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但仅凭教材中的一幅图、几个问题、些许习题就略显单薄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服务. 作为教师,应将教材开发创造,思考教材中更多的动态因素.
一、改造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在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以及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抽奖箱的环节,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上的观察对象为图书柜,它放在教室的墙角,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如果放在教室中间,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换成抽奖箱,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个知识点;(2)学生刚进三年级,年龄较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本课的活动量较大,把图书柜换成抽奖箱,通过抽奖这一形式,用激励的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 出示抽奖箱,这是蓝精灵超市的抽奖箱,里面可是装了好多美品哦,专门奖给上课专心、认真动脑、积极发言的小朋友. 谁表现好,老师就把奖券发给他,下了课后都可以来这儿抽奖.
2. 仔细观察这只抽奖箱,你能指出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二、加工教材,丰富学习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实施新教材的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以本为纲”的新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的教材,仅从学生和教师观察墙角的图书柜这一情境图,要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理解一定是不到位的,体验也一定是不深刻的. 变观察主题图学习知识点为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点,相信学生的感受一定是真切的,理解也一定是到位的.
环节二: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是不一样的
1. 模拟拍照初步体会.
(1)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为抽奖箱拍照.
(2)老师从大家拍的照片中选择两张放在电脑里,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各拍到了什么?
(3)猜一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坐在哪个位置的同学拍到的?
(4)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在对这只抽奖箱拍照,拍出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坐在中间的同学能拍到这样的照片吗?
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可能看到抽奖箱不同的面.
2. 自主拍照深入体验.
(1)按要求拍照,第一张:只能拍到正面;第二张:只能拍到正面和左侧面;第三张:正面、右侧面,上面都要拍到.
(2)分小组实地观察,寻找合适的拍照位置.
(3)抽生拍照. 交流反馈中进一步体验.
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活化教材,提供探究机会
有生命力的设计,才能造就富于活力的课堂.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动态处理,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三:体验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1. 猜一猜,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2. 玩一玩:让学生在玩“木头人”的游戏中寻找答案.
3. 说一说:谁来说说你看到了几个面?从一个角度观察,我们每次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4. 想一想: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重组教材,设计分层练习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共安排了5道题.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将第二题作为探究新知的载体,放于“环节三”中学习;其次将第1、3、4题作为配合本课三个知识点的基础性练习,把它们有机穿插在了对应知识的学习环节中. 再者,由于改变了教学例题,因而将教材的例题作为巩固练习来完成.
环节四:观察主题图,巩固并拓展
1. 先后出示书P.86上方及下方的两幅图,问: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
2. 想像:还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当时也在场,他站在了图书柜的侧面观察,猜猜他看到了哪个面?明确:如果小明个子矮些,就只能看到侧面,如果小明个子高些,就不仅能看到侧面,还能看到图书柜的上面.
上述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后,让学生有个回归文本的过程,因为从实物的观察到图片的连线,学生的思维是有跨越的,属于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另外,通过根据小明站的位置让学生想像他所能看到面的个数,增加了思维的难度,需要学生灵活调动知识和生活 的经验加以判断解决,沟通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环节五: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
1.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2. 开放练习:把这两个正方体再任意地摆在一起,摆成一个长方体. 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3. 机动练习:把四个正方体照样子摆在一起,摆成一个长方体. 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上述对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是让学生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考虑到學生的学习基础,我进行了适度的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把两个正方体换个角度自由地进行重新拼组,让学生再次从各个角度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样通过将教材例题与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机重组,同时进行适度拓展与延伸,使学生在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中,思维和能力得到质的发展.
当然,对只是从整合着手也是使教学贴近学生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哪种设计,都是对教学的审视与开发,让教学在我们手中灵活地为学生“量身定做”,使教学走向高效.
一、改造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在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以及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抽奖箱的环节,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上的观察对象为图书柜,它放在教室的墙角,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如果放在教室中间,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换成抽奖箱,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个知识点;(2)学生刚进三年级,年龄较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本课的活动量较大,把图书柜换成抽奖箱,通过抽奖这一形式,用激励的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 出示抽奖箱,这是蓝精灵超市的抽奖箱,里面可是装了好多美品哦,专门奖给上课专心、认真动脑、积极发言的小朋友. 谁表现好,老师就把奖券发给他,下了课后都可以来这儿抽奖.
2. 仔细观察这只抽奖箱,你能指出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二、加工教材,丰富学习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实施新教材的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以本为纲”的新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的教材,仅从学生和教师观察墙角的图书柜这一情境图,要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理解一定是不到位的,体验也一定是不深刻的. 变观察主题图学习知识点为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点,相信学生的感受一定是真切的,理解也一定是到位的.
环节二: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是不一样的
1. 模拟拍照初步体会.
(1)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为抽奖箱拍照.
(2)老师从大家拍的照片中选择两张放在电脑里,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各拍到了什么?
(3)猜一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坐在哪个位置的同学拍到的?
(4)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在对这只抽奖箱拍照,拍出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坐在中间的同学能拍到这样的照片吗?
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可能看到抽奖箱不同的面.
2. 自主拍照深入体验.
(1)按要求拍照,第一张:只能拍到正面;第二张:只能拍到正面和左侧面;第三张:正面、右侧面,上面都要拍到.
(2)分小组实地观察,寻找合适的拍照位置.
(3)抽生拍照. 交流反馈中进一步体验.
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活化教材,提供探究机会
有生命力的设计,才能造就富于活力的课堂.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动态处理,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三:体验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1. 猜一猜,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2. 玩一玩:让学生在玩“木头人”的游戏中寻找答案.
3. 说一说:谁来说说你看到了几个面?从一个角度观察,我们每次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4. 想一想: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重组教材,设计分层练习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共安排了5道题.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将第二题作为探究新知的载体,放于“环节三”中学习;其次将第1、3、4题作为配合本课三个知识点的基础性练习,把它们有机穿插在了对应知识的学习环节中. 再者,由于改变了教学例题,因而将教材的例题作为巩固练习来完成.
环节四:观察主题图,巩固并拓展
1. 先后出示书P.86上方及下方的两幅图,问: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
2. 想像:还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当时也在场,他站在了图书柜的侧面观察,猜猜他看到了哪个面?明确:如果小明个子矮些,就只能看到侧面,如果小明个子高些,就不仅能看到侧面,还能看到图书柜的上面.
上述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后,让学生有个回归文本的过程,因为从实物的观察到图片的连线,学生的思维是有跨越的,属于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另外,通过根据小明站的位置让学生想像他所能看到面的个数,增加了思维的难度,需要学生灵活调动知识和生活 的经验加以判断解决,沟通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环节五: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
1.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2. 开放练习:把这两个正方体再任意地摆在一起,摆成一个长方体. 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3. 机动练习:把四个正方体照样子摆在一起,摆成一个长方体. 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上述对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是让学生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考虑到學生的学习基础,我进行了适度的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把两个正方体换个角度自由地进行重新拼组,让学生再次从各个角度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样通过将教材例题与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机重组,同时进行适度拓展与延伸,使学生在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中,思维和能力得到质的发展.
当然,对只是从整合着手也是使教学贴近学生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哪种设计,都是对教学的审视与开发,让教学在我们手中灵活地为学生“量身定做”,使教学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