的形成,以求对我国教师发展有所启示。
  
  一、日本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植在教师内心对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关心,并表现为为了实现学生的真正成长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责任。它首先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关。
  Ladd 199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日本的离婚率、单亲家庭和贫穷人口相对美国要少,这有利于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也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以及他们合作、勤奋的品质。日本教师对教育学生的责任甚至超越了社会或家长的期望,教师似乎自身就有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深深情感,而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环境反过来又强化了教师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战后的日本社会经历了转型,诸如科学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从以信息导向朝以知识导向的社会转变,以及伴随而来的雇佣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化。日本的文部科学省最近发起了一场改革,以鼓励日本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尽管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支持日本教学的个性化,但它同时也要保持日本学生在世界上的学业成绩,保持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律、关心他人、责任意识和保留民族精神方面的责任。日本社会继续建构着它的“日本性”,即一个“现代而非西方的文化”,将通常被认为的西方价值观(如个性主义和民主)与日本传统整合起来。[1]社会的变化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修整知识体系、面向世界并要有较强的预测力,培养既保持日本优秀传统又不脱离时代的新人才。
  
  二、日本教师的社会身份
  
  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日本教师的工资待遇很高,国家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的工资必须高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以下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有关2003年日美中小学教师工资占人均GDP比例的数据:(见下表)[2]
  
  这张表格很清晰地显示出日美教师工资的差距,尽管日本教师在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工资未能达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值,但在积累了15年的工作经验之后的工资以及最高工资都超出了平均值,但相比之下,美国却始终处在平均值以下。
  当然,日本政府对教师既有很高的待遇,也同时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加强了这项职业在人们心中的神圣性和教师的使命感。在日本,“由于教学被看成是一项全职工作,教师工资按照12个月来支付,不允许教师去做其他的有偿工作,即使是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3]在《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第19条中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尽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提高修养”,有关部门“必须制订出对教师在职研修人员方面的计划安排,配备必要的设施,提出奖励研究和进修的方法并加以落实”。[4]
  
  三、日本教师的业余时间安排
  
  日本中小教师的业余时间安排也折射了他们的使命感。1992年,Sato和McLaughlin对比研究了日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日本教师每周要比他们的美国同行们多花费20个小时在学校里,他们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许多非学术性的任务,例如,日本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假期,关心学生的个人卫生和习惯,管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日本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60%。“(日本)学生有四十天的暑假,十四天的寒假和十四天的春季假期,但他们的老师在他们这些假期期间也是要工作的。”[5]通常小学教师一周最多要花费26.5小时在教学上,另外还要管理学生的午餐、课间休息和学校卫生。初中和高中教师分别是19.7小时和16.8小时。日本教师牺牲业余时间是出于自愿的,同时在与学生频繁亲密的接触中了解学生特点、发现学生兴趣、总结学生成长历程,在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使命感萌发和升华出来。
  总之,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从社会普遍价值中衍生的,需要社会文化的滋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尊师重教的国家,但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人们丧失了很多珍贵的价值观,既存的土壤是努力寻求的起点和希望,我们应当从传统中进行有力的挖掘。尊重教师必须要从实际着手,尤其要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只有当教师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崇高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成为教师,也才会增强教师心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注释:
  [1]Mochizuki,Y.A postcolonial rerea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ization movement of Japanese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Japaneseness”in a globalized world.In P.Ninnds
其他文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2006年以来,笔者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几十所农村中小学和许多村庄,访问了众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成了当地
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已达2000万,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安定。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分析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宣扬“师道尊严”,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最早宣扬教师权威性的人莫过于荀子,他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1]《礼记学记》中也说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走向返璞归真。架构“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质教育之起点;唤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途径;激活“人的善根”是道德素质教育之终极目标。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德的教育与传播,特别是几千年来,儒家道德伦理观以其稳定的形态积淀为公众的文化心理与个人信念。其“和、仁、礼、忠、孝”的理想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渐渐地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而加以践行,所以多少年来,从家
德育生活化需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实际需要,从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出发,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而部分中小学德育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盲点。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一些中小学,学生喝酒、吸烟不乏其例,有些学生夜不归宿,整日迷恋于网络,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育过分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脱离了学
“坐位”即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座位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是一件显眼的事,但它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坐位”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而这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对“坐位”的体验并对“坐位”问题进行教育方面的思考。    一、座位的意义    座位是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与交往场所之一,是学生在学校的“家”。这个不到一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真正属于
《文汇报》2007年9月3日刊登的文章说,在大阪,孙海平缔造了一个神话——他亲自训练的刘翔成为世界跨栏界第一个大满贯得主;连着两年冬训带教的史冬鹏在一年之内三易个人最好成绩,并在决赛中一举迈入13秒20大关;点拨了不到两个月的邢衍安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闯入半决赛。  孙海平教练当然不是天才,他的执教方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自己做过运动员,刘翔之前的弟子是陈雁浩,但成绩都不甚理想。他曾做过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研究性学习已在中小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开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历史研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中还有一定误区,尚需进一步澄清。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之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histor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2008年10月将刊出《中国特殊教育》100期。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辉煌成就,100期《中国特殊教育》的丰硕成果,都孕育和揭示了“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其显著特点是:自由、开放、跳跃、多向、生动、形象、夸张等。它使思维如行云流水,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汪洋,可以超越时空、任意组合,因而能产生许多新奇独特的想法。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想象力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由于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想象力的开发与训练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重视。  开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