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含糊不清
不过,奇怪的是,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常常含糊不清,许多学校都不统计这个数据,媒体也极少拿这个说事儿。为什么呢?这还要从最近几年美国大学生群体的改变说起。传统来说,大学的招生是和适龄的高中毕业人群紧密挂钩的。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的生育率都有下降的趋势,美国也不例外。人口普查数据预测,2010年以后,美国的18岁高中毕业生数量将会大大缩水。这就不难想象,大学越来越招不到高中生了。而且,在未来20年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是父母双方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南美裔,这个群体上大学的可能性比父母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相对会低一些。
同时,研究证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总是会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明显膨胀。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的确有不少人选择重返校园,其中就包括许多原本没有读完本科或者转专业的人。这部分学生被称为非传统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s),他们包括:高中毕业后没有立即进入大学学习的;没有高中毕业的;年龄超过25岁的;兼职学生(每个学期不修满学分);上学期间还维持着一份全职工作的;除了配偶外还有孩子的;单身父母等。非传统学生的条件很宽泛,符合其中一条的学生在2000年时已占到美国全体大学生的73%左右了。2008年后,据统计,美国大学生中超过25岁的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将近25%已为人父母,选择兼职读大学的学生也达到了46%。
这些数字显示,美国大学生的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早已不全是我们印象中那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了。所以,许多美国大学看清形势,转向开发成人市场。网络大学、赢利性大学等自不必说,本来就是专门吸引非传统大学生的。连著名大学都纷纷开设专门面向这些“新型”大学生的学院,如哈佛大学再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综合学习学院、西北大学成人再教育学院等。这些学校并不会挂羊头卖狗肉,而是依托著名大学的强势资源,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如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中最好的一所——香槟分校,地处离芝加哥两个小时车程的印第安纳州小城市拉佛耶,他们的兼职MBA课程就选择在精英云集的芝加哥市内授课,著名教授每周末专门来芝加哥讲课。绝对不会因为是兼职课程而用二流的师资,他们对自己大学的金字招牌都十分珍惜。
由此可见,许多非传统的美国大学生本来就是半工半读的,他们毕业后可能还会继续在原来的公司干一段时间,骑驴找马,即使工作暂时和大学专业不对口,也不算失业。基于这样的现状,美国大学的就业率统计起来就很困难,数据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和工业界衔接的程度。
就业率降低大学身份
美国大学统计就业率比较困难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和中国相似,美国也有不少本科毕业后直接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还有一些研究生项目完全无视学生的本科专业,只要能考上就可以入读,比如法学院和MBA。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并非从事本专业,可又并非失业,他们的就业率又该如何统计呢?
从大局来看,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美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结构息息相关。二战以后,美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美国人曾经靠一张高中文凭就可以顺利就业,有稳定的收入,进入中产阶级。长久以来,许多美国人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兼职工作了,甚至创业,就业这个概念并不和读不读大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美国人中持本科或以上文凭的人仍然只占总人口的22%左右。当然,最近二十年,美国制造业移师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劳动力低廉的地区,美国本地的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职位正在大量流失,美国人也看到有本科文凭能让他们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所以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同时飞涨的还有大学学费,美国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得面临着还学费贷款的巨大压力。
和中国大学相反,美国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是课业最重的。找工作本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少美国大学毕业生干脆毕业后玩上几周,然后再静下心来找工作,三到六个月后才找到工作实属平常。所以毕业时统计就业率就没什么意义。
从实际操作的方面来考虑,尽管美国大学都打着校友的主意,但学生毕业后会不会和母校保持联系那可不一定了,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就无从得知。美国大学为了争取校友捐款,常常打电话、写信等联络校友,而且神通广大,无论你搬家多少次他们都能找到。办校友聚会、邀请成功校友衣锦还乡等招数层出不穷,甚至还邀请你拍校友纪念册,一本纪念册卖两三百美金。一些学校如此捞钱,有些校友就不愿和学校有瓜葛了,毕业后便渺无音讯——也难怪,本来也没有向学校报告情况的义务嘛。这样,毕业之后统计就业率也很困难。
有意思的是,美国正规四年制大学对教授职业性的技能,如计算机操作、机械操作等却有很强的排斥。即使开这类课程,也必须同时教授理论基础。这是因为不少大学教授和管理层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学院,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学生们能接触先进思维,提高个人素养,而为社会培养可供雇佣的职员则是低层次的目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实用性很强的数据,虽然家长很关心,大学却认为是降低了它们的身分,不愿触及。
毕业率才重要
