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尝试着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疑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并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实现由“杂乱型”向“有意义型”转变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设疑:
(一)布置课前预习,为提问做好准备
课前抓预习,能为学习课文铺垫扎实的阅读基础,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可依据自学提纲整体感知课文,为提问提供前提条件。如教材每篇课文的“预习”、“阅读提示”或课后思考题就对学生的质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提问的方向。
(二)教师充分示范,为学生质疑引路
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做到科学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逐步从教学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本领,尽可能地围绕重、难点设疑。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疑: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往往体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提出了各种问题。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课文中一些中心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往往能涉及文本实质,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重点词句,针对这些来提问。
3.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学生的学习水平往往受到自身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懂的地方往往是认识上的难点。如学习《跳水》一课时,学生就不理解:跳进水里不也很有可能淹死吗?为什么船长还要逼自己的孩子跳水?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不明白人掉到水里由于海水的缓冲作用,不会立即下沉,可以马上把他救上来。
4.联系生活实践质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必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图文结合处、写作方法、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质疑。
(三)留给质疑时间,保护提问的积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看学生解决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提出多少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不仅要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质疑时间,还要精心呵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或许很多富有价值的“奇思妙想”尽在一“问”间萌发。
二、教给释疑方法,让学生会学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体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呢?我觉得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上下文。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思考,找出释疑的依据。这样,使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并从学习的成功体验中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潜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运用迁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因此,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知到新知,学会迁移。
3.分散难点。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分散难点和给学生铺设台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习《珍珠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信赖”是指信赖谁?(2)珍珠鸟为什么对人如此信赖?(3)“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后,句子的含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4.联系实际。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以理解。
5.感情朗读。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常言道:“触景生情。”只有通过感情朗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真正走进文本,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6.合理想像。想像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再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与分析问题,有创见地发表看法,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体验成功心境,使学生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质疑”引入课堂,我注意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等同的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质疑热情,保护和尊重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因势利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学习信心,真正做到爱学、乐学、要学。
一、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实现由“杂乱型”向“有意义型”转变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设疑:
(一)布置课前预习,为提问做好准备
课前抓预习,能为学习课文铺垫扎实的阅读基础,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可依据自学提纲整体感知课文,为提问提供前提条件。如教材每篇课文的“预习”、“阅读提示”或课后思考题就对学生的质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提问的方向。
(二)教师充分示范,为学生质疑引路
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做到科学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逐步从教学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本领,尽可能地围绕重、难点设疑。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疑: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往往体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提出了各种问题。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课文中一些中心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往往能涉及文本实质,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重点词句,针对这些来提问。
3.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学生的学习水平往往受到自身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懂的地方往往是认识上的难点。如学习《跳水》一课时,学生就不理解:跳进水里不也很有可能淹死吗?为什么船长还要逼自己的孩子跳水?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不明白人掉到水里由于海水的缓冲作用,不会立即下沉,可以马上把他救上来。
4.联系生活实践质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必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图文结合处、写作方法、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质疑。
(三)留给质疑时间,保护提问的积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看学生解决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提出多少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不仅要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质疑时间,还要精心呵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或许很多富有价值的“奇思妙想”尽在一“问”间萌发。
二、教给释疑方法,让学生会学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体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呢?我觉得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上下文。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思考,找出释疑的依据。这样,使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并从学习的成功体验中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潜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运用迁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因此,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知到新知,学会迁移。
3.分散难点。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分散难点和给学生铺设台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习《珍珠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信赖”是指信赖谁?(2)珍珠鸟为什么对人如此信赖?(3)“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后,句子的含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4.联系实际。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以理解。
5.感情朗读。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常言道:“触景生情。”只有通过感情朗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真正走进文本,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6.合理想像。想像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再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与分析问题,有创见地发表看法,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体验成功心境,使学生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质疑”引入课堂,我注意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等同的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质疑热情,保护和尊重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因势利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学习信心,真正做到爱学、乐学、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