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那些优秀作品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是每个学生必要且必须学习的。所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论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爱莲说》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着手来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 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 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