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是面镜子
经历是留在身后的串串脚印,每一步都有一轮深深的辙。品位、感悟、跨越每一段阅历,好好欣赏路上的每一处景致,每过一处,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可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根本没时间停驻赏析。站上三尺讲台十个年头,有多少美好的瞬间被我收藏?常跟学生们叨念“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要做到确实很难。学校为帮助我们快速成长起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每次参加教研,我扮演着这几种角色;如果我是主角,课前我会大海捞针般查找资料,断章取义,将几个认为精华的教学片断组合起来,努力推陈出新,取悦观众。课后,面对大家的评议唯唯诺诺,点头哈腰,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我是配角,基于两点考虑,其一自认才疏学浅,怕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会贻笑大方,其二反正我不讲,会有人讲,何必做这种出头鸟呢,久而久之,教研对我而言,不是模仿,就是坐上壁观。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如果不是再次与“微格”结识,我可能还沦陷在那沼泽地中没法自拔。
经历是次撞击
经历不是依靠已经取得的丰功伟绩,而是锲而不舍的过程和收获,如日月经天。于教研中清晰领略“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的滋味时,心头猛地一振:原来教研还可以如此表达自己。
本学期为了切实提高大家的课堂驾驭能力,组长动了许多脑筋,多方探讨后将它定位为“微格演课”。“微格演课”就是每次教研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教学任务进行分工:然后围绕教研主题每人发表自己的设想,综合所提的评估意见后,作课者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现场进行二次演课。以此反复,直得较为完善。
第一次微格演课,大家都报着怀疑的心态,这样能成吗?
首次演课的是王老师,根据教研主题—一阅读的有效教学,王老师执教了《桥》第一课时的导入。
事先,王老师将她新课导人的十五分钟进行全程拍摄。教研功夫时我们聚在一起观看录像。只见王老师轻驾就熟,与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看着学生准确无误地读准字音,解释词意,尤其对“疯”字的理解,能结合课文,各抒已见,用朗读到位地表达出来,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如果换作以往,我想,听课后大家即使不会赞不绝口,至少也无可厚非。但作为微格演课,大家都拿着一面放大镜去观课。放映结束后,百家争鸣:
初登讲坛的洪老师:我觉得王老师在这个环节是抓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等句,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体会深刻,为下个环节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接过话茬:“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但仔细审视课堂却可以发觉学生根本没有什么深人的思考。教学有规范,而最根本的规范便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质性的学习。而这实质性的学习便是要让他们能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的语言训练、浓郁的精神熏陶。反观刚才的教学却依然是呆板地学生说一句、读一句、品一句。看起来细致,但是仔细思考却是完全抹煞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使句子之中隐藏的情绪内涵无法传达到学生的心间。虽然学生在教师的鼓动下,“动情”地读着,但实际上这“动情”却是毫无情感的敷衍,是学生对教师意愿的遵从而已。
话音刚落,不少老师随声应和。组长这时插话,“有道理,我们现在就给这个环节找条主线,大家觉得可以把落脚点放哪?”
“是不是可以放在‘疯’字上?”不知哪位老师提议。
“嗯,我觉得可以,文中,疯的不仅是洪水,还有雨疯,人疯……”集体的力量果然大无穷,倾刻间便找到了问题的疹结所在。
最后组长作小结发言:刚才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我也深有同感,年轻的老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我想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分不开。一篇文章,教师只有从文章的内容、主线等各方面进行整体把握,才能透过文本字面去领悟真义,才能细致体察文中蕴含的情和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让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二次现场演课,我们成了“學生”,“师生”间你来我往,唇枪舌箭,妙趣横生。
“从哪让你感受到‘水疯’了?”王老师话音未落,“沈同学”就举手道:“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周围的同事全笑了!)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洪水很急!”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吗?”
“沈同学”绘声绘色地读,把重音话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上。
“老师,我有补充!”“沈同学”刚读完,我也接上去。“我觉得不仅是急,洪水还很大,可从势不可当中体会到!”
“嗯,你也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当时我回答时的心情依然清晰如昔。刚起来回答时,我觉得可笑,又觉得害羞,在一帮同事面前读句子,小菜一碟,随随便便就行,但真要我读,声音不知怎么就像不是我的一样,随着句子,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洪狂奔而来的情景,叫我紧张,动容。“山洪/咆哮着(低沉),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稍快、急促),从山谷里/狂——奔——而来(高昂),势不可当(低,干脆)。”读完后,同事纷纷鼓掌,我觉得特有成就感,像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领奖般骄傲。不为别的,只为我终于敢在教研时真实时表现自己的感受了。
经历是杯绿茶
经历,极少一帆风顺,或平淡无奇,或异乎寻常,当果实挂上枝头,红了一树,醉了一秋。给我一杯绿茶,慢慢地将清香茗下。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中庸》“问政章”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微格演课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让所有人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密不可分的关系串联在一起。让议课不仅仅停留在“这样教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探讨“我们想听一听为什么这样设计,你是怎样想的?”,在对话中更新彼此的教育观念,获得对教育的重新认识。“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成为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焦点的集中,让每一位做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都有想表达和展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教学生命力不再是“复制”而是“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