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古诗词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魅力、文化内涵可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乡村中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诗词文本的特点,结合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合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与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反复吟诵、巧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优美、深邃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知诗词的韵律美与意象美。此外,释放学生的想象和审美空间,把诗词谱成曲、为诗词配上画,让学生翱翔于美丽、广阔、深邃的诗词星空中,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有趣、有效之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框架,包括方法、手段、资源、内容、对象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元素。教学策略的优劣与教学质效和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当前乡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了诗词文本的特性,漠视诗词教学的规律,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策略。比如,用机械的翻译代替诗词内容的感知,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诵读,用烦琐的分析代替诗词的欣赏等。我认为古典诗词具有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四种基本特性,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感悟和鉴赏这四种美。诗词鉴赏是审美主体(读者)在感知诗词文本的基础上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主观审美体验的过程。基于古典诗词文体的特殊性,我认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抓住意象、感悟意境、比较阅读等教学策略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爱上中华古诗词鉴赏课堂,做一个乐于传承经典文化、有气质、有文学修养的青少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可用PPT、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蒹葭》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作为导入的背景音乐导入课文。在舒缓、深情的背景音乐下,我用优美、抒情的语气作为开场白:“都说我们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而《诗经》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肇端。它洁净、优美、丰盈。瞧,那从《诗经》中走出的风姿绰约的女子款款漫步于晓雾朦胧的秋水之畔。看,河岸边还有一位痴情少年正在寻寻觅觅,似乎在寻找渴望已久的意中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蒹葭》,一起来吟诵这些美妙的文字,一起来感受古诗词永恒的魅力。”之后,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蒹葭》古曲吟唱表演,把学生带入一种凄美、迷茫、朦胧的意境中。这个情境给学生带来了视听、情感多元美的体验,使其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兴趣。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词的韵律美与意象美
在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诗词是与音乐最相近的文体,诗是可以用来传唱的。音韵、意象、物象的美使中华古诗词充满一种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而要想使学生体悟到这些审美元素,引领学生反复吟咏,品其味、入其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通常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诵读,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韵律和意境,最终品出作者寄寓在诗词中的情感。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的诵读教学。
1.辅以肢体动作的激情朗读
我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学习,在我多次辅以肢体动作的范读后,学生进行模仿。最后他们都能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读出诗歌的感情美与意境美,能深入领会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可以看出,授课者澎湃而真挚的感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语言和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会使学生既享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又品味到学习中华古诗词的许多趣味。
2.由浅入深、声情并茂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领悟,通常不是一次诵读就可以实现的。多次反复朗读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和人生的经历,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才能由表层了解走向深度体悟。每一次诵读,教师可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诵读目标。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就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读出打猎场面的雄浑气势;在第二次朗读时读出词人苏轼激昂慷慨、热爱祖国的志士形象;在第三次诵读时读出作者不怕困难、乐观进取的豁达胸怀。经过这样的“三读”,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与欣赏就水到渠成了。经过多次朗读,学生品味到这首词的阳刚之美,与当时词坛的柳永词的词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对诗歌的诵读应讲究技巧与方法,要巧妙地把诵读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与感悟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美
意象——詩歌创作者思想思维(意)与客观世界物、事(象)的结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意境——作者思想情感、思维与物象结合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现或构建出来的情调、氛围、境界,也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对于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意象是意境的素材,意境是意象在作品中的升华和结果。打个比方,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由无数相同的水珠聚成,但水珠一旦聚为云就有了云的万千生动之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大概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意象和意境是诗的灵魂,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反复揣摩,体味出多个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样就可以达到诗词教学的深层次目标。
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意象(学生很快就能完成),然后让学生分析品味每组意象所营造出的独特的意境美。学生通过多次吟诵,渐渐在脑海中描绘出几种不同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营造了一种荒凉暗淡的气氛,“小桥、流水、人家”又构筑了一种安静闲适、清幽的境界,而“古道、西风、瘦马”则构成了秋风下萧瑟、悲凉、愁苦的意境。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分析得很到位,谁能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赋予意象以深刻内涵?”学生答:“作者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十种意象组合成一幅寒野秋暮图:在阵阵秋风吹拂下,一个孤苦伶仃的游子在僻静的乡村小路上骑行。道无一人为侣,只与小桥下潺潺流水声、枯树枝头乌啼声、空寂的马蹄声为伴。整首曲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我总结:“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以众多简明意象入诗。这众多意象被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绘成一幅唯美的思乡图。十个意象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总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人创作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我们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金钥匙。” 又如我在教学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律诗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赏析的: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本诗的颔联堪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范例,请你们结合全诗,就此特点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大家在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之后推选了一个代表到讲台前面发言:“我觉得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在广漠空蒙的田野上,一群白鹭翩翩飞行;在蔚然深秀的密林中,几只黄鹂互相打闹嬉戏。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带给我们很大的审美享受。白鹭飞行,黄鹂鸣啭,再加上广漠的水田,盛夏茂密的树木,几种意象相映成趣,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意境深邃,画意盎然,真是令我们读者赏心悦目啊!同时这两句诗渲染了一种幽静而闲适的气氛,流露出诗人对悠闲、平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眷恋。”显然,这位学生能准确抓住意象,尽情释放他的想象和审美空间,从而深切领悟到此诗的意境美。
