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教学根植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但是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课堂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本真,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基于实践教学经验,先理论后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对接生活,让高中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接生活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先生系统性地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论,指出教育是为了生活,生活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就将失去意义。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受学于西方,他的观点深受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影响,反映了教育理念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具有教育层面上的现代性。从近年来新兴的前沿教育理论来看,也无不体现了生活教育的原则。如核心素养理念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样要求实施面向现实生活的教育。前沿的教育理论提示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与生活对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能够为生活服务,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可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语文教师要将课堂与生活对接,做到以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途径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接生活的具体策略
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理解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要素相关联的切入点开展教学,以深化教学目标,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共鸣
从生活情感的角度切入进行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常感到单调无趣,并未吸收这些情感要素。出现这一现象,源于教学中未将学生的生活与作者或人物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与课文没有实质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感,推己及人,把握课文中的情感。
例如,《祝福》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其中充满了对旧时代小人物的怜悯和对礼制的控诉。课文中所描写的鲁镇生活距离今天相去较远,但是仍然具有一些联系,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最熟悉的某个点切入教学。可以“小年”为切入点,这篇小说的始末都描写了春节,是理解文章意蕴的关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回顾你的春节生活,想一想春节中有哪些常见习俗,在春节中你会产生哪些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联想到春节原本是一年中最为欢庆的时光,充满了平安与喜乐。课文末段“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拥抱了全市镇”等描述,也意在呈现这种氛围。但是祥林嫂却在这个时候去世,欢庆与悲剧相对照,更加重了悲剧氛围。在这个案例中对接生活,能够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分析生活细节,再现文本情境
语文课本中包含丰富的情境,因为高中语文课本信息量大、篇幅较长,学生常感到这些情境不容易把握,小说类课文尤其如此。教师分析生活细节,能够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发现语言的妙处,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情境性很强的课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画面想象能力。部分学生对小说缺少兴趣,可能感到本文枯燥难读。教师可以细致分析其中的细节,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绘的贾府大家庭的情状。例如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可让学生读出王熙凤文中的台词:“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要读出其中热情、爽朗又带几分炫耀的意味,引导学生从几句话中就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无不体现了贾府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如王熙凤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虽是冲着林黛玉说,实则是讨好贾母和贾家三个孙女。在这篇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由教师分析其中一两处细节之后,可针对内容提出问题,将其余的细节分析任务教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于本篇课文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感知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发展对语文的深度兴趣。
(三)补充背景信息,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与心境下写就的,与当时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为深入解读文本,有必要补充部分背景信息,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去阅读和理解。当学生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后,学习课文的主观愿望也会增加,更有兴趣阅读课文。
以《离骚》為例,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抒情长诗,但是教学难度很高。本文作于战国时代,时代与今天相去甚远,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强的隔膜感。从语言上看,词义晦涩难懂、多生僻字,更加大了学习难度。面对这篇课文,必须补充足够的时代背景以降低学习难度,才能着手教学。《离骚》中的每一个字都表达作者特定境遇下的感受,脱离了背景便无法理解。教师可请学生于课前自主查阅资料并记录笔记,在正式课堂中,利用8—10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读到的资料。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却遭到政治上顽固派的打压,最终被流放,目睹楚国由盛转衰的事实而无可奈何。学生掌握了这一背景信息,才能够体会到文本中集孤高与忧虑于一体的情感。
在这个案例中,生活化教学以作者时代中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在补充背景信息的同时,与我们当下生活也具有一定联系,学生可以基于爱国主义情感来理解作品意蕴。
(四)关联当下生活,促进知识内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一些课文内容与今天的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编者在收录课文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必须对接当下生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吸收课文中的教育要素,完成知识内化。
