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和加强美术素质教育中民族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上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美术 素质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美术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美术教育是深化美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有独特的重要的意义,在美术素质教育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若从民族传统美术作品的性质、多寡和主次出发,强调造型艺术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美术作品则有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
扎制、儿童玩具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
二、加强美术素质教育中民族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美术,历来都是各民族人民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构成世界各地文明的一种绚丽的花环。纵观世界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美术是东方美术的代表,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因此就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术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文化底蕴的增强,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在美术素质教育课程中应该对本
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有重点地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美术的热爱,并且产生了解的兴趣。
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有着独特的画科分类和技法形式。书画同源,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国画有着悠久的歷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聪明才智。中国建筑不仅包括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有重要文物与艺术价值的构筑,也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历史上建造的具有各自风格的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本身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服饰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
中国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各时代人文精神的升华,社会生活的记录,既具有表彰政治功勋的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又是宗教精神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着国际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是一个雕塑大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雕塑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这些作为中华文明进程标识的历史文物,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进行科学、历史研究的重要佐证资料和依据,而且也是人们欣赏、审美并从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艺术品。
2.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观看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现场向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学习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美术作品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动作更协调、更灵活、更准确,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3]郭宪.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尚集实验学校)
【关键词】美术 素质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美术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美术教育是深化美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有独特的重要的意义,在美术素质教育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若从民族传统美术作品的性质、多寡和主次出发,强调造型艺术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美术作品则有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
扎制、儿童玩具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
二、加强美术素质教育中民族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美术,历来都是各民族人民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构成世界各地文明的一种绚丽的花环。纵观世界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美术是东方美术的代表,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因此就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术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文化底蕴的增强,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在美术素质教育课程中应该对本
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有重点地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美术的热爱,并且产生了解的兴趣。
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有着独特的画科分类和技法形式。书画同源,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国画有着悠久的歷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聪明才智。中国建筑不仅包括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有重要文物与艺术价值的构筑,也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历史上建造的具有各自风格的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本身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服饰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
中国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各时代人文精神的升华,社会生活的记录,既具有表彰政治功勋的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又是宗教精神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着国际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是一个雕塑大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雕塑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这些作为中华文明进程标识的历史文物,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进行科学、历史研究的重要佐证资料和依据,而且也是人们欣赏、审美并从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艺术品。
2.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观看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现场向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学习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美术作品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动作更协调、更灵活、更准确,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3]郭宪.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尚集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