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本语文书,80%左右的内容是阅读课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言语智慧,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获得终身幸福的阅读本领,既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课堂中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朗读指导仍旧是让学生你读一遍,他读一遍,读了又读,读得再疯狂一点,或者要求学生哪些字应该重读。这种指导,教师基本停留在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有效的朗读指导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切呼醒、感悟、熏陶、启迪、浸润、震撼、超越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从而进入意境。例如,我在教《烟台的海》、(六年级下册)一课时,通过我的范读,学生初步了解烟台的海的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天的高远。这时学生对烟台的海有了初步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朗读。
就高年级来说,在朗读过程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的《长江之歌》,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来朗读,读出对长江的热爱、眷恋之情,从而感到长江的气势磅礴,古老悠久。总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例如《孔子游春》一文有这么一段: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峭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须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抓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来理解课文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又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多姿”。这句话集中表现了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重点感悟“弹性”、“弯曲”、“反弹”、“依旧保持”等词语,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合理运用。
教师指导朗读的方式应该力求多种多样。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有一次,我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双龙洞的奇异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那么,谁愿意当一个导游,为游客介绍一下呢?”问题激活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考·练习”为训练学生进行自学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三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一文,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在此,我是这样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这些句子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然后,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懂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想象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引导学生自学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总之,从“思考·练习”进行阅读教学,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量”和教师指导的“度”,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学会读书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三、有效的阅读教学要体现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这些能力也一定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毫无疑问应当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应当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会朗读,在品味语言中学会品味,在语言迁移中学会运用。言语实践不能成为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它必须有根基,这根基就是阅读文本。如何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言语实践的任务呢?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次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不仅特别关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文本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精美句段的品读与背诵,固定句式的感悟与仿写,基本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迁移,而且还要注重设计一些拓展运用的言语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三亚落日》(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有这么一段话:“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这段话作者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在教学中,耐心指导学生学好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先让学生口头说,然后再写下来。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样,言语实践伴随着阅读教学进行。
总之,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让学生接受阅读,感受阅读和享受阅读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带着阅读期待,潜心全文,读通读懂文本阶段可以说是感受阅读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多个形式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多个维度的“品味”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多个层面的“动情”是阅读教学的翅膀,多个触角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的追求,多个方向“融合”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进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要体现实践性。
一、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课堂中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朗读指导仍旧是让学生你读一遍,他读一遍,读了又读,读得再疯狂一点,或者要求学生哪些字应该重读。这种指导,教师基本停留在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有效的朗读指导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切呼醒、感悟、熏陶、启迪、浸润、震撼、超越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从而进入意境。例如,我在教《烟台的海》、(六年级下册)一课时,通过我的范读,学生初步了解烟台的海的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天的高远。这时学生对烟台的海有了初步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朗读。
就高年级来说,在朗读过程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的《长江之歌》,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来朗读,读出对长江的热爱、眷恋之情,从而感到长江的气势磅礴,古老悠久。总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例如《孔子游春》一文有这么一段: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峭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须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抓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来理解课文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又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多姿”。这句话集中表现了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重点感悟“弹性”、“弯曲”、“反弹”、“依旧保持”等词语,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合理运用。
教师指导朗读的方式应该力求多种多样。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有一次,我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双龙洞的奇异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那么,谁愿意当一个导游,为游客介绍一下呢?”问题激活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考·练习”为训练学生进行自学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三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一文,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在此,我是这样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这些句子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然后,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懂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想象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引导学生自学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总之,从“思考·练习”进行阅读教学,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量”和教师指导的“度”,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学会读书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三、有效的阅读教学要体现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这些能力也一定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毫无疑问应当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应当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会朗读,在品味语言中学会品味,在语言迁移中学会运用。言语实践不能成为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它必须有根基,这根基就是阅读文本。如何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言语实践的任务呢?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次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不仅特别关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文本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精美句段的品读与背诵,固定句式的感悟与仿写,基本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迁移,而且还要注重设计一些拓展运用的言语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三亚落日》(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有这么一段话:“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这段话作者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在教学中,耐心指导学生学好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先让学生口头说,然后再写下来。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样,言语实践伴随着阅读教学进行。
总之,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让学生接受阅读,感受阅读和享受阅读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带着阅读期待,潜心全文,读通读懂文本阶段可以说是感受阅读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多个形式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多个维度的“品味”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多个层面的“动情”是阅读教学的翅膀,多个触角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的追求,多个方向“融合”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进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要体现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