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金钥匙”智开“数学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关键词】提问 艺术 激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呢?
  一、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设置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一课的引入时,提问学生:已知河宽30米,现在不要求过河,如何测量河对岸的树高?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意向。
  二、布悬设疑,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释疑,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几何中讲到“平行线的定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质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产生了疑惑,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定义的实质。数学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而引起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去积极思考。
  三、梯度设问,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知识跨度大,再加上一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回答,这时,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小问题,分步设问,有目的的设置思维的“阶梯”采用递进的方式,首先对于浅显一些的问题,可以先让学困生回答,答不完整的地方,再让学优等生补充,进而使问题进一步深入,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数学的难点,分解剖析出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最终接近目标。同时也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①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② 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③ 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变式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变式设问,即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引申、推广,或变换提问方式,或变换因果关系,或从正反等不同的角度设问,进行一系列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操作,使学生始终感到“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思路,使每题都衍生出一系列的新问题,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五、设陷式提问,提炼学生的严谨性
  形式呆板,平铺直叙的提问会抑制学生思维,形式新颖跌宕起伏的问题能突破定势思维,用陷阱式提问可克服惰性和活化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思维周密。通过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问题能判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清晰度和运用的灵活度。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设计合理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总而言之,一堂课如同一台戏,如果能把握提问的艺术性,一定能使之既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又有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既注重知识的广度,又注重知识的深度;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开发学生的思维;既陶冶学生的性情,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同天成。艺术性提问一定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课堂生活化使对教材的处理更接近于学生的接受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形式等途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新课程 生活化 动因 实践 探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增强了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强化了实践环节,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
【摘要】语文阅读训练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阅读训练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基于这个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阅读训练 小学
我们数学教师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
人类已迈进21世纪,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的生活规律,更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因此,社会已不再需要“读书机器” 式的人才,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首当其冲应具备创造性品格,何谓创造性品格?简单地说,就是创造者身上所具备的对完成创造任务和创造力发展起促进和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它
【摘 要】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科学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利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资源 开发    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投入、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学校的科学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广大物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开发出身边潜在的物理教学资源。下面就教师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方式。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意义  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就是将同一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根据他们数学基础、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划分成两个
【摘要】中考英语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量大,科学的复习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复习的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一、做好五个研读,把握总体策略  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要求。研读《考试说明》,把握总体原则。研读冀教版和人教版两种教材,把握教改的方向。研读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有针对性的引领学生。研读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二、整合教材  中考试题的命题是以课标和课本为主要依据的。中考试题的难度不会超出课本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并且两者相辅相成,所谓的厚积才能薄发。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若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中语文教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列于总目标之首,足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不断探寻、研究和实践,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源泉,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浅见。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源泉――格言式的句子重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数学活动需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近几年,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老师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与解题过程中的实践技能都较为薄弱。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 分析问题能力 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