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关键词】提问 艺术 激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呢?
一、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设置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一课的引入时,提问学生:已知河宽30米,现在不要求过河,如何测量河对岸的树高?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意向。
二、布悬设疑,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释疑,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几何中讲到“平行线的定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质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产生了疑惑,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定义的实质。数学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而引起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去积极思考。
三、梯度设问,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知识跨度大,再加上一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回答,这时,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小问题,分步设问,有目的的设置思维的“阶梯”采用递进的方式,首先对于浅显一些的问题,可以先让学困生回答,答不完整的地方,再让学优等生补充,进而使问题进一步深入,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数学的难点,分解剖析出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最终接近目标。同时也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①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② 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③ 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变式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变式设问,即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引申、推广,或变换提问方式,或变换因果关系,或从正反等不同的角度设问,进行一系列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操作,使学生始终感到“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思路,使每题都衍生出一系列的新问题,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五、设陷式提问,提炼学生的严谨性
形式呆板,平铺直叙的提问会抑制学生思维,形式新颖跌宕起伏的问题能突破定势思维,用陷阱式提问可克服惰性和活化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思维周密。通过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问题能判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清晰度和运用的灵活度。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设计合理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总而言之,一堂课如同一台戏,如果能把握提问的艺术性,一定能使之既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又有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既注重知识的广度,又注重知识的深度;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开发学生的思维;既陶冶学生的性情,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同天成。艺术性提问一定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提问 艺术 激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呢?
一、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设置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一课的引入时,提问学生:已知河宽30米,现在不要求过河,如何测量河对岸的树高?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意向。
二、布悬设疑,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释疑,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几何中讲到“平行线的定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质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产生了疑惑,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定义的实质。数学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而引起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去积极思考。
三、梯度设问,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知识跨度大,再加上一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回答,这时,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小问题,分步设问,有目的的设置思维的“阶梯”采用递进的方式,首先对于浅显一些的问题,可以先让学困生回答,答不完整的地方,再让学优等生补充,进而使问题进一步深入,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数学的难点,分解剖析出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最终接近目标。同时也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①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② 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③ 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变式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变式设问,即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引申、推广,或变换提问方式,或变换因果关系,或从正反等不同的角度设问,进行一系列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操作,使学生始终感到“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思路,使每题都衍生出一系列的新问题,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五、设陷式提问,提炼学生的严谨性
形式呆板,平铺直叙的提问会抑制学生思维,形式新颖跌宕起伏的问题能突破定势思维,用陷阱式提问可克服惰性和活化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思维周密。通过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问题能判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清晰度和运用的灵活度。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设计合理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总而言之,一堂课如同一台戏,如果能把握提问的艺术性,一定能使之既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又有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既注重知识的广度,又注重知识的深度;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开发学生的思维;既陶冶学生的性情,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同天成。艺术性提问一定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