说到底,美国大学最重视的两个数据是“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这两个数据都和学校的收入以及获得联邦政府的资助息息相关。相形之下,中国大学的“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都非常高,因为千辛万苦考入大学的中国学生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地读完4年,转学和退学的人是极少数。然而美国大学多如牛毛,学生的选择面宽,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转变得快,转学和转专业又容易,一个不乐意就跑别的学校去了,也有人拖延多年才毕业。很容易理解,如果一所美国大学的学生保留率太低,说明转学的人太多,招来学生却留不住他们,说明教学有严重问题。
《时代周刊》最近报道,美国大学生在六年内毕业的比率只有不到60%,也就是说许多学生不能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这并不一定代表美国学生很懒,实际上休学的原因各种各样。最普遍的是经济原因,也有不少是为了丰富视野而选择休学旅行或者实习。延期毕业的另外一个常见原因则是学分没修够。美国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大,稍微没有安排妥当,到了毕业季就可能发现毕不了业。所以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前一年就要申请毕业,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审视余下课程,不无道理。而且在毕业典礼上发的毕业证书,多半都是白纸一张,因为有些学生还得在夏天继续上课,才能合格毕业、获颁证书。同理,如果毕业率太低,也说明这所大学从招生到教学有种种问题。学生欠了一屁股债却毕不了业,回头还贷款又成问题,到头来还是发放学生贷款的联邦政府倒霉。因此,这几年联邦政府教育部对营利性大学的政策越来越严格,毕业率成了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大学岂有不重视之理。
最后再多说几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就业,这难度自然更大,不仅要过工作签证的重重关卡,还要和当地人抢饭碗,其实是等于跟来自全世界的精英拼!美国移民法不允许外国学生毕业后长期滞留找工作,虽然能申请职业培训期(OPT),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具备经济实力撑过这段干旱期,但随时准备卷包袱走人的心理压力,不是人人都能平静对待的。众所周知,美国博士的淘汰率很高,即使毕业后也不容易拿到教职,于是有些中国学生就提前想好出路,申请一个容易拿奖学金的冷门专业,来美后再同时读一个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比如统计和会计。万一读博失败,还有条后路。可问题是,这些中国学生对枯燥的科研工作很快失去兴趣,早早拿个硕士学位走人,害得美国教授叫苦连天:奖学金花在你身上了,你倒好,科研成果不做跑了!这不是骗钱吗?这种事情出多了以后,个别极端愤怒的美国教授就公开声明不再招中国学生了。这些以找工作而不是学习为目的来美的学生,实在是堵后来的中国学生的路。
虽然美国找工作不比国内那么讲关系,但也很讲究“networking”(人脉),绝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都需要有熟人引见。可networking靠的是春种秋收,临急抱佛脚显然无用。建立有效的工作网络靠的是积极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能力,光靠嘴说说而没有真材实料也不行。外国学生在这方面本来就比本地人起点低,也有的中国学生一心读书,不和外国人交朋友,不参加学校的求职培训,简历写得错漏百出。一句话,你对推销自己都做不好,公司怎么可能相信你会把其他的工作做好呢?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
不过,奇怪的是,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常常含糊不清,许多学校都不统计这个数据,媒体也极少拿这个说事儿。为什么呢?这还要从最近几年美国大学生群体的改变说起。传统来说,大学的招生是和适龄的高中毕业人群紧密挂钩的。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的生育率都有下降的趋势,美国也不例外。人口普查数据预测,2010年以后,美国的18岁高中毕业生数量将会大大缩水。这就不难想象,大学越来越招不到高中生了。而且,在未来20年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是父母双方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南美裔,这个群体上大学的可能性比父母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相对会低一些。
同时,研究证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总是会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明显膨胀。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的确有不少人选择重返校园,其中就包括许多原本没有读完本科或者转专业的人。这部分学生被称为非传统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s),他们包括:高中毕业后没有立即进入大学学习的;没有高中毕业的;年龄超过25岁的;兼职学生(每个学期不修满学分);上学期间还维持着一份全职工作的;除了配偶外还有孩子的;单身父母等。非传统学生的条件很宽泛,符合其中一条的学生在2000年时已占到美国全体大学生的73%左右了。2008年后,据统计,美国大学生中超过25岁的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将近25%已为人父母,选择兼职读大学的学生也达到了46%。
这些数字显示,美国大学生的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早已不全是我们印象中那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了。所以,许多美国大学看清形势,转向开发成人市场。网络大学、赢利性大学等自不必说,本来就是专门吸引非传统大学生的。连著名大学都纷纷开设专门面向这些“新型”大学生的学院,如哈佛大学再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综合学习学院、西北大学成人再教育学院等。这些学校并不会挂羊头卖狗肉,而是依托著名大学的强势资源,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如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中最好的一所——香槟分校,地处离芝加哥两个小时车程的印第安纳州小城市拉佛耶,他们的兼职MBA课程就选择在精英云集的芝加哥市内授课,著名教授每周末专门来芝加哥讲课。绝对不会因为是兼职课程而用二流的师资,他们对自己大学的金字招牌都十分珍惜。
由此可见,许多非传统的美国大学生本来就是半工半读的,他们毕业后可能还会继续在原来的公司干一段时间,骑驴找马,即使工作暂时和大学专业不对口,也不算失业。基于这样的现状,美国大学的就业率统计起来就很困难,数据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和工业界衔接的程度。
就业率降低大学身份
美国大学统计就业率比较困难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和中国相似,美国也有不少本科毕业后直接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还有一些研究生项目完全无视学生的本科专业,只要能考上就可以入读,比如法学院和MBA。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并非从事本专业,可又并非失业,他们的就业率又该如何统计呢?
