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教师对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实行学生互批互改,有的实行小组共同评改,他们冲破了传统作文批改方法的束缚,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然而,纵观这些作文自改方法,大多缺乏一个科学训练序列。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训练序列,就无法克服作文批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是能列出一个既符合学生知识实际,又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序”来,就一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更快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基于上述想法,我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按七年级“扶着走”,八年级“搀着走”,九年级“迈步走”的训练序列,在初中进行了自改作文训练,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就我对初中学生进行自改作文训练的序列,作如下说明。
七年级“扶着走”——教师“范改”,学生“试改”。这是一个起始阶段。七年级新生刚进初中具有新鲜感,学习较勤奋,但作文和评改能力不强,甚至不知道如何评改,所以应让他们了解评改作文的原则,并经过实践逐步掌握评改作文的方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范改”,学生“试改”,就成了一个必要措施。教师“范改”,主要是采用幻灯教学,有计划地上几堂示范性较强的作文评改课,同学生一起评改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评改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别编成三人小组,每组选一个作文和评改水平较高的学生,主持该组作文评改工作。评改时,一个主评,其余二人助评。每次作文评改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把各组的主持人召集起来,作必要的交代,强调每次作文评改的意义、重点、设想评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以一篇作文为例进行启示性评改。然后主持人回到组里主持作文评改。这样做,一次作文教师只改十多本,时间充足,精力集中,批改详细,意见提的中肯,能为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起示范作用。学生在教师范改、个人试改的活动中,逐步悟出评改作文时眉批、总批的写法,评改作文所用的符号,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为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搀着走”——教师引导,学生互改。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八年级学生爱好广泛,好胜心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比七年级学生更富有主动性、独立性,但这种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因此对八年级学生实行教师引导,学生互改的方法是比较适宜的。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引导工作主要是向学生推荐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书籍和资料,适时了解学生互改作文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表扬评改作文的好人好事;继续培养骨干力量。学生互改,就是让学生结成“对子”,互相评改作文。将全班学生依次“排队”,相邻的两个(也就是水平最为接近的两个)学生组成一对,互相交换评改作文。这个对子一经固定,就一学期不变。这样做,学生容易发现对方作文中的毛病,便于评改;“对子”能力相近,便于增强责任心,组与组之间形成阶梯,便于教师指导。第二学期采用随意型。每次作文收齐后,教师随意发给学生评改。这样做,学生在一个学期中有可能接触到几种不同特点的作文,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从中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取长补短。过去教师评改作文,多数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师比我水平高,指出我作文中的缺点理所当然;而现在学生评改作文,他们就怕在同龄人面前“出丑”,也不甘示弱,所以每次作文和评改都认真负责。
九年级“迈步走”——学生自改,教师抽查。这是一个提高阶段。九年级学生生理心理都接近成熟,他们盼望自己有运用知识独立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更强,但仍离不开教师的督促检查,因此实行学生自改,教师抽查的办法也就成为可能。每次作文都是学生自己作文自己改,改好后抄在作文本上,以备教师抽查。在这一年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事先提出评改要求,学生评改后,教师抽查和讲评。抽查的目的有二;一是督促评改,二是了解情况,便于讲评。讲评主要指出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写得好、改得好的文章。讲评后,学生可以再改自己的作文。在这一阶段,学生多能自觉作文和评改,也有个别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但由于老师抽查讲评,也不得不认真作文和评改了。这就逼着学生多看课外书刊,扩大知识视野,培养自学习惯,从而提高了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按这个训练序列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要加强讲评工作,注意讲评效果;要课内外结合,保证学生评改的时间;要组织适当的课外活动,如举办作文专栏,发表优秀作文,定期组织学生传阅评改后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和评改的自觉性。
经过三年序列自改作文训练,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在学校举办的征文活动中,我所教的班级被评为“征文先进集体”。
(责编 李 晔)
基于上述想法,我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按七年级“扶着走”,八年级“搀着走”,九年级“迈步走”的训练序列,在初中进行了自改作文训练,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就我对初中学生进行自改作文训练的序列,作如下说明。
七年级“扶着走”——教师“范改”,学生“试改”。这是一个起始阶段。七年级新生刚进初中具有新鲜感,学习较勤奋,但作文和评改能力不强,甚至不知道如何评改,所以应让他们了解评改作文的原则,并经过实践逐步掌握评改作文的方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范改”,学生“试改”,就成了一个必要措施。教师“范改”,主要是采用幻灯教学,有计划地上几堂示范性较强的作文评改课,同学生一起评改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评改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别编成三人小组,每组选一个作文和评改水平较高的学生,主持该组作文评改工作。评改时,一个主评,其余二人助评。每次作文评改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把各组的主持人召集起来,作必要的交代,强调每次作文评改的意义、重点、设想评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以一篇作文为例进行启示性评改。然后主持人回到组里主持作文评改。这样做,一次作文教师只改十多本,时间充足,精力集中,批改详细,意见提的中肯,能为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起示范作用。学生在教师范改、个人试改的活动中,逐步悟出评改作文时眉批、总批的写法,评改作文所用的符号,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为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搀着走”——教师引导,学生互改。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八年级学生爱好广泛,好胜心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比七年级学生更富有主动性、独立性,但这种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因此对八年级学生实行教师引导,学生互改的方法是比较适宜的。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引导工作主要是向学生推荐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书籍和资料,适时了解学生互改作文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表扬评改作文的好人好事;继续培养骨干力量。学生互改,就是让学生结成“对子”,互相评改作文。将全班学生依次“排队”,相邻的两个(也就是水平最为接近的两个)学生组成一对,互相交换评改作文。这个对子一经固定,就一学期不变。这样做,学生容易发现对方作文中的毛病,便于评改;“对子”能力相近,便于增强责任心,组与组之间形成阶梯,便于教师指导。第二学期采用随意型。每次作文收齐后,教师随意发给学生评改。这样做,学生在一个学期中有可能接触到几种不同特点的作文,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从中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取长补短。过去教师评改作文,多数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师比我水平高,指出我作文中的缺点理所当然;而现在学生评改作文,他们就怕在同龄人面前“出丑”,也不甘示弱,所以每次作文和评改都认真负责。
九年级“迈步走”——学生自改,教师抽查。这是一个提高阶段。九年级学生生理心理都接近成熟,他们盼望自己有运用知识独立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更强,但仍离不开教师的督促检查,因此实行学生自改,教师抽查的办法也就成为可能。每次作文都是学生自己作文自己改,改好后抄在作文本上,以备教师抽查。在这一年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事先提出评改要求,学生评改后,教师抽查和讲评。抽查的目的有二;一是督促评改,二是了解情况,便于讲评。讲评主要指出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写得好、改得好的文章。讲评后,学生可以再改自己的作文。在这一阶段,学生多能自觉作文和评改,也有个别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但由于老师抽查讲评,也不得不认真作文和评改了。这就逼着学生多看课外书刊,扩大知识视野,培养自学习惯,从而提高了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按这个训练序列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要加强讲评工作,注意讲评效果;要课内外结合,保证学生评改的时间;要组织适当的课外活动,如举办作文专栏,发表优秀作文,定期组织学生传阅评改后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和评改的自觉性。
经过三年序列自改作文训练,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在学校举办的征文活动中,我所教的班级被评为“征文先进集体”。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