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数量关系渗透函数思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aopopo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关“单价、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通过具体例子抽象概念名称,概括数量关系,再进行具体应用,这是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思路。而教师可以对这样的思路进行调整,从而达成以下三个目标:突出对“单价”的理解;从函数的视角理解数量关系;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思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单价;函数思想;变与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关于“单价”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是教材中唯一单独教学的两个数量关系。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个与“单价、数量与总价”有关的具体问题,寻找到相同点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单价×数量=总价”这一个数量关系。除此之外,如何理解“单价”的含义?在理解、总结与应用这一数量关系时,可以用怎样的策略渗透函数思想?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观察比较,理解“单价”内涵
  显然,在“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式中,“单价”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单价”是标明商品价格,在商场里每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独有的“单价”,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
  (一)观察标价,理解标价的结构
  课始,教师出示一组商品标价(如图1),提出问题:这是7件商品的标价,请你仔细观察,哪几个标价可能是同一类商品,为什么?
  这几个标价,均采用了“复合单位”的方式表示。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每一个标价都有“元/□”这样的结构。同时“8元/支”“10元/支”和“4元/支”的单位又是相同的。
  因此,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需要分析每一个标价的结构,从中推导出每一个标价的含义。
  (二)猜测商品,沟通标价与商品的联系
  上述标价所对应的商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可以猜测相对应的商品,从而沟通标价与商品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单价”的内涵。
  教师把相同单位的三个标价放到了一排,请学生猜一猜,可能是哪一类商品。然后出示图示,发现原来是三种不同的水笔标价,再猜一猜其他几个标价分别是什么商品?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后,教师逐步把图1补充成图2。
  最后,以具体的商品标价为基础,教师总结:像这样每瓶矿泉水的价格,每支水笔的价格,每件衣服的价格……我们称之为商品的“单价”。
  (三)比较标价,发现标价之间的联系
  同样的商品,由于包装不同,商品单价的标价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更深入理解“单价”的内涵,我们还可以比较同种商品不同包装下的标价,进一步体会单价的内涵。
  教师出示图3的标价,请学生猜一猜,它可能是哪一种商品。
  学生猜测后出示图4。同样是“农夫山泉矿泉水”,为什么有两个单价?你还能够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学生先在比较中认识商品标价的结构,再由商品标价猜测具体商品,最后得出由不同标价可表示相同商品。围绕“单价”内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列舉实例,概括数量关系
  理解了“单价”的内涵,“数量”“总价”以及由这三个概念构成的关系式就可以在具体应用中逐步概括。并且,通过题组分析,发现各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由单纯的数量关系转变为渗透函数思想的关系式。
  (一)纵向解决问题,概括基本数量关系
  纵向解决问题是指利用同一个单价,改变其中的数量,求总价的过程。在解决这样的题组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数量”“总价”与“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师创设购物情境,提出问题:买单价是8元/支的水笔2支,需要多少钱?20支呢?200支呢?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校对。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这里的“2支”“20支”“200支”叫作商品的“数量”,“16元”“160元”“1600元”是购买商品总共需要花的钱,叫作“总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你能够用“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出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关系式吗?学生回答后形成如图5的板书。
  (二)横向解决问题,灵活变式数量关系
  横向解决问题是指在得到基本关系式后,通过改变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利用关系式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先抽象概括信息与问题,用“单价”“数量”“总价”表示,然后列出关系式,再列式并解答。
  教师在总结了上述数量关系后继续提出问题:
  王老师到商店去买一些水笔,带去的钱正好可以买单价8元/支的水笔30支。王老师想买60支水笔,需要选哪一种水笔?
  这是一个可以用多种思路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用“单价×数量=总价”求出王老师带的钱数,即“8×30=240(元)”,这是基本数量关系的具体运用。要求“选哪一种水笔”就是求新的单价,可以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是“总价÷数量=单价”,即“240÷60=?”,当列出这一种方法后,学生发现无法计算,思路需要改变(当然有部分学生能够计算);第二种是“总价÷单价=数量”,即“240÷4=?”,如果商是60,单价就是“4元/支”;第三种是“单价×数量=总价”,即“4×60=?”,如果积是240,那么单价就是“4元/支”。
  解决同一个问题用多种思路,逐步概括出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要灵活变换数量关系,形成基本数量关系与数量关系变式的体系。
  (三)回顾解决问题,适度渗透函数思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几组有联系的计算题,对这些题组进行整体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变化规律。即“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量中,当其中一种量不变,另外两种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6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形成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虚框里的3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单价”不变,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
  生2:我发现“单价”不变,数量乘几,总价也乘几。
  依据生1的回答,教师在数量关系中的总价与单价处各加上向上的实线箭头。接着教师各添上向下的虚线箭头,请学生说一说这表示什么。同样地,在生2回答后,在题组中进行举例验证,并追问,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通过举例概括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除以相同的数。
  针对下面的虚线框,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择单价是“10元/支”的?