通过这样意象到意境的引领,学生掌握了分析意象特征的方法,懂得了古人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把意象串联构成意境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举一反三,把课内学会的鉴赏方法迁移到课外古诗词阅读中去。
四、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还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学生觉得比较陌生的东西。一个优秀的课件所承载的文字信息、声音、图像具有一种艺术美,因其生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诗词本身的審美氛围中,从而学生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我抓住诗歌特征,把与诗歌相关的内容(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通过向学生展示几幅与杭州西湖有关的美丽画面:宏伟的寺庙、古色古香的亭子、碧波荡漾的西湖水、在枝头唱着美妙歌曲的早莺、衔泥穿过柳树林的春燕、五颜六色的野花和绿油油的像地毯似的草坪……此外,我还播放了精心制作的鲜活的动画与从网络下载的轻盈、柔美的《春天圆舞曲》。这些图片、动画和情意隽永的音乐情境的创设,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欣赏完图片、动画和音乐后能用优美的文字描述诗人笔下西湖早春的迷人景色,也能领悟到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见,教师善于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可从多角度引领学生从直观、生动的途径去感悟诗歌,从而提升其古诗词鉴赏力水平。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爱上中华古诗词
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焕发蓬勃生机。首先,可以借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做法,把诗歌用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旋律唱出来,让时尚与经典发生“化学反应”,可极大提升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词配画,把古诗词的意境想象成优美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亲手绘制诗歌主题手抄报,文图结合,可使学生更深度地把握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最后,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将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集中的叙事诗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达到诗“我”同一的境界,进一步提高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在教《卖炭翁》时,我就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把这首叙事诗编成小情景剧,并进行排练表演。鼓励他们紧扣主题,大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组与组之间进行智慧大比拼——学生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纷纷大显身手,课堂教学气氛特别活跃,彰显“寓教于乐”之趣。此外,我还运用以读促写的策略——要求学生把叙事诗改写成散文、记叙文,依照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展开想象,用文字去刻画人物,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其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诗词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把握古诗词的艺术特征,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操守、风骨、人生态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格、修养。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13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框架,包括方法、手段、资源、内容、对象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元素。教学策略的优劣与教学质效和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当前乡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了诗词文本的特性,漠视诗词教学的规律,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策略。比如,用机械的翻译代替诗词内容的感知,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诵读,用烦琐的分析代替诗词的欣赏等。我认为古典诗词具有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四种基本特性,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感悟和鉴赏这四种美。诗词鉴赏是审美主体(读者)在感知诗词文本的基础上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主观审美体验的过程。基于古典诗词文体的特殊性,我认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抓住意象、感悟意境、比较阅读等教学策略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爱上中华古诗词鉴赏课堂,做一个乐于传承经典文化、有气质、有文学修养的青少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可用PPT、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蒹葭》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作为导入的背景音乐导入课文。在舒缓、深情的背景音乐下,我用优美、抒情的语气作为开场白:“都说我们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而《诗经》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肇端。它洁净、优美、丰盈。瞧,那从《诗经》中走出的风姿绰约的女子款款漫步于晓雾朦胧的秋水之畔。看,河岸边还有一位痴情少年正在寻寻觅觅,似乎在寻找渴望已久的意中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蒹葭》,一起来吟诵这些美妙的文字,一起来感受古诗词永恒的魅力。”之后,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蒹葭》古曲吟唱表演,把学生带入一种凄美、迷茫、朦胧的意境中。这个情境给学生带来了视听、情感多元美的体验,使其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兴趣。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词的韵律美与意象美
在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诗词是与音乐最相近的文体,诗是可以用来传唱的。音韵、意象、物象的美使中华古诗词充满一种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而要想使学生体悟到这些审美元素,引领学生反复吟咏,品其味、入其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通常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诵读,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韵律和意境,最终品出作者寄寓在诗词中的情感。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的诵读教学。
1.辅以肢体动作的激情朗读
我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学习,在我多次辅以肢体动作的范读后,学生进行模仿。最后他们都能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读出诗歌的感情美与意境美,能深入领会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可以看出,授课者澎湃而真挚的感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语言和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会使学生既享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又品味到学习中华古诗词的许多趣味。
