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化学物质比较多,许多物质不仅有化学名称,而且还有俗名。这些俗名不但有趣,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化学发展史。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多次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进行讲授,可使学生掌握化学发展的规律,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之成为真正优秀的化学人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化学俗名是化学史中重要的一颗珍珠。当然,物质的俗名来历不同,有的物质的俗名与用途有关,如硫酸镁可用做泻药,故称“泻盐”。次氯酸钙有漂白作用,由此取名“漂白粉”。石灰石是碳酸钙的俗称之一,它因可用來烧制石灰而得名。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人们食用的无色晶体。电木是酚醛树脂的俗称,因其是电力工业上常用的绝缘材料而得名。
有的物质的俗名是根据其特性而命名的,如丙三醇为黏稠、油状、有甜味的液体,故称之为“甘油”。磁铁石是因为其具有磁性,故称之为“磁铁石”。金刚砂里的原子,由于呈立体网状紧密排列,碳硅原子间结合得相当牢固、坚硬,故称之为“金刚砂”。
有的物质的俗名是外文音译而来的,如海波是硫代硫酸钠的俗称,是Hypo的音译。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英文名称是CausticSoda,Soda在英文中的一种意思就是指含钠的化合物。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Formalin的音译。梯恩梯是炸药的名称之一,是TNT(Trinitrotoluene)的音译。矾是我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含结晶水的硫酸盐,是Vitriol的音译。
有的物质的俗名是根据物质的发现或制取而得来的,如大理石是碳酸钙的俗称,因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电石气是乙炔的俗称,因它是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得到的气体而得名。电石是碳化钙的俗称,因它是生石灰与碳在电炉加热的高温下(3000℃)反应得到的固体而得名。乙醇的俗称是“酒精”。在古代,酒是人们的饮品之一,酒中含有大量的乙醇,后经蒸馏得到纯度较高的乙醇,因此称为“酒精”。重过磷酸钙,即磷酸二氢钙,它是相对于过磷酸钙[Ca(H2PO4)2 2CaSO4]而言,由磷酸钙与足量的磷酸反应制得。
有些物质的俗名与物质的组成或性质有关。如双氧水是过氧化氢水溶液的俗称,与水相比,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二个氧原子。石墨、炭黑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呈黑色。金刚石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因其硬度大而得名。活性炭,与其他碳的同素异形体相比较,它较活泼,具有吸附某些物质的特性。
化学俗名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复杂,各不相同。深入挖掘化学俗名的内容,了解其成因,追根溯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了从理性知识到感性学习,从生硬的书本到活灵活现的现实生活的过渡。
一、俗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化学的俗名,并讲解俗名的来历、起源,能够增强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富有魅力;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使他们身临化学的奇妙世界中,去感受这些物质的发现、用途,同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努力去认知,去理解,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到AsS时,可引出AsS的俗名雄黄,民间用它做雄黄酒,在端午节时饮用。《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喝了雄黄酒后恢复成了蛇状,这是为何呢?原来雄黄是一种胃毒剂,蛇对它反应非常敏感,而加入酒精后的雄黄驱蛇效力更大,原因是乙醇可以作为“稀薄剂”增强雄黄的挥发性,所以蛇就会拒之千里。这样一穿插,无疑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一些俗名追根溯源,揭示其最初的由来。比如:一氧化二氮为何叫“笑气”?1772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了这种气体。制备一瓶该气体后,他把一块燃着的木炭放进去,木炭烧得更旺了。他当时把它当作“氧气”,因为氧气有助燃性。但是,这种气体还稍带一点“令人愉快”的甜味,和臭且无味的氧气有所不同;它还能溶于水,其溶解度也比氧气大得多。它究竟是什么,就成了一个待解的谜团。1798年,普利斯特利实验室来了一位年轻的实验员,他叫戴维。戴维有一种忠于职责的勇敢精神,凡是他制备的气体,他都要亲自“嗅”几下,以了解它对人的生理作用。当戴维吸了几口这种气体后,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他不由自主地大声发笑,还在实验室里大跳其舞,过了好久才安静下来。因此,这种气体被称为“笑气”。戴维发现“笑气”具有麻醉性,事后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并非在可乐的梦幻中,我却为狂喜所支配;我胸怀内并未燃烧着可耻的火,两颊却泛出玫瑰一般的红。我的眼充满着闪耀的光辉,我的嘴喃喃不已地自语,我的四肢简直不知所措,好像有新生的权力附上我的身体。”不久,以大胆著称的戴维在拔掉龋齿以后,疼痛难熬。他想到了令人兴奋的“笑气”,取来吸了几口。果然,他觉得痛苦减轻,神情顿时欢快起来。“笑气”为什么具有这些特性呢?原来,它能够对大脑神经细胞起麻醉作用。
可见,适当地讲解俗名的一些传奇故事、起源,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让枯燥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让精力有限的学生像吸了“笑气”一样,精神亢奋,注意力集中,充满求知探究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俗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爱国主义情操
