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一节九年级“视图与投影”习题评讲课,教师作了如下准备:完整地做了两套习题,需要讲的题目作了标记,难点和重点画了表示强调的星号。但是,老师因为生病突然无法发声了。怎么办?老师迅速做出决定,尝试让学生讲课。
走上讲台,老师板书:对不起,今天嗓子哑了,完全不能讲课,心里很焦急!讲台旁边的李元昊同学热情地承担了替老师扩音的工作。通过做手势及李元昊的扩音,教师请学生选择:是由老师把要讲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还是请同学来讲。学生选择了由同学讲。教师又请扩音问:“谁愿意讲课?”有七位同学高高地举手。老师走到举手的同学身边分配了各自的任务。七位同学依次上讲台讲评习题,需要板书的时候老师极力快速地板书,和学生做了很默契的配合。遇到个别难点题目学生讲完后,老师又提醒了几个关键处,由讲课学生传达。
学生的表现让老师感动和自豪:魏子威的讲解语速适当,声音洪亮,简明扼要,强调了每道题的重要知识点和方法;郑若文的讲解,很象老师,他会问:你们是怎么选的?(答案),喔,对了,方法是……;高鹏博的讲课思维很敏捷,他讲的是难点题目,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反应速度,老师不得不提醒他,稍微慢一点,让大家听清楚;黄宗文的讲课有条不紊,条理清晰,有板有眼;焦鏊乾的讲解特别突出了思路的形成过程;王自强的讲解象他的做题风格一样,求甚解,不避矛盾不惧难点;郝嘉褀的讲解抓住了重点,清晰而翔实。
总的来讲,学生讲得简明、清晰、有重点,反应很机敏;全班学生今天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下来询问,觉得学习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是专注而投入的,而且大声地回答问题与讲课的同学呼应。
在感动之余,学生的表现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反思了几点问题:1.为什么学生基本上未做任何准备就能登台讲课呢?为什么每道题的重难点都能讲解得如此到位?2. 七位同学都没有紧张的感觉,胆子怎么这么大呢?3.为什么每一位学生都听得如此投入专注?4.有哪些经验是可以运用于常态教学的?
老师回想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尽力去揣摩学生的心理。1、学生被充分尊重了。老师是弱者,学生就扮演了强者的角色,极力地想要帮助老师,所以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讲课;2、尽管受到老师日常课堂教学的耳濡目染,但是更多的讲课经验应该来自学生的自主活动,即“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里的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在“兵教兵”的过程中,小老师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3、听课的学生也是极想帮助老师的人,同时,对自己的同学讲课感觉很新鲜,很支持,所以很专注,学生在听讲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小老师的细节错误,兴奋点很多;4、师生的情感交融,以及默契的合作,将学生推到了“主角”的位置,老师是“配角”,是助手,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
有趣的是,课代表郑若文之后还不断地问老师:“老师,啥时候咱还自己讲课啊?这两天,讲课的同学可积极了!”你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被点燃的时候,这个后劲儿有多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宝贵的情感体验。你说,要是因此而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要是因此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个教学效果不是远远地大于具体技能的教学吗?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同情、关怀,体验到出手相助的愉快,这会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老师也在所教的另一个班级(同样是学生讲的课)做了很随性的民意调查,“同样的内容,你希望由同学来讲课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希望听老师讲课的请举手。(学生举手)”
“喔,希望老师讲课的学生更多,怎么有的人两次都举手呢?”你猜学生怎么回答的,“这并不矛盾啊!”以田家琛为代表的学生如此回答。学生是渴望独立自主的,渴望独立的工作,同時他们也知道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嘿,还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呢,不得了!
走上讲台,老师板书:对不起,今天嗓子哑了,完全不能讲课,心里很焦急!讲台旁边的李元昊同学热情地承担了替老师扩音的工作。通过做手势及李元昊的扩音,教师请学生选择:是由老师把要讲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还是请同学来讲。学生选择了由同学讲。教师又请扩音问:“谁愿意讲课?”有七位同学高高地举手。老师走到举手的同学身边分配了各自的任务。七位同学依次上讲台讲评习题,需要板书的时候老师极力快速地板书,和学生做了很默契的配合。遇到个别难点题目学生讲完后,老师又提醒了几个关键处,由讲课学生传达。
学生的表现让老师感动和自豪:魏子威的讲解语速适当,声音洪亮,简明扼要,强调了每道题的重要知识点和方法;郑若文的讲解,很象老师,他会问:你们是怎么选的?(答案),喔,对了,方法是……;高鹏博的讲课思维很敏捷,他讲的是难点题目,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反应速度,老师不得不提醒他,稍微慢一点,让大家听清楚;黄宗文的讲课有条不紊,条理清晰,有板有眼;焦鏊乾的讲解特别突出了思路的形成过程;王自强的讲解象他的做题风格一样,求甚解,不避矛盾不惧难点;郝嘉褀的讲解抓住了重点,清晰而翔实。
总的来讲,学生讲得简明、清晰、有重点,反应很机敏;全班学生今天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下来询问,觉得学习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是专注而投入的,而且大声地回答问题与讲课的同学呼应。
在感动之余,学生的表现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反思了几点问题:1.为什么学生基本上未做任何准备就能登台讲课呢?为什么每道题的重难点都能讲解得如此到位?2. 七位同学都没有紧张的感觉,胆子怎么这么大呢?3.为什么每一位学生都听得如此投入专注?4.有哪些经验是可以运用于常态教学的?
老师回想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尽力去揣摩学生的心理。1、学生被充分尊重了。老师是弱者,学生就扮演了强者的角色,极力地想要帮助老师,所以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讲课;2、尽管受到老师日常课堂教学的耳濡目染,但是更多的讲课经验应该来自学生的自主活动,即“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里的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在“兵教兵”的过程中,小老师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3、听课的学生也是极想帮助老师的人,同时,对自己的同学讲课感觉很新鲜,很支持,所以很专注,学生在听讲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小老师的细节错误,兴奋点很多;4、师生的情感交融,以及默契的合作,将学生推到了“主角”的位置,老师是“配角”,是助手,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
有趣的是,课代表郑若文之后还不断地问老师:“老师,啥时候咱还自己讲课啊?这两天,讲课的同学可积极了!”你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被点燃的时候,这个后劲儿有多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宝贵的情感体验。你说,要是因此而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要是因此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个教学效果不是远远地大于具体技能的教学吗?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同情、关怀,体验到出手相助的愉快,这会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老师也在所教的另一个班级(同样是学生讲的课)做了很随性的民意调查,“同样的内容,你希望由同学来讲课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希望听老师讲课的请举手。(学生举手)”
“喔,希望老师讲课的学生更多,怎么有的人两次都举手呢?”你猜学生怎么回答的,“这并不矛盾啊!”以田家琛为代表的学生如此回答。学生是渴望独立自主的,渴望独立的工作,同時他们也知道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嘿,还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呢,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