2.由浅入深、声情并茂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领悟,通常不是一次诵读就可以实现的。多次反复朗读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和人生的经历,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才能由表层了解走向深度体悟。每一次诵读,教师可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诵读目标。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就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读出打猎场面的雄浑气势;在第二次朗读时读出词人苏轼激昂慷慨、热爱祖国的志士形象;在第三次诵读时读出作者不怕困难、乐观进取的豁达胸怀。经过这样的“三读”,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与欣赏就水到渠成了。经过多次朗读,学生品味到这首词的阳刚之美,与当时词坛的柳永词的词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对诗歌的诵读应讲究技巧与方法,要巧妙地把诵读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与感悟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美
意象——詩歌创作者思想思维(意)与客观世界物、事(象)的结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意境——作者思想情感、思维与物象结合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现或构建出来的情调、氛围、境界,也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对于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意象是意境的素材,意境是意象在作品中的升华和结果。打个比方,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由无数相同的水珠聚成,但水珠一旦聚为云就有了云的万千生动之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大概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意象和意境是诗的灵魂,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反复揣摩,体味出多个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样就可以达到诗词教学的深层次目标。
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意象(学生很快就能完成),然后让学生分析品味每组意象所营造出的独特的意境美。学生通过多次吟诵,渐渐在脑海中描绘出几种不同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营造了一种荒凉暗淡的气氛,“小桥、流水、人家”又构筑了一种安静闲适、清幽的境界,而“古道、西风、瘦马”则构成了秋风下萧瑟、悲凉、愁苦的意境。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分析得很到位,谁能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赋予意象以深刻内涵?”学生答:“作者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十种意象组合成一幅寒野秋暮图:在阵阵秋风吹拂下,一个孤苦伶仃的游子在僻静的乡村小路上骑行。道无一人为侣,只与小桥下潺潺流水声、枯树枝头乌啼声、空寂的马蹄声为伴。整首曲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我总结:“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以众多简明意象入诗。这众多意象被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绘成一幅唯美的思乡图。十个意象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总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人创作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我们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金钥匙。” 又如我在教学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律诗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赏析的: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本诗的颔联堪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范例,请你们结合全诗,就此特点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大家在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之后推选了一个代表到讲台前面发言:“我觉得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在广漠空蒙的田野上,一群白鹭翩翩飞行;在蔚然深秀的密林中,几只黄鹂互相打闹嬉戏。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带给我们很大的审美享受。白鹭飞行,黄鹂鸣啭,再加上广漠的水田,盛夏茂密的树木,几种意象相映成趣,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意境深邃,画意盎然,真是令我们读者赏心悦目啊!同时这两句诗渲染了一种幽静而闲适的气氛,流露出诗人对悠闲、平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眷恋。”显然,这位学生能准确抓住意象,尽情释放他的想象和审美空间,从而深切领悟到此诗的意境美。
通过这样意象到意境的引领,学生掌握了分析意象特征的方法,懂得了古人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把意象串联构成意境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举一反三,把课内学会的鉴赏方法迁移到课外古诗词阅读中去。
四、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还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学生觉得比较陌生的东西。一个优秀的课件所承载的文字信息、声音、图像具有一种艺术美,因其生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诗词本身的審美氛围中,从而学生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我抓住诗歌特征,把与诗歌相关的内容(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通过向学生展示几幅与杭州西湖有关的美丽画面:宏伟的寺庙、古色古香的亭子、碧波荡漾的西湖水、在枝头唱着美妙歌曲的早莺、衔泥穿过柳树林的春燕、五颜六色的野花和绿油油的像地毯似的草坪……此外,我还播放了精心制作的鲜活的动画与从网络下载的轻盈、柔美的《春天圆舞曲》。这些图片、动画和情意隽永的音乐情境的创设,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欣赏完图片、动画和音乐后能用优美的文字描述诗人笔下西湖早春的迷人景色,也能领悟到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见,教师善于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可从多角度引领学生从直观、生动的途径去感悟诗歌,从而提升其古诗词鉴赏力水平。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爱上中华古诗词
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焕发蓬勃生机。首先,可以借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做法,把诗歌用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旋律唱出来,让时尚与经典发生“化学反应”,可极大提升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词配画,把古诗词的意境想象成优美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亲手绘制诗歌主题手抄报,文图结合,可使学生更深度地把握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最后,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将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集中的叙事诗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达到诗“我”同一的境界,进一步提高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在教《卖炭翁》时,我就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把这首叙事诗编成小情景剧,并进行排练表演。鼓励他们紧扣主题,大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组与组之间进行智慧大比拼——学生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纷纷大显身手,课堂教学气氛特别活跃,彰显“寓教于乐”之趣。此外,我还运用以读促写的策略——要求学生把叙事诗改写成散文、记叙文,依照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展开想象,用文字去刻画人物,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其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诗词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把握古诗词的艺术特征,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操守、风骨、人生态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格、修养。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