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语言熟练的运用是在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培养起来的,小学时,儿童用对于语言建立了初步的认识,而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以听为主,还没有形成自学的能力。他们不像成人一样,能够规划自己所学的信息,所以,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重视朗读艺术的作用。本文根据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这一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探讨朗读艺术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加强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使孩子们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关键词:朗读艺术;小学语文;展现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之美,带动孩子的学习热情。这需要教师同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水平,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作用,促进汉语教学的进行。一个人的语音、语调是与人沟通展现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关于这一方面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朗读来进行的,要求我们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现状
在当今小于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首先,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自制力比较差,思想上还不成熟,在朗读过程中往往对于朗读没有热情,不重视朗读这一教学内容。而教师在应对这一情况的时候,处理问题往往过于粗暴,影响了孩子对于朗读的热爱;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艺术水平往往限制着教学的质量。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要一边维护者课堂秩序,一边朗读课文,很难把精力都放在朗读上,造成教师的朗读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朗读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对课文进行熟悉,也是他们培养自信,学好语文的关键。很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羞于开口,大声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培养自信。同时,听、说、读、写,朗读就占了听和说这两项,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朗读艺术
(一)教学要求
目前,我国最新发布的新课标对于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与要求,把朗读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在教学进程上,把朗读教育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学习普通话,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阶段运用普通话;第三阶段要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以学习用、用、能用着三个词表达了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侧重上,要求加强学生实践性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汇总感受到语言之美,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个性化的预读。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思想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篇课文理解的内容和侧重点一不一样,我们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要求孩子千篇一律。新课标在这一方面明确的指出应该尊重差异性,培养孩子自主探索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最后,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的对话,突出了文本的重要意义,教师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不能建立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文本精髓的领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朗读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三个教学阶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注重的是学习用好普通话,这一阶段正是幼儿阶段向小学的过度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注重音、字的正确发音,使学生能够学习普通话的用法,并介绍朗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渐熟悉这些语文知识;第二阶段指的是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从幼儿阶段过度过来了,并且已经学习了普通话及课文的正确发音和读法,这是要使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对所学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与练习;最后一个阶段,强调能用,这时的教学重点已经转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三)朗读艺术的展现
展现朗读艺术,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播放视频或者是录音终究没有教师亲自进行朗读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同仁对于标准的汉语发音、语调、句读等规范的进行学习与矫正,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情感主线,以及各个不同地方应该怎么展现朗读技巧。比如在《狐狸与乌鸦》中,对于旁白的地方、对于两个角色、在故事出现转折的地方,要怎么产生语气的变化。往往教师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孩子对于课文的认知程度。在教师朗读完一遍后,要求学生跟读,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第一阶段,以纠正学生的语音为主,规范学生们的发音。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不再语音上出现大的错误。第三阶段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行的朗读,教师只需给出指导性的已经就可以了。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在领会课文的主体思想和中心感情之后要对学生予以指导。这一阶段,最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也可以根据课堂时间挑选几个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在语音语调上给予纠正,在朗诵感情上予以指导。但是要注意,保持学生的独立性。比如,在《我的老师》这一课文中,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在介绍自己顽皮,老师的善良中,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把握不好文章的感情思想,我们就要予以启发,而不是粗暴的硬性要求。比如询问,学生对于作者对老师的感情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老师的等。如果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的表达对于老师的感情等。同时,教师要加强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的掌握情感表达。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多种的文体,比如说诗歌、散文、寓言等,对于不同文体的朗读也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把握。在教学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纠正学生的发音。在第二阶段,要求我们要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开始注重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丽.数字故事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俞锦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陈国生.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朗读艺术;小学语文;展现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之美,带动孩子的学习热情。这需要教师同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水平,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作用,促进汉语教学的进行。一个人的语音、语调是与人沟通展现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关于这一方面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朗读来进行的,要求我们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现状
在当今小于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首先,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自制力比较差,思想上还不成熟,在朗读过程中往往对于朗读没有热情,不重视朗读这一教学内容。而教师在应对这一情况的时候,处理问题往往过于粗暴,影响了孩子对于朗读的热爱;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艺术水平往往限制着教学的质量。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要一边维护者课堂秩序,一边朗读课文,很难把精力都放在朗读上,造成教师的朗读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朗读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对课文进行熟悉,也是他们培养自信,学好语文的关键。很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羞于开口,大声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培养自信。同时,听、说、读、写,朗读就占了听和说这两项,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朗读艺术
(一)教学要求
目前,我国最新发布的新课标对于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与要求,把朗读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在教学进程上,把朗读教育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学习普通话,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阶段运用普通话;第三阶段要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以学习用、用、能用着三个词表达了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侧重上,要求加强学生实践性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汇总感受到语言之美,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个性化的预读。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思想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篇课文理解的内容和侧重点一不一样,我们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要求孩子千篇一律。新课标在这一方面明确的指出应该尊重差异性,培养孩子自主探索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最后,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的对话,突出了文本的重要意义,教师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不能建立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文本精髓的领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朗读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三个教学阶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注重的是学习用好普通话,这一阶段正是幼儿阶段向小学的过度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注重音、字的正确发音,使学生能够学习普通话的用法,并介绍朗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渐熟悉这些语文知识;第二阶段指的是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从幼儿阶段过度过来了,并且已经学习了普通话及课文的正确发音和读法,这是要使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对所学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与练习;最后一个阶段,强调能用,这时的教学重点已经转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三)朗读艺术的展现
展现朗读艺术,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播放视频或者是录音终究没有教师亲自进行朗读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同仁对于标准的汉语发音、语调、句读等规范的进行学习与矫正,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情感主线,以及各个不同地方应该怎么展现朗读技巧。比如在《狐狸与乌鸦》中,对于旁白的地方、对于两个角色、在故事出现转折的地方,要怎么产生语气的变化。往往教师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孩子对于课文的认知程度。在教师朗读完一遍后,要求学生跟读,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第一阶段,以纠正学生的语音为主,规范学生们的发音。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不再语音上出现大的错误。第三阶段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行的朗读,教师只需给出指导性的已经就可以了。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在领会课文的主体思想和中心感情之后要对学生予以指导。这一阶段,最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也可以根据课堂时间挑选几个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在语音语调上给予纠正,在朗诵感情上予以指导。但是要注意,保持学生的独立性。比如,在《我的老师》这一课文中,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在介绍自己顽皮,老师的善良中,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把握不好文章的感情思想,我们就要予以启发,而不是粗暴的硬性要求。比如询问,学生对于作者对老师的感情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老师的等。如果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的表达对于老师的感情等。同时,教师要加强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的掌握情感表达。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多种的文体,比如说诗歌、散文、寓言等,对于不同文体的朗读也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把握。在教学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纠正学生的发音。在第二阶段,要求我们要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开始注重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丽.数字故事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俞锦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陈国生.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