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呐喊》解读《彷徨》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解释、讨论、研究逐渐常态化。“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构建学生阅读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经典作品为载体,研究古今中外的语文学习方式及其规律,融合读写,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但在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现状让人担忧。在实践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整本书到底该怎么读?是否有可靠的路径和方法?这些是困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呐喊》《彷徨》;知识分子群像;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解释、讨论、研究逐渐常态化。在语文界最早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构建学生阅读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经典作品为载体,研究古今中外的语文学习方式及其规律,融合读写,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教育部把“整本书阅读”放在18个任务群之首,可见其重要作用及对其重视程度。但在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现状让人担忧。在实践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整本书到底该怎么读?是否有可靠的路径和方法?这些是困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问题。虽然我们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但“整本书阅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背景,本人在实践中针对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的阅读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呐喊》《彷徨》的阅读现状分析
  在高一上学期,鲁迅的《呐喊》《彷徨》被指定为必读书目,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抱有恐惧心理,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理解小说深邃的思想、深刻的主题,是一大难题。鲁迅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作家,关于他本人及作品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解读。郁达夫在《伟大的鲁迅》中说:“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呐喊》《彷徨》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文学价值,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其对国民性的深刻解剖,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产生共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呐喊》中的部分篇目能看懂,而《彷徨》根本看不懂,也无从下手。基于这种状况,笔者思考能否借助《呐喊》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来指导对《彷徨》的解读?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二、人物分类,群像研究
  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曾说:“对文化的解剖,实际是对现实社会各种不同人的解剖。”《呐喊》《彷徨》都是小说集,由单篇组合而成,《呐喊》《彷徨》分别收录的是1918年至1922年、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共25篇小说,书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演绎着情节,人物的言行反映着社会,寄托着主题。抓住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关键。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阅读小说基本上停留在对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把握上,把握人物對他们来说难度不大。虽然两部小说涉及人物众多,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孔乙己、华老栓、闰土和祥林嫂的身上似乎有阿Q的影子,但孔乙己、华老栓、闰土和祥林嫂又不是阿Q。这说明人物身上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可以尝试按照一定的依据对书中人物进行分类研究。
  在两部作品中,同类人物比较多,有闰土、七斤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有赵太爷、丁举人、鲁四老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有孔乙己、陈士成等为代表的受封建科举迫害的旧知识分子;有单四嫂子、华大妈、祥林嫂、柳妈等受社会压迫的妇女;也有六斤、宝儿、少年闰土、水生、宏儿等儿童形象;有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接受新思想的新知识分子形象。在分类过程中我们发现分类越粗,共性特征就越明显,越能反映主题。
  之前有研究者指出描写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彷徨》多于《呐喊》。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鲁迅的两部小说都对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群体寄予了高度的关注,那么这两本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否有共性,是否有一致性?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两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于是我设计如下思路,从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群体入手,在把握单篇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同一时代知识分子特点,再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主题。
  三、从“呐喊”到“彷徨”的课堂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呐喊》与《彷徨》中知识分子形象特点、人与人的关系,探究小说主旨。
  2.学习并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提升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人物共性,分析比较归纳,提升比较辨析的能力。
  (三)教学环节
  [环节一]研读《呐喊》中知识分子,归纳方法
  1.回顾印象深刻的知识分子,并对主要知识分子进行分类,写下分类依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评价)
  2.根据学生分类,抽取学生熟悉又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可大致分为旧式和新式两类。旧式如孔乙己、陈士成、方玄绰等;新式如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
  3.根据以上分类,探讨孔乙己、陈士成对自我及与周围人的关系角度去分析概括他们的共性。(学生讨论、记录、交流)
  4.探究作者塑造这类旧式知识分子的意图。(补充时代背景、作者自述、他人评价等资料)
  5.归纳“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1)深入文本,关注人物向内及向外的关系。
  (2)作者自述、反思性文章(以文解文)。
  《呐喊》自序: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时代背景、社会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1923年。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4)他人的评论文章。
  [环节二]借助《呐喊》阅读经验研读《彷徨》中新式知识分子
  1.仔细阅读《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概括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及与周围人的关系,比较归纳他们的共性。(学生讨论、记录、交流)
  2.探究作者塑造这类知识分子的意图。
  [环节三]比较《呐喊》《彷徨》里知识分子的异同,探究其承载的意义。(纵向比较,揭示时代变化)
  異:从不觉醒到觉醒,人的意识的觉醒,文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力、人的地位、人的未来与发展等。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一次一次地发现与认识自我的历史,也是人类面对自我如何协调、平衡、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过程。
  (2)知识分子人生目标彷徨:《呐喊》时期鲁迅是明确的,为主将助威,唤醒麻木的人。写作《彷徨》这一时期,鲁迅本人也是彷徨的。
  同:孤独、不被理解,民众冷漠、麻木、愚昧,旧势力依旧强大。
  知识分子阶层是社会的核心力量,代表着民族、国家的未来。鲁迅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知识分子,实则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关注。
  [环节四]拓展探究,深化理解
  对小说人物分类、进行群像研究,是研读《呐喊》《彷徨》的重要方式。除了知识分子群像外,《呐喊》《彷徨》里还有农民、看客、女性、孩子等群像,请你选择一个类别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书面报告。
  结束语
  分类是辨别、概括事物特征的基本方法,将有共性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发现其本质规律,对人物进行分类是研读小说常见的方式。《呐喊》和《彷徨》都是由单篇小说构成的小说集,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他们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仅靠学生的自主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包括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和方法的总结归纳。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提升自我的契机。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整本书阅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欣歆主编.如何阅读《呐喊》《彷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单纯的听众,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及运用所学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积极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和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展开探讨,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及运用,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英语的
期刊
摘 要:以河流地貌为例,通过微课形式,呈现主题式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将理论知识与某一特定情境相融合,采用模拟实验、主题辩论、逻辑表达等多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动手参与,动脑分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情境教学;微课设计;河流地貌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现今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的方向和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是课标提出的高中地理教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作为重要学科之一,其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所产生的重要性,在教育革新中充分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因此在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开始在课堂中针对高中生生涯规划进行深入探究,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在了解高中生生涯规划具体方向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数学在生涯规划中持续渗透的发展现状,明确具体遵守的主要原则,深入探究有效解决的具体方案,以此充分发挥高中数学课堂中生涯
期刊
摘 要:促进“互联网+”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让“互联网+”助力化学教学,促使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丰富化学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当下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教师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老套,缺少对互联网的研究,从而影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结合,不利于教学的创新以及改革,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为深入融合“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基于元认知的理解性数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如今我国很多高中生对于数学的知识理解较为片面,在公式的运用上较为刻板,通过基于元认知的理论下加强我国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元认知数学理解性的重要性出发,找出高中生数学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些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图像史料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史料素材的帮助之下,既可以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认知活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史料来为历史教师的课堂构建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素材。  关键词:高中历史;图像史料;素材运用;读图能力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优化改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多种教学素材的灵活运用,在这些教学资源的帮助之下,为
期刊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时,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应当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基本价值观,通过围绕地理教学内容,采用地理学习的基本思维和方法,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以达到预期教学工作目标。本文以新人教版“黄土高原”为例,就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新时期中学地理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时,应当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地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细致分析互联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负面影响,试图摆正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互联网学习的态度、解决互联网带来的教学问题、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终提高“互联网+”时代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