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稳步地发展,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要力量的票据市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货币紧缩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增加放贷额、稳定优质客户,许多商业银行利用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实现放贷目的,甚至违规开办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使得银行的风险变得不可控。本文在描述中国票据市场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温州承兑汇票市场的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些政策紧缩背景下票据市场面临的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票据市场 温州 承兑汇票贴现 套利空间
一、绪论
票据在中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是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票据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却相当惊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票据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票据市场对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对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列,摸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被称为“温州模式”。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近期出台的金融政策中,有很多政策都直接面向温州。自2010年以来,国家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本来可以向银行借贷资金的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借贷无门,只好求助于民间资本。但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民间资本当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承兑汇票成为此次民间借贷危局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在当前这个货币紧缩周期中,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大力压缩银行票据贴现规模,导致很多企业虽手握大量承兑汇票,却无法及时贴现,只能通过地下票据市场进行转手和贴现。这样一来,大量的金融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开这个承兑汇票迷局的“神秘面纱”,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二、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1988年至1997年十年间,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一共发行了1125亿元,从90年代中期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二级市场也只是雏形初现。直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的相关文件。自此,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法律法规得到完善,发行量大幅上升。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如下:
(一)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票据市场发展逐步呈现出区域性特征。许多如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沈阳等金融机构大量集中、市场化程度高的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区域性票据市场,为企业和银行带来了活力。
(二)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滋生了票据贴现收益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套利机会
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先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根据经济走向转而实行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这两次大的政策调整,给中国票据市场带来了巨大影响,票据的贴现利率呈现震荡趋势。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转贴现买入报价一直处于攀升状态,如图1所示。“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显示,2011年9月份部分金融机构转贴现买入报价一度超过13%。一方面,在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低于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签发票据致使银行承兑汇票数额大量增长,这会导致融资性票据的产生;另一方面,在贴现利率大幅高于贷款利率情况下,大量中小型企业借贷无门,只能求助于承兑汇票市场,而过高的贴现利率会使票据市场滋生投机机会,产生套利可能性。综上两种方式都将为影子银行提供套利机会。
(三)商业承兑汇票市场信用、融资功能存在缺陷
由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汇票承兑业务不良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三、温州地下票据市场分析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实业性城市。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其中地下票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承兑汇票融资余额更是快速上升。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达到历史峰值。温州当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传统结算支付功能已经被大幅弱化,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承兑汇票地下贴现市场异常活跃
一般而言,企业取得承兑汇票,持有到期后可以到当地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兑换成现金,然后就可以投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止到2011年11月,温州地区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仅占票据余额的20%左右,庞大的地下贴现市场占据了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票据总余额与贴现余额基本呈同步变动关系,但是贴现余额仅占票据总余额的一小部分,而其余的大半部分要么是未到期,要么就都被地下贴现市场收入囊中。如果分析一下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汇票贴现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汇票时,通常有一下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贴现对象少;其次是审批严格,手续繁琐;最后是贴现率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损失一部分利益。而温州地下汇票贴现市场的贴现,相比而言就显得极具吸引力。首先,这种贴现形式主义面对的客户就是中小企业,这无疑是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贴现的手续简单,甚至不需要背书。最后,地下承兑汇票市场的贴现率较低,与正规渠道的贴现率存在较大价差,让持有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地下贴现市场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汇票持有者,迅速成为温州金融市场的一道暗流。
这种特殊的市场变异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民间票据交易的人,他们低价获取票据之后,一般会持有到期后去银行兑付,从中赚取差价。在2011年9月份,票据贴现利率一度达到13%。 (二)票据贴现市场中套利机会的出现与利用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才能变现,持票人急着用钱只能贴现或以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卖出票据,这其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利差,部分别有用心的企业主用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买进银行承兑汇票,然后用买进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支付其债务,不需生产经营即可获利,且获利较大,银行承兑汇票成了其以钱生钱的“机器”。
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种专门收取承兑汇票的收票人,他们的贴现利率低于银行直接贴现利率,但是高于转贴现利率,这样一方面收票人可以吸引更多的持票人通过此渠道贴现,另一方面这些专门的机构可以迅速出手,时间短、频率高、收益大。
实际上,温州民间票据市场仅仅是民间票据市场的一隅。其背后隐藏着由票商、中间人、中介公司、银行类金融机构串联起来的一个庞杂的跨地域地下票据市场。基本的操作手法是:收票人向潜在的具有贴现需求的持票人报价,双方经过初步协商,由收票人将价格报给贴现机构,如果贴现机构发现贴现后进行转贴现能够获利,那么就立刻完成交易。
(三)温州地下票据市场对正规金融的挤压效应
温州90%以上的票据带有很强的融资目的,大部分票据并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银行没有办法满足其贴现需求时,便只能转入地下票据贴现市场。而地下票据市场看似高效快捷的利益获得方式,使得大量民间资本被吸引进来。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资金就变少了。
另外,地下票据市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银行直接贴现利率,加之部分国有大银行在贴现时对持票人的材料要求比较严格,使得持票人更加青睐地下票据市场。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上文对温州地区票据市场的简要分析,不难发现,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极为艰难的资金困境。而这种困境也滋生出了承兑汇票市场的急剧膨胀和变异,这种连环锁式的资金运作手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一旦这种不以真实贸易背景作基础的汇票泡沫破裂,将无疑给温州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种情况下,政府亟须完善监管机制,把影子银行纳入整体性监管框架,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严格要求金融机构合规开展票据业务,以制度创新促进票据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巴蜀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财会月刊,2005,(05).
[3]巴蜀松.从金融结构角度看票据市场风险及其监管[J].中国审计,2004,(06).
[4]陈建宇.对我国票据制度的几点思考.浙江金融,2005,(10).