从大局来看,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美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结构息息相关。二战以后,美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美国人曾经靠一张高中文凭就可以顺利就业,有稳定的收入,进入中产阶级。长久以来,许多美国人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兼职工作了,甚至创业,就业这个概念并不和读不读大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美国人中持本科或以上文凭的人仍然只占总人口的22%左右。当然,最近二十年,美国制造业移师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劳动力低廉的地区,美国本地的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职位正在大量流失,美国人也看到有本科文凭能让他们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所以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同时飞涨的还有大学学费,美国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得面临着还学费贷款的巨大压力。
和中国大学相反,美国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是课业最重的。找工作本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少美国大学毕业生干脆毕业后玩上几周,然后再静下心来找工作,三到六个月后才找到工作实属平常。所以毕业时统计就业率就没什么意义。
从实际操作的方面来考虑,尽管美国大学都打着校友的主意,但学生毕业后会不会和母校保持联系那可不一定了,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就无从得知。美国大学为了争取校友捐款,常常打电话、写信等联络校友,而且神通广大,无论你搬家多少次他们都能找到。办校友聚会、邀请成功校友衣锦还乡等招数层出不穷,甚至还邀请你拍校友纪念册,一本纪念册卖两三百美金。一些学校如此捞钱,有些校友就不愿和学校有瓜葛了,毕业后便渺无音讯——也难怪,本来也没有向学校报告情况的义务嘛。这样,毕业之后统计就业率也很困难。
有意思的是,美国正规四年制大学对教授职业性的技能,如计算机操作、机械操作等却有很强的排斥。即使开这类课程,也必须同时教授理论基础。这是因为不少大学教授和管理层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学院,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学生们能接触先进思维,提高个人素养,而为社会培养可供雇佣的职员则是低层次的目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实用性很强的数据,虽然家长很关心,大学却认为是降低了它们的身分,不愿触及。
毕业率才重要
说到底,美国大学最重视的两个数据是“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这两个数据都和学校的收入以及获得联邦政府的资助息息相关。相形之下,中国大学的“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都非常高,因为千辛万苦考入大学的中国学生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地读完4年,转学和退学的人是极少数。然而美国大学多如牛毛,学生的选择面宽,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转变得快,转学和转专业又容易,一个不乐意就跑别的学校去了,也有人拖延多年才毕业。很容易理解,如果一所美国大学的学生保留率太低,说明转学的人太多,招来学生却留不住他们,说明教学有严重问题。
《时代周刊》最近报道,美国大学生在六年内毕业的比率只有不到60%,也就是说许多学生不能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这并不一定代表美国学生很懒,实际上休学的原因各种各样。最普遍的是经济原因,也有不少是为了丰富视野而选择休学旅行或者实习。延期毕业的另外一个常见原因则是学分没修够。美国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大,稍微没有安排妥当,到了毕业季就可能发现毕不了业。所以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前一年就要申请毕业,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审视余下课程,不无道理。而且在毕业典礼上发的毕业证书,多半都是白纸一张,因为有些学生还得在夏天继续上课,才能合格毕业、获颁证书。同理,如果毕业率太低,也说明这所大学从招生到教学有种种问题。学生欠了一屁股债却毕不了业,回头还贷款又成问题,到头来还是发放学生贷款的联邦政府倒霉。因此,这几年联邦政府教育部对营利性大学的政策越来越严格,毕业率成了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大学岂有不重视之理。
最后再多说几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就业,这难度自然更大,不仅要过工作签证的重重关卡,还要和当地人抢饭碗,其实是等于跟来自全世界的精英拼!美国移民法不允许外国学生毕业后长期滞留找工作,虽然能申请职业培训期(OPT),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具备经济实力撑过这段干旱期,但随时准备卷包袱走人的心理压力,不是人人都能平静对待的。众所周知,美国博士的淘汰率很高,即使毕业后也不容易拿到教职,于是有些中国学生就提前想好出路,申请一个容易拿奖学金的冷门专业,来美后再同时读一个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比如统计和会计。万一读博失败,还有条后路。可问题是,这些中国学生对枯燥的科研工作很快失去兴趣,早早拿个硕士学位走人,害得美国教授叫苦连天:奖学金花在你身上了,你倒好,科研成果不做跑了!这不是骗钱吗?这种事情出多了以后,个别极端愤怒的美国教授就公开声明不再招中国学生了。这些以找工作而不是学习为目的来美的学生,实在是堵后来的中国学生的路。
虽然美国找工作不比国内那么讲关系,但也很讲究“networking”(人脉),绝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都需要有熟人引见。可networking靠的是春种秋收,临急抱佛脚显然无用。建立有效的工作网络靠的是积极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能力,光靠嘴说说而没有真材实料也不行。外国学生在这方面本来就比本地人起点低,也有的中国学生一心读书,不和外国人交朋友,不参加学校的求职培训,简历写得错漏百出。一句话,你对推销自己都做不好,公司怎么可能相信你会把其他的工作做好呢?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