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新课程标准把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教学生做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向学生灌输宣传人文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化学俗名是化学史中重要的一颗珍珠。当然,物质的俗名来历不同,有的物质的俗名与用途有关,如硫酸镁可用做泻药,故称“泻盐”。次氯酸钙有漂白作用,由此取名“漂白粉”。石灰石是碳酸钙的俗称之一,它因可用來烧制石灰而得名。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人们食用的无色晶体。电木是酚醛树脂的俗称,因其是电力工业上常用的绝缘材料而得名。
有的物质的俗名是根据其特性而命名的,如丙三醇为黏稠、油状、有甜味的液体,故称之为“甘油”。磁铁石是因为其具有磁性,故称之为“磁铁石”。金刚砂里的原子,由于呈立体网状紧密排列,碳硅原子间结合得相当牢固、坚硬,故称之为“金刚砂”。
有的物质的俗名是外文音译而来的,如海波是硫代硫酸钠的俗称,是Hypo的音译。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英文名称是CausticSoda,Soda在英文中的一种意思就是指含钠的化合物。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Formalin的音译。梯恩梯是炸药的名称之一,是TNT(Trinitrotoluene)的音译。矾是我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含结晶水的硫酸盐,是Vitriol的音译。
有的物质的俗名是根据物质的发现或制取而得来的,如大理石是碳酸钙的俗称,因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电石气是乙炔的俗称,因它是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得到的气体而得名。电石是碳化钙的俗称,因它是生石灰与碳在电炉加热的高温下(3000℃)反应得到的固体而得名。乙醇的俗称是“酒精”。在古代,酒是人们的饮品之一,酒中含有大量的乙醇,后经蒸馏得到纯度较高的乙醇,因此称为“酒精”。重过磷酸钙,即磷酸二氢钙,它是相对于过磷酸钙[Ca(H2PO4)2 2CaSO4]而言,由磷酸钙与足量的磷酸反应制得。
有些物质的俗名与物质的组成或性质有关。如双氧水是过氧化氢水溶液的俗称,与水相比,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二个氧原子。石墨、炭黑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呈黑色。金刚石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因其硬度大而得名。活性炭,与其他碳的同素异形体相比较,它较活泼,具有吸附某些物质的特性。
化学俗名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复杂,各不相同。深入挖掘化学俗名的内容,了解其成因,追根溯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了从理性知识到感性学习,从生硬的书本到活灵活现的现实生活的过渡。
一、俗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化学的俗名,并讲解俗名的来历、起源,能够增强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富有魅力;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使他们身临化学的奇妙世界中,去感受这些物质的发现、用途,同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努力去认知,去理解,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到AsS时,可引出AsS的俗名雄黄,民间用它做雄黄酒,在端午节时饮用。《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喝了雄黄酒后恢复成了蛇状,这是为何呢?原来雄黄是一种胃毒剂,蛇对它反应非常敏感,而加入酒精后的雄黄驱蛇效力更大,原因是乙醇可以作为“稀薄剂”增强雄黄的挥发性,所以蛇就会拒之千里。这样一穿插,无疑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一些俗名追根溯源,揭示其最初的由来。比如:一氧化二氮为何叫“笑气”?1772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了这种气体。制备一瓶该气体后,他把一块燃着的木炭放进去,木炭烧得更旺了。他当时把它当作“氧气”,因为氧气有助燃性。但是,这种气体还稍带一点“令人愉快”的甜味,和臭且无味的氧气有所不同;它还能溶于水,其溶解度也比氧气大得多。它究竟是什么,就成了一个待解的谜团。1798年,普利斯特利实验室来了一位年轻的实验员,他叫戴维。戴维有一种忠于职责的勇敢精神,凡是他制备的气体,他都要亲自“嗅”几下,以了解它对人的生理作用。当戴维吸了几口这种气体后,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他不由自主地大声发笑,还在实验室里大跳其舞,过了好久才安静下来。因此,这种气体被称为“笑气”。戴维发现“笑气”具有麻醉性,事后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并非在可乐的梦幻中,我却为狂喜所支配;我胸怀内并未燃烧着可耻的火,两颊却泛出玫瑰一般的红。我的眼充满着闪耀的光辉,我的嘴喃喃不已地自语,我的四肢简直不知所措,好像有新生的权力附上我的身体。”不久,以大胆著称的戴维在拔掉龋齿以后,疼痛难熬。他想到了令人兴奋的“笑气”,取来吸了几口。果然,他觉得痛苦减轻,神情顿时欢快起来。“笑气”为什么具有这些特性呢?原来,它能够对大脑神经细胞起麻醉作用。
可见,适当地讲解俗名的一些传奇故事、起源,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让枯燥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让精力有限的学生像吸了“笑气”一样,精神亢奋,注意力集中,充满求知探究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俗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爱国主义情操
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新课程标准把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教学生做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向学生灌输宣传人文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