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中,理解文言实词一直是一个考查的热点和难点。全面准确地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是准确理解试题所考文言实词词义,甚至是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此,结合课本和2011年江苏省十三大市的中考试题,介绍几种课内外结合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方法一 因形求义法
汉字是一种文化符号,是表意文字。汉字的音、形、义通常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意思。复习课文,识记实词意义时,应从三个方面留意:① 根据形声字推断意义。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中的“趋”,是形声字,“刍”表读音,“走”表意义。② 根据会意字的几个组成部分推断。如:“劣”取少力之义,“尖”上小下大,“卡”不上不下,“岩”山石,“歪”不正,“尘”小土。③ 根据通假字推断。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应为“披”。
例1 (无锡市)天下谁能伐楚乎
解析 “伐”,由人、戈构成,人拿武器,表示“征讨”的意思。
例2 (南京市)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解析 “反”为通假字,通“返”,返回。
方法二 课文迁移法
考在课外,根在课内,是中考文言实词的原则之一,因此,可以联系所学课文中的语句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思,这是最实用、最易于操作的方法。复习课文,烂熟于心,做到胸有“实词”。这样,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对所考的词,在记忆中进行扫描联想,再现课文中所学实词有哪些意思,为自己准确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或判断选项的解释是否正确提供可靠的保障。
例3 (苏州市)或曰:“食菱须去壳”
解析 翻译这句话,必须将句中的“或”解释准确。联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可知“或”是“有人”的意思。
例4 (泰州市)今令臣食玉炊桂
解析 “一食或尽粟一石”和“食不饱,力不足”(《马说》)中的“食”解释为“吃”。
方法三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借助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5 (扬州市)不可名状
解析 成语“莫名其妙”中,“名”的意思是“说出”。
例6 (无锡市)媵人持汤沃灌
解析 “赴汤蹈火”“扬汤止沸”中的“汤”都是“热水”的意思。
方法四 结构判断法
课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有比较整齐的对偶、对比、排比等句子,词语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相对、相反,同类、相关或因果、照应等多种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语前后的搭配,参照其词性来推断实词的意思或者根据前后句式结构来推断实词的意思。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忧劳”与“逸豫”相对;“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的意义可由大家比较熟悉的“竭”的意义推知。
例7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例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 这两个句子都是对偶句,句式工整。例7中“东西”和“南北”意思相同,都是“到处”的意思。例8中“处”是“处于”的意思,“居”和“处”意思相同。
方法五 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充当,定语是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例9 (淮安市)朝服衣冠
解析 “衣冠”是名词,作“服”的宾语,因此,“服”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例10 (南通市)立涧之东西望
解析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一般在句中充当状语,解释为“向(往)+方位名词”。这句话中的“西”是“向西”的意思。
方法六 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考查通常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而不是要求单个记忆,因此,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或句子所在的整段文字、整篇文章内容来推断实词意思。通俗地来说,就是将所考实词的某个意义还原到文中,再根据语境事理来推断它是否与原文事理相吻合。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异同”,指两个相反的词:不一样和一样。将这两个意思都还原到文中,“不宜异同”就无法理解。因此,“异同”的词义应有所偏重,在这里偏在“异”上。
例11 (泰州市)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解析 “临”的意思有:①到,到……跟前(执策而临之);②在……旁(临溪而渔);③靠近(下临江流);④坐落在高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⑤当着,对着(把酒临风)。把这几个意思放到句中,只有“到,到……跟前”讲得通。
例12 (徐州市)渡河而亡其舟
解析 根据上下文,可知“贾人”的船沉没了。显然,“亡”的意思是“沉没”。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不一而足,但以上总结的几种方法较为常用和实用,便于同学们了解和运用,从而在积累的基础上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实际解题能力。
在此,结合课本和2011年江苏省十三大市的中考试题,介绍几种课内外结合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方法一 因形求义法
汉字是一种文化符号,是表意文字。汉字的音、形、义通常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意思。复习课文,识记实词意义时,应从三个方面留意:① 根据形声字推断意义。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中的“趋”,是形声字,“刍”表读音,“走”表意义。② 根据会意字的几个组成部分推断。如:“劣”取少力之义,“尖”上小下大,“卡”不上不下,“岩”山石,“歪”不正,“尘”小土。③ 根据通假字推断。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应为“披”。
例1 (无锡市)天下谁能伐楚乎
解析 “伐”,由人、戈构成,人拿武器,表示“征讨”的意思。
例2 (南京市)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解析 “反”为通假字,通“返”,返回。
方法二 课文迁移法
考在课外,根在课内,是中考文言实词的原则之一,因此,可以联系所学课文中的语句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思,这是最实用、最易于操作的方法。复习课文,烂熟于心,做到胸有“实词”。这样,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对所考的词,在记忆中进行扫描联想,再现课文中所学实词有哪些意思,为自己准确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或判断选项的解释是否正确提供可靠的保障。
例3 (苏州市)或曰:“食菱须去壳”
解析 翻译这句话,必须将句中的“或”解释准确。联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可知“或”是“有人”的意思。
例4 (泰州市)今令臣食玉炊桂
解析 “一食或尽粟一石”和“食不饱,力不足”(《马说》)中的“食”解释为“吃”。
方法三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借助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5 (扬州市)不可名状
解析 成语“莫名其妙”中,“名”的意思是“说出”。
例6 (无锡市)媵人持汤沃灌
解析 “赴汤蹈火”“扬汤止沸”中的“汤”都是“热水”的意思。
方法四 结构判断法
课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有比较整齐的对偶、对比、排比等句子,词语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相对、相反,同类、相关或因果、照应等多种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语前后的搭配,参照其词性来推断实词的意思或者根据前后句式结构来推断实词的意思。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忧劳”与“逸豫”相对;“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的意义可由大家比较熟悉的“竭”的意义推知。
例7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例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 这两个句子都是对偶句,句式工整。例7中“东西”和“南北”意思相同,都是“到处”的意思。例8中“处”是“处于”的意思,“居”和“处”意思相同。
方法五 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充当,定语是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例9 (淮安市)朝服衣冠
解析 “衣冠”是名词,作“服”的宾语,因此,“服”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例10 (南通市)立涧之东西望
解析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一般在句中充当状语,解释为“向(往)+方位名词”。这句话中的“西”是“向西”的意思。
方法六 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考查通常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而不是要求单个记忆,因此,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或句子所在的整段文字、整篇文章内容来推断实词意思。通俗地来说,就是将所考实词的某个意义还原到文中,再根据语境事理来推断它是否与原文事理相吻合。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异同”,指两个相反的词:不一样和一样。将这两个意思都还原到文中,“不宜异同”就无法理解。因此,“异同”的词义应有所偏重,在这里偏在“异”上。
例11 (泰州市)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解析 “临”的意思有:①到,到……跟前(执策而临之);②在……旁(临溪而渔);③靠近(下临江流);④坐落在高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⑤当着,对着(把酒临风)。把这几个意思放到句中,只有“到,到……跟前”讲得通。
例12 (徐州市)渡河而亡其舟
解析 根据上下文,可知“贾人”的船沉没了。显然,“亡”的意思是“沉没”。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不一而足,但以上总结的几种方法较为常用和实用,便于同学们了解和运用,从而在积累的基础上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实际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