[5]陈丽英.对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成因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01).
[6]陈为涛.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财经问题研究,2002,(10).
作者简介:黄超(1989-),男,汉族,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关键词】票据市场 温州 承兑汇票贴现 套利空间
一、绪论
票据在中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是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票据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却相当惊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票据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票据市场对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对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列,摸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被称为“温州模式”。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近期出台的金融政策中,有很多政策都直接面向温州。自2010年以来,国家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本来可以向银行借贷资金的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借贷无门,只好求助于民间资本。但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民间资本当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承兑汇票成为此次民间借贷危局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在当前这个货币紧缩周期中,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大力压缩银行票据贴现规模,导致很多企业虽手握大量承兑汇票,却无法及时贴现,只能通过地下票据市场进行转手和贴现。这样一来,大量的金融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开这个承兑汇票迷局的“神秘面纱”,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二、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1988年至1997年十年间,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一共发行了1125亿元,从90年代中期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二级市场也只是雏形初现。直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的相关文件。自此,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法律法规得到完善,发行量大幅上升。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如下:
(一)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票据市场发展逐步呈现出区域性特征。许多如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沈阳等金融机构大量集中、市场化程度高的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区域性票据市场,为企业和银行带来了活力。
(二)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滋生了票据贴现收益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套利机会
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先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根据经济走向转而实行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这两次大的政策调整,给中国票据市场带来了巨大影响,票据的贴现利率呈现震荡趋势。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转贴现买入报价一直处于攀升状态,如图1所示。“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显示,2011年9月份部分金融机构转贴现买入报价一度超过13%。一方面,在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低于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签发票据致使银行承兑汇票数额大量增长,这会导致融资性票据的产生;另一方面,在贴现利率大幅高于贷款利率情况下,大量中小型企业借贷无门,只能求助于承兑汇票市场,而过高的贴现利率会使票据市场滋生投机机会,产生套利可能性。综上两种方式都将为影子银行提供套利机会。
(三)商业承兑汇票市场信用、融资功能存在缺陷
由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汇票承兑业务不良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三、温州地下票据市场分析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实业性城市。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其中地下票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承兑汇票融资余额更是快速上升。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达到历史峰值。温州当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传统结算支付功能已经被大幅弱化,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承兑汇票地下贴现市场异常活跃
一般而言,企业取得承兑汇票,持有到期后可以到当地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兑换成现金,然后就可以投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止到2011年11月,温州地区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仅占票据余额的20%左右,庞大的地下贴现市场占据了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票据总余额与贴现余额基本呈同步变动关系,但是贴现余额仅占票据总余额的一小部分,而其余的大半部分要么是未到期,要么就都被地下贴现市场收入囊中。如果分析一下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汇票贴现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汇票时,通常有一下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贴现对象少;其次是审批严格,手续繁琐;最后是贴现率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损失一部分利益。而温州地下汇票贴现市场的贴现,相比而言就显得极具吸引力。首先,这种贴现形式主义面对的客户就是中小企业,这无疑是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贴现的手续简单,甚至不需要背书。最后,地下承兑汇票市场的贴现率较低,与正规渠道的贴现率存在较大价差,让持有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地下贴现市场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汇票持有者,迅速成为温州金融市场的一道暗流。
这种特殊的市场变异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民间票据交易的人,他们低价获取票据之后,一般会持有到期后去银行兑付,从中赚取差价。在2011年9月份,票据贴现利率一度达到13%。 (二)票据贴现市场中套利机会的出现与利用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才能变现,持票人急着用钱只能贴现或以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卖出票据,这其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利差,部分别有用心的企业主用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买进银行承兑汇票,然后用买进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支付其债务,不需生产经营即可获利,且获利较大,银行承兑汇票成了其以钱生钱的“机器”。
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种专门收取承兑汇票的收票人,他们的贴现利率低于银行直接贴现利率,但是高于转贴现利率,这样一方面收票人可以吸引更多的持票人通过此渠道贴现,另一方面这些专门的机构可以迅速出手,时间短、频率高、收益大。
实际上,温州民间票据市场仅仅是民间票据市场的一隅。其背后隐藏着由票商、中间人、中介公司、银行类金融机构串联起来的一个庞杂的跨地域地下票据市场。基本的操作手法是:收票人向潜在的具有贴现需求的持票人报价,双方经过初步协商,由收票人将价格报给贴现机构,如果贴现机构发现贴现后进行转贴现能够获利,那么就立刻完成交易。
(三)温州地下票据市场对正规金融的挤压效应
温州90%以上的票据带有很强的融资目的,大部分票据并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银行没有办法满足其贴现需求时,便只能转入地下票据贴现市场。而地下票据市场看似高效快捷的利益获得方式,使得大量民间资本被吸引进来。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资金就变少了。
另外,地下票据市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银行直接贴现利率,加之部分国有大银行在贴现时对持票人的材料要求比较严格,使得持票人更加青睐地下票据市场。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上文对温州地区票据市场的简要分析,不难发现,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极为艰难的资金困境。而这种困境也滋生出了承兑汇票市场的急剧膨胀和变异,这种连环锁式的资金运作手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一旦这种不以真实贸易背景作基础的汇票泡沫破裂,将无疑给温州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种情况下,政府亟须完善监管机制,把影子银行纳入整体性监管框架,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严格要求金融机构合规开展票据业务,以制度创新促进票据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巴蜀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财会月刊,2005,(05).
[3]巴蜀松.从金融结构角度看票据市场风险及其监管[J].中国审计,2004,(06).
[4]陈建宇.对我国票据制度的几点思考.浙江金融,2005,(10).
[5]陈丽英.对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成因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01).
[6]陈为涛.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财经问题研究,2002,(10).
作者简介:黄超(1989-),男,汉族,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