《拿来主义》是这类课文中最典型的篇目。文中所描述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在今天仍然存在。如何看待和评判东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今天也仍然是重要的文化话题。教师在课中可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联想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主题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外国‘拿来’了什么?我们要怎样对待外来事物?”学生在讨论中,能够深化对拿来主义的认知。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拿来主义是一种基于实用性的观点,同时也具有民族性,正是因为无惧‘拿来’,才能够体现文化自信。” 除了基于课文内容的课堂讨论外,教师也可开展生活性的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生以每4—6人分为一个小组,选取社会文化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看待该现象的观点,再在课堂中进行延伸性的讨论。在这个案例中,经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外来文化,提升文化层面的素养。
(五)基于生活写作,抒发真情实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指文章应当与现实生活相契合,这正是高中生作文所缺少的。在学生习作中广泛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情感苍白,议论乏力,重形式轻内容,重套作轻创造。为此教师要开展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首先,可以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在阅读完一篇课文后,正处于情感的峰值状态。在此时切入写作,能够让学生抒真情、吐真言。例如在教学古代散文《陈情表》时,学生普遍对课文中的亲情怀有深刻的感触。教师可在阅读教学后安排一次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在课文的激发下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并阐释其意义,可以结合最近的时事进行阐述。以2018年全国卷材料作文“把时光瓶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为例,本题要求考生叙述自己对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要让学生完成这类作文,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分析生活的眼光。例如,教师可结合近年来的低碳环保运动展开阐述,让学生理解其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该主题也可以与课文《边城》的教学相结合。教师平时多指导,学生才能破除思维定势,以生活化的内容在作文中实现表达创新。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接生活的注意事项
对接生活的语文课堂是对传统语文课堂的突破,为了使这一新型教学形式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第一是要把握教学目标。语文课中一切教学活动的目标,都要落实于对语文素养的培育,具体表现为语言、审美、思维与文化素养。生活化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要求教师控制好课堂,让教学达到应有目标,防止教学活动偏离正轨。
第二是要注重課堂互动。生活化教学要求切入能够引起学生生活感受的要点教学。教学中要多使用提问法和讨论法,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反馈,如果发现学生感受不深,表明切入点选择不当,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三是聚合多元知识。生活化课堂中的“生活”指的不仅是学生的生活,更是宽广的社会生活,可以涉及到时事、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教师要加强备课,将这些内容带入课堂中。同时自身要注重专业发展,提升知识含量,以胜任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生活化教学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既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也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理念虽则简明,实质上对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课本,妥善选择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用生活化教学点亮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接生活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先生系统性地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论,指出教育是为了生活,生活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就将失去意义。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受学于西方,他的观点深受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影响,反映了教育理念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具有教育层面上的现代性。从近年来新兴的前沿教育理论来看,也无不体现了生活教育的原则。如核心素养理念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样要求实施面向现实生活的教育。前沿的教育理论提示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与生活对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能够为生活服务,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可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语文教师要将课堂与生活对接,做到以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途径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接生活的具体策略
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理解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要素相关联的切入点开展教学,以深化教学目标,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共鸣
从生活情感的角度切入进行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常感到单调无趣,并未吸收这些情感要素。出现这一现象,源于教学中未将学生的生活与作者或人物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与课文没有实质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感,推己及人,把握课文中的情感。
例如,《祝福》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其中充满了对旧时代小人物的怜悯和对礼制的控诉。课文中所描写的鲁镇生活距离今天相去较远,但是仍然具有一些联系,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最熟悉的某个点切入教学。可以“小年”为切入点,这篇小说的始末都描写了春节,是理解文章意蕴的关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回顾你的春节生活,想一想春节中有哪些常见习俗,在春节中你会产生哪些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联想到春节原本是一年中最为欢庆的时光,充满了平安与喜乐。课文末段“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拥抱了全市镇”等描述,也意在呈现这种氛围。但是祥林嫂却在这个时候去世,欢庆与悲剧相对照,更加重了悲剧氛围。在这个案例中对接生活,能够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分析生活细节,再现文本情境
