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测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分析表明,当前教育总体来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理性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和“因材施教”等三种践行核心素养的方案。教学研究实验证明,这些方案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明显助益。
关键词:政治核心素养;理性精神;兴趣;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0-079-1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其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不容小视。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测量,并希望通过分析数据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案和具体措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与研究概览
1.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定义。
从发展的角度看,2004年到2014年,教育部发表的两份文件(教基[2004]5号与教基二[2014]4号)中强调的从“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变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素质”和“素养”一字之差的理论扬弃表明了教育改革从程度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换。
具体来看,在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有了对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定义。该标准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元素,通过理论定义体现了学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
2.前人研究概览。
自“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被提出后,广大研究者便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又具体的探索。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章偏重理论解释,对原有的概念框架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探索“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类及具体特征,提出新的理解和看法,这些研究使理论脉络更加清晰,要求更加具体,也推动了理論的进步与发展。另一类研究则偏重教学实践,根据理论结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案。
二、选择政治核心素养践行途径
1.应重视理性精神的养成。
在政治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中,理性精神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针对这一维度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时事小讲堂”这一课堂活动开始,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让学生上台介绍一个最近发生的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同学们相互讨论。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对学生们的观点提出疑问并带领讨论,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对时政热点进行分析,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理性思考。
2.须强化学习兴趣的培育。
对学科及课程喜爱程度与核心素养水平之间的高相关也给予了我们方法学上全新的启示,即通过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以增强学生内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研究者提出,当前政治课堂的弊端主要在于传统的以提高成绩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缺乏进一步的革新,而这就导致了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对政治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明白学习到的知识究竟能如何用于生活。
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和课堂的兴趣,必须从根源入手,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型。
3.积极尝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政治核心素养存在的差异不仅表明了当前政治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也显示出了在学生政治核心素养中仍存在着的较大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各个学校不同水平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通过本研究中所编制的量表对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进行测量,然后再根据量表得分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帮扶小组”和“培优补差小组”。在“帮扶小组”中,核心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带领讨论,作为同辈,这种“小老师”的讲解可能要比教师的传授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而核心素养较低的学生也可以在这种小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高。
而“培优补差小组”则是将学生按照核心素养的水平分组,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探讨更加深刻但更加难理解的问题,而在水平较低的小组则主要针对薄弱的基础进行巩固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小组活动和我们平常使用的小组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活动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学生成绩。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的并不只是做不出来的题目,想不明白的知识点,还包括对生活、对时事的看法与思考,这种综合的讨论将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跃进.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特性分析与培育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65.
[2]罗华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7),97-99.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福建 福清350300)
关键词:政治核心素养;理性精神;兴趣;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0-079-1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其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不容小视。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测量,并希望通过分析数据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案和具体措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与研究概览
1.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定义。
从发展的角度看,2004年到2014年,教育部发表的两份文件(教基[2004]5号与教基二[2014]4号)中强调的从“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变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素质”和“素养”一字之差的理论扬弃表明了教育改革从程度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换。
具体来看,在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有了对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定义。该标准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元素,通过理论定义体现了学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
2.前人研究概览。
自“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被提出后,广大研究者便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又具体的探索。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章偏重理论解释,对原有的概念框架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探索“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类及具体特征,提出新的理解和看法,这些研究使理论脉络更加清晰,要求更加具体,也推动了理論的进步与发展。另一类研究则偏重教学实践,根据理论结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案。
二、选择政治核心素养践行途径
1.应重视理性精神的养成。
在政治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中,理性精神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针对这一维度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时事小讲堂”这一课堂活动开始,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让学生上台介绍一个最近发生的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同学们相互讨论。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对学生们的观点提出疑问并带领讨论,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对时政热点进行分析,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理性思考。
2.须强化学习兴趣的培育。
对学科及课程喜爱程度与核心素养水平之间的高相关也给予了我们方法学上全新的启示,即通过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以增强学生内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研究者提出,当前政治课堂的弊端主要在于传统的以提高成绩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缺乏进一步的革新,而这就导致了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对政治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明白学习到的知识究竟能如何用于生活。
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和课堂的兴趣,必须从根源入手,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型。
3.积极尝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政治核心素养存在的差异不仅表明了当前政治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也显示出了在学生政治核心素养中仍存在着的较大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各个学校不同水平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通过本研究中所编制的量表对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进行测量,然后再根据量表得分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帮扶小组”和“培优补差小组”。在“帮扶小组”中,核心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带领讨论,作为同辈,这种“小老师”的讲解可能要比教师的传授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而核心素养较低的学生也可以在这种小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高。
而“培优补差小组”则是将学生按照核心素养的水平分组,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探讨更加深刻但更加难理解的问题,而在水平较低的小组则主要针对薄弱的基础进行巩固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小组活动和我们平常使用的小组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活动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学生成绩。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的并不只是做不出来的题目,想不明白的知识点,还包括对生活、对时事的看法与思考,这种综合的讨论将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跃进.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特性分析与培育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65.
[2]罗华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7),97-99.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福建 福清3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