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材为学材,让教学走向高效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但仅凭教材中的一幅图、几个问题、些许习题就略显单薄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服务. 作为教师,应将教材开发创造,思考教材中更多的动态因素.
  一、改造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在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以及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抽奖箱的环节,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上的观察对象为图书柜,它放在教室的墙角,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如果放在教室中间,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换成抽奖箱,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个知识点;(2)学生刚进三年级,年龄较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本课的活动量较大,把图书柜换成抽奖箱,通过抽奖这一形式,用激励的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 出示抽奖箱,这是蓝精灵超市的抽奖箱,里面可是装了好多美品哦,专门奖给上课专心、认真动脑、积极发言的小朋友. 谁表现好,老师就把奖券发给他,下了课后都可以来这儿抽奖.
  2. 仔细观察这只抽奖箱,你能指出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二、加工教材,丰富学习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实施新教材的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以本为纲”的新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的教材,仅从学生和教师观察墙角的图书柜这一情境图,要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理解一定是不到位的,体验也一定是不深刻的. 变观察主题图学习知识点为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点,相信学生的感受一定是真切的,理解也一定是到位的.
  环节二: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是不一样的
  1. 模拟拍照初步体会.
  (1)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为抽奖箱拍照.
  (2)老师从大家拍的照片中选择两张放在电脑里,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各拍到了什么?
  (3)猜一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坐在哪个位置的同学拍到的?
  (4)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在对这只抽奖箱拍照,拍出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坐在中间的同学能拍到这样的照片吗?
  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可能看到抽奖箱不同的面.
  2. 自主拍照深入体验.
  (1)按要求拍照,第一张:只能拍到正面;第二张:只能拍到正面和左侧面;第三张:正面、右侧面,上面都要拍到.
  (2)分小组实地观察,寻找合适的拍照位置.
  (3)抽生拍照. 交流反馈中进一步体验.
  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活化教材,提供探究机会
  有生命力的设计,才能造就富于活力的课堂.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动态处理,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三:体验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1. 猜一猜,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2. 玩一玩:让学生在玩“木头人”的游戏中寻找答案.
  3. 说一说:谁来说说你看到了几个面?从一个角度观察,我们每次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4. 想一想: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重组教材,设计分层练习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共安排了5道题.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将第二题作为探究新知的载体,放于“环节三”中学习;其次将第1、3、4题作为配合本课三个知识点的基础性练习,把它们有机穿插在了对应知识的学习环节中. 再者,由于改变了教学例题,因而将教材的例题作为巩固练习来完成.
  环节四:观察主题图,巩固并拓展
  1. 先后出示书P.86上方及下方的两幅图,问: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
  2. 想像:还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当时也在场,他站在了图书柜的侧面观察,猜猜他看到了哪个面?明确:如果小明个子矮些,就只能看到侧面,如果小明个子高些,就不仅能看到侧面,还能看到图书柜的上面.
  上述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后,让学生有个回归文本的过程,因为从实物的观察到图片的连线,学生的思维是有跨越的,属于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另外,通过根据小明站的位置让学生想像他所能看到面的个数,增加了思维的难度,需要学生灵活调动知识和生活 的经验加以判断解决,沟通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环节五: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
  1.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2. 开放练习:把这两个正方体再任意地摆在一起,摆成一个长方体. 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3. 机动练习:把四个正方体照样子摆在一起,摆成一个长方体. 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上述对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是让学生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考虑到學生的学习基础,我进行了适度的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把两个正方体换个角度自由地进行重新拼组,让学生再次从各个角度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样通过将教材例题与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机重组,同时进行适度拓展与延伸,使学生在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中,思维和能力得到质的发展.
  当然,对只是从整合着手也是使教学贴近学生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哪种设计,都是对教学的审视与开发,让教学在我们手中灵活地为学生“量身定做”,使教学走向高效.
其他文献
【摘要】 如今,不少中学生对数学课堂颇有微词,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师除了讲题还是讲题,教师换了一个又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却千篇一律,不像其他那些学科那么有趣好玩,这往往使数学老师处在很尴尬的境地.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换发生机呢?在前不久举行的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中,我校一位青年教师的一节《合情推理》得到了好评,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不妨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亮点并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
我們知道
期刊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更受学生的喜欢是教师们一直所研究的课题.课堂效率越高,那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可以最大化地被学生所接受.那么如何来提高课堂效率呢?“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有“教”有“学”,那么这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针对高中数学的知识抽象性大、知识密度增大、知识独立性大等特点来说,互动的有效性就尤其重要.对于师生互动来说,行为互动、情感互动以及认知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三者需相互结
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面对生源素质差的现状,几乎陷入了一个低迷的境地,如何在这一领域开辟出一方崭新的天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这是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困惑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谈谈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  不少职校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学数学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普高的学生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数学,像我们职校的学生主要是
【摘要】 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必须精心设计. 如何让数学练习课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得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练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 练习课有效性  【项目基金】2015年江西省省级课题《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编号PXSX
至今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了. 在这改革的大潮流下,转变观念,实施创新教育的呼声可谓最高. 然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等一系列的问题却令从教者感到困惑,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本人在这一潮流下也正经历着困惑、迷惘. 在此,笔者就在这场改革中的感悟与大家商榷.  一、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误区之一:学习兴趣崇高化  俗话说:“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的确一个人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的改革趋势.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是低段学生上课的好帮手,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学具;小学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并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本文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为例从教学前的思考、课前预学案的设计与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后的思考四个方面来剖析如何构筑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教学起点;列举策略;
[摘要]为了确保高考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2015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到2016年,将有25个省份高考使用统一命题全国卷。虽然高考使用全国试卷只是命题单位变了,包括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等一律不变,但由于“命题主体”的变化导致命题思路和风格的变化,题型、考查侧重点发生变化,就需要考生采用合适的备
【摘要】教学正比例关系时重数量关系式的套用、判断技巧的习得,学生虽然能够利用关系式判断出正、反比例关系,却与建立在多重表示法基础上的变量之间的“动态”理解相距甚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概念、深入解读关系、借助直观渗透函数思想,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从静止走向运动,从运算走向关系,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经历;探寻;联想;渗透  正比例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变量”关系,之前学习的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