语文课本中包含丰富的情境,因为高中语文课本信息量大、篇幅较长,学生常感到这些情境不容易把握,小说类课文尤其如此。教师分析生活细节,能够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发现语言的妙处,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情境性很强的课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画面想象能力。部分学生对小说缺少兴趣,可能感到本文枯燥难读。教师可以细致分析其中的细节,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绘的贾府大家庭的情状。例如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可让学生读出王熙凤文中的台词:“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要读出其中热情、爽朗又带几分炫耀的意味,引导学生从几句话中就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无不体现了贾府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如王熙凤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虽是冲着林黛玉说,实则是讨好贾母和贾家三个孙女。在这篇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由教师分析其中一两处细节之后,可针对内容提出问题,将其余的细节分析任务教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于本篇课文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感知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发展对语文的深度兴趣。
(三)补充背景信息,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与心境下写就的,与当时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为深入解读文本,有必要补充部分背景信息,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去阅读和理解。当学生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后,学习课文的主观愿望也会增加,更有兴趣阅读课文。
以《离骚》為例,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抒情长诗,但是教学难度很高。本文作于战国时代,时代与今天相去甚远,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强的隔膜感。从语言上看,词义晦涩难懂、多生僻字,更加大了学习难度。面对这篇课文,必须补充足够的时代背景以降低学习难度,才能着手教学。《离骚》中的每一个字都表达作者特定境遇下的感受,脱离了背景便无法理解。教师可请学生于课前自主查阅资料并记录笔记,在正式课堂中,利用8—10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读到的资料。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却遭到政治上顽固派的打压,最终被流放,目睹楚国由盛转衰的事实而无可奈何。学生掌握了这一背景信息,才能够体会到文本中集孤高与忧虑于一体的情感。
在这个案例中,生活化教学以作者时代中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在补充背景信息的同时,与我们当下生活也具有一定联系,学生可以基于爱国主义情感来理解作品意蕴。
(四)关联当下生活,促进知识内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一些课文内容与今天的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编者在收录课文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必须对接当下生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吸收课文中的教育要素,完成知识内化。
《拿来主义》是这类课文中最典型的篇目。文中所描述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在今天仍然存在。如何看待和评判东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今天也仍然是重要的文化话题。教师在课中可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联想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主题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外国‘拿来’了什么?我们要怎样对待外来事物?”学生在讨论中,能够深化对拿来主义的认知。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拿来主义是一种基于实用性的观点,同时也具有民族性,正是因为无惧‘拿来’,才能够体现文化自信。” 除了基于课文内容的课堂讨论外,教师也可开展生活性的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生以每4—6人分为一个小组,选取社会文化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看待该现象的观点,再在课堂中进行延伸性的讨论。在这个案例中,经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外来文化,提升文化层面的素养。
(五)基于生活写作,抒发真情实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指文章应当与现实生活相契合,这正是高中生作文所缺少的。在学生习作中广泛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情感苍白,议论乏力,重形式轻内容,重套作轻创造。为此教师要开展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首先,可以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在阅读完一篇课文后,正处于情感的峰值状态。在此时切入写作,能够让学生抒真情、吐真言。例如在教学古代散文《陈情表》时,学生普遍对课文中的亲情怀有深刻的感触。教师可在阅读教学后安排一次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在课文的激发下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并阐释其意义,可以结合最近的时事进行阐述。以2018年全国卷材料作文“把时光瓶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为例,本题要求考生叙述自己对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要让学生完成这类作文,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分析生活的眼光。例如,教师可结合近年来的低碳环保运动展开阐述,让学生理解其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该主题也可以与课文《边城》的教学相结合。教师平时多指导,学生才能破除思维定势,以生活化的内容在作文中实现表达创新。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接生活的注意事项
对接生活的语文课堂是对传统语文课堂的突破,为了使这一新型教学形式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第一是要把握教学目标。语文课中一切教学活动的目标,都要落实于对语文素养的培育,具体表现为语言、审美、思维与文化素养。生活化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要求教师控制好课堂,让教学达到应有目标,防止教学活动偏离正轨。
第二是要注重課堂互动。生活化教学要求切入能够引起学生生活感受的要点教学。教学中要多使用提问法和讨论法,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反馈,如果发现学生感受不深,表明切入点选择不当,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三是聚合多元知识。生活化课堂中的“生活”指的不仅是学生的生活,更是宽广的社会生活,可以涉及到时事、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教师要加强备课,将这些内容带入课堂中。同时自身要注重专业发展,提升知识含量,以胜任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生活化教学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既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也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理念虽则简明,实质上对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课本,妥善选择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用生活化教学点亮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