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总体来讲,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多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本义的解读上,没有进一步从哲学角度深入挖掘作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哲学理念和方法论意义;二足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与政策层面看待以人为本,从哲学角度理解以人为本显得不足;三是未能辩证理解与处理以人为本所涉及的一些根本关系,要么夸大以人为本,要么排斥以人为本;四是多看到以人为本的单方面的意义,对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研究不够。就是说多注重以人为本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贫困群体、确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
【机 构】
: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体来讲,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多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本义的解读上,没有进一步从哲学角度深入挖掘作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哲学理念和方法论意义;二足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与政策层面看待以人为本,从哲学角度理解以人为本显得不足;三是未能辩证理解与处理以人为本所涉及的一些根本关系,要么夸大以人为本,要么排斥以人为本;四是多看到以人为本的单方面的意义,对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研究不够。就是说多注重以人为本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贫困群体、确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的价值意义,关于以人为本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社会充满活力、尊蘑精英群体、在国际交流对话中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确立普世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和解放人的意义以及科学性注重不够;多从政治角度把以人为本看做以民为本,对以人为本自身的特殊意义、普遍意义研究不够。针对上述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全面、深入、辩证地理解以人为本,本文着重探究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
其他文献
唐代前期的主要军队为府兵和兵募。关于府兵,论著甚多;惟独兵募,笔者孤陋,迄今未见专文论述,故试作本文,以补其缺。一、什么叫兵募唐代前期的"兵募"一词,一般都点开理解:或则把兵当成名词,募当成动词:或则把兵募当作并列的两个名词,兵为府兵,募为临时召募之兵。我认为兵募乃一专门名词,系指临时从民丁中征募的军队,又叫募兵、募人、征人等。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研究明代的历史,对当时全国土田究竟有多少?是亟待澄清的问题之一。由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成书的《诸司职掌》所记该年全国土田数己达到八百四十九万余顷,景泰六年(—四五五年),户部尚书张凤在他的奏文里曾经引用。他说:"洪武年间,天下征纳粮草田地山塘共八百四十九万顷有余,今止有四百二十八万顷有余。"(《英宗实录》卷二五四)此后几次增修的《大明会典》都沿袭了《诸司职掌》这个土田数字②,等到清修《明史》,又在《食货志》里加以肯定。因此,历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自来传为美谈。近人—些历史著作,谈到周初历史亦曾引用此说作为武王深得民心、士气旺盛之证(见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这里的歌舞如理解为人们表示欢庆而载歌载舞,则矛盾牴牾之处甚多。兹据西南少数民族有关习俗,另作新释,供研究古史的参考。
卫匡国,字济泰,西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是明清之际颇有国际影响的一位杰出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对中西文化的交流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历史学上,他采用编年史体裁著述了一部中国上古史《中国历史十卷》和另一部闻见录性质的历史著作《鞑靼战纪》,比较全面系统地向欧洲人民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此外,还著有《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卫匡国行实》等;在地理学上,他运用科学方法绘制并撰述了一部既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又是中国新地图
正当我国人民豪迈地跨进一九七六年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几问答》公开发表了。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毛主席的光辉词句,歌颂了人民的革命斗争,痛斥了现代修正主义者,抒发了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坚强信念和战斗豪情,
新春时节,喜读毛主席的光辉词章《念奴娇·鸟儿问答》,使我们豪情满怀,心潮澎湃。毛主席在一九六五年秋写的这首词,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有如鲲鹏展翅,直冲霄汉的英雄气概,对那些被人民革命斗争吓破了胆的蓬间雀——苏修叛徒集团,则投之以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笑。这是一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凯歌,一篇声讨现代修正主义的战斗檄文。
隋和唐初的政权是一个代表世族地主利益的政权,还是代表庶族地主利益的政权,最早提出这一問题的是陈寅恪先生,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一书中写道:"(唐)自高祖、太宗創业至高宗統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結集团体之后裔也"。到了武則天执政以后,由于武則天有"創业垂統之野心",于是破坏了"关中本位政策",大兴科举,进用新兴的庶族
(一)自从马克思学说传入中国以来,关于这个学说特别是关于这个学说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否适合于说明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从来就是有争论的。尽管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且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个争论并没有最后终结,它仍然在不同的时间里面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斗争是长期的。这里所评论的刘节先生的这一篇文章,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错的话,正是这个斗争的反映。这篇文章是从古代思想史上几个概念的理解问题谈起的,但刘节先生自己说得很明白,他谈这几个"个别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以偏概全","一隅三反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权保护入宪要求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人权保护意识。
目前史学界关于李秀成評价問題的討論中,有一种折衷主义的說法,既不承认李秀成是叛徒也未公然同意他是伪降,而是把他的动搖变节行为解释成为"认識不清"、"糊塗一时"或者什么"时代、阶級局限性"的問題等等。因此强調要尊重他于被俘前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十几年来"所創造的功續",认为这是他一生历史的"主流",所以必須"从他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貢献来評价"才是全面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来,这一些同志的意見似乎是不偏不倚的持平之論,但实际上則是由于罗尔綱同志的"伪降說"是那样的破綻百出,因而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