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3059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和加强美术素质教育中民族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上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美术 素质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美术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美术教育是深化美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有独特的重要的意义,在美术素质教育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若从民族传统美术作品的性质、多寡和主次出发,强调造型艺术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美术作品则有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
  扎制、儿童玩具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
  
  二、加强美术素质教育中民族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美术,历来都是各民族人民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构成世界各地文明的一种绚丽的花环。纵观世界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美术是东方美术的代表,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因此就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术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文化底蕴的增强,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在美术素质教育课程中应该对本
  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有重点地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美术的热爱,并且产生了解的兴趣。
  
  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有着独特的画科分类和技法形式。书画同源,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国画有着悠久的歷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聪明才智。中国建筑不仅包括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有重要文物与艺术价值的构筑,也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历史上建造的具有各自风格的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本身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服饰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
  中国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各时代人文精神的升华,社会生活的记录,既具有表彰政治功勋的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又是宗教精神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着国际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是一个雕塑大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雕塑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这些作为中华文明进程标识的历史文物,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进行科学、历史研究的重要佐证资料和依据,而且也是人们欣赏、审美并从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艺术品。
  2.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观看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现场向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学习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美术作品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动作更协调、更灵活、更准确,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3]郭宪.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尚集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 主体 兴趣    在当前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应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的具体做法称之为“一二三工程”,即“一个基础”、“两个动力系统”、“三个手段方法”。    一、“一个基础”——新型师生关系    “一个基础”即以建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教学模
【摘 要】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    一、阅读课
[摘 要]英语听力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认知水平不高,体现在:(1)不能很好地预期或计划自己的学习;(2)不能自觉地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3)缺乏对学习的有效监控;(4)缺乏对学习的某个阶段及完成之后的评价及反思习惯。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帮助学生们解决:(1)加强学习策略或方法的指导;(2)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调节训练;(3)注重学习完成后的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元认知 英
(2007年11月2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  首先,感谢“双有”活动组委会的信任,让我来做大会总结发言。今年的工作会议时间虽然很短,但诸位代表精彩的发言、热烈的讨论、坦诚的交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中央文明办李伟局长、中国儿童中心丛中笑主任、团中央高彦明处长、全国妇联儿童部向阳处长的讲话,对“双有”主题教育活动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7年“双有”主题教
[摘要] 人文关怀缺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现象。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引导高职生立志、做人、做事、读书,可以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而言,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差一些。而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
[摘 要]:素描几何形体课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入门课程,也是一个造型初级阶段的培养课程。它不但承载着透视、构图、比例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还连接着造型阶段的课程铺垫。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几何形体课程”设置对于美术基础教学所起到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它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文中的课程分析与实践体会,完善美术课程的培养形式,从而为学生完成造型体系培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学 几何
【摘要】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好的习惯将会使人终生受益。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阶段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 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1
[摘要]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不仅给市民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经历了这场灾难的人们蒙上了心理上的阴影。作为全国八大科学育儿基地,新疆儿童发展中心在“7.5”事件发生后,确定抚慰妇女、儿童心灵创伤的工作目标,力求通过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稳定情绪,使其恐慌、焦虑和抑郁等症状得到缓解,心理功能逐渐恢复,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规划,提出改善景观设计的对策,重视精神功能,丰富文化内涵,坚持艺术教育原则,创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关键词]:环境景观 教育作用 环境品质     校园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大学校园环境的优劣和环境景观设计的水平直接相关,特别是景观设计的概念模式。我们要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服务。   
[摘 要]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  [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 心态    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前人在论及陶归隐后的心理状态时,不外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