  生1:因为买的支数要增加,那么单价就要变小。
  生2:支数乘2变成了60支,单价除以2变成了4元/支。
  最后形成如图7的板书。通过题组,把数量关系看作函数关系,拓展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这既是上一节课中的思维方式的延续,也为后续学习“归一问题”“归总问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问题”做铺垫。
  三、边练边思,巩固与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括,然后要回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并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靈活地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依据信息,提出问题
  在新知学习后,需要安排相应的基础练习,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思维。作为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编制不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量关系的一般性与现实情境的丰富性。
  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1)每个篮球80元,老师买了3个,
  ?
  (2)买4千克甲鱼共花费了240元,
  ?
  (3)学校花240元买字典,每本字典60元, ?
  教师让学生依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列出数量关系,口头回答出算式与结果,并将算式写到与数量关系相对应的板书中。
  (二)合理选择,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算用结合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路。利用运算解决具体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数量关系,是学习的主要形式。结合算式,提出相应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结构的把握。
  在上面一组练习中,分别用如下3个算式解答:①80×3=240 ②240÷4=60 ③240÷60=4。请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选择其中有联系的两个式子,编写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并且数量关系要求是本节课新学习的内容。
  选择算式编写应用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寻找算式之间的关系,赋予“数”以具体的意义,通过交流,发现同样的算式可以有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在解决问题时又有相同的数量关系。
  (三)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商品有零买也有成批买,而成批买会便宜些。因此,教师也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合理地制订购买方案,使所花的钱最少。
  某商店的农夫山泉矿泉水有两种买法(如图8),如果买6瓶,需要多少元?如果买36瓶呢?如果买42瓶呢?
  解决第2个问题时,需要判断整箱买每瓶的单价是多少元,是否比单独买要便宜一些?当解决第3个问题时,则需要判断42瓶里面有几个18瓶,还余下几瓶?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求出单价再相加。可以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反馈讲评。
  总之,商品买卖中的数量关系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对多个具体数量关系相同点的抽象概括。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体会数量关系中各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渗透函数思想,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三小学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第二小学311200)
其他文献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逐渐成为当前教师重点关注的热点,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数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和发展数感。下面笔者以“数一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一些想法。  一、 数与“形”相结合,建立数感  【片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师正确把握数学本质、实证研究学生学情是破解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数学本质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思考,运用前测与后测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求探索基于本质把握和学情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本质;学情研究;教学策略;正、反比例  刘加霞教授撰写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读了《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11期文章之后,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充满着智慧和艺术,并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郑倩老师和郜舒竹教授撰写的《数学学习中的直觉与误解》(见第4至5页),引用了丰富的国外文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使研究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问题描述客观,贴近数学学习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感触颇为深刻。  触动1:有一种错叫直觉
十年。  敲下“十年”这个词,缘起教育部绘就的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宏观事业,是系统工程。而我,一个一线教师,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远谋”自己的十年专业成长之途?  十年?  十年后,我将年届50岁。圣哲孔老先生谆谆告诫:“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十年正是我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十年,这是一个遥远的路途。这个遥远的路途我
【摘 要】将策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充分地“凸”出来,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的关键是做实、做足和做好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思想的价值。其次,要找到策略中隐含的最主要的数学思想。再次,要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策略“诞生”的过程,并通过回顾、反思和交流等,让数学思想“凸”出来。最后,要在不断地运用中强化体验,深化认识,从而以数学思想的教学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寻找思想;经历过程;
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夜深。如果不是媒体的“热心”,汪金权老师可能永远不为外界所知。他从城市名校调到农村中学,只是觉得“山区需要我”;他无私地帮助贫困学生,只是因为“学生需要我”。他是儿子、是丈夫,也是父亲,他多想好好照顾家人,可往往难以兼顾。相对于大学同学的成功和潇洒,他显得寒酸和木讷。但是物质的贫穷丝毫不影响精神的富有,只要与学生
在一次教师培训中,笔者有幸聆听到蔡金法教授的讲座,他在讲课过程中给学员们呈现了一个数学经典问题——“三门问题”,组织大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学员们对形成“换门”“不换门”“投币”的解决策略没有疑义,但由于问题的正确结果和解题者的直觉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回到学校后,笔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可以通过百度查询到结果,但是久久没有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解题办法。  一、
社会在变革,技术在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教学时空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教学的本源是什么,为何而教。本期杂志的导读,将透过教学中的种种变化,解读其背后的不变。在变与不变中,厘清教学本质。  一、变的是单位,不变的是“大想法”  本期“专题研究”里有一篇郜舒竹教授的文章《“乘”的想法始于哪儿》。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乘”视为“相同加数求和”,也就是“重复加”的过程,乘的目的是使加的过程简化,这也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过“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鸡蛋4.2元/千克,妈妈买了多少千克鸡蛋?”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7.98÷4.2,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除数是一位小数的算法,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进行计算,即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把“7.98÷4.2”转化成“79
【摘 要】文化视角下“以史为线”的小学数学拓展课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基础,遵循历史发生原理,帮助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中基于生活,挖掘数学文化“源”;注重数学化理解,还原数学本真;注重沟通,建立文化与知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拓展课;教学模式  【案例背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编排于“多边形的面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