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怒喝过、批评责骂过,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久而久之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不佳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学生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增强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呢?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条途径。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产生兴趣,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别的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地投入议论中,注意力便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我还借助其他手段。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的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神采飞扬。这堂课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的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声音浑厚激越,声声传到学生的心上,让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用语言弹奏美妙动人的乐曲。
二、即兴表演节目,营造和谐课堂
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学《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非凡。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欢迎学生“找茬”,演绎别样精彩
自古以来,在老师的潜意识中,总认为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因而老师一直以一幅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步入课堂,而学生也似乎顺从了老师的意愿,不会甚至是不敢向老师提出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双方都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如果某位学生在课堂上给老师“找茬”,常常会惹得老师勃然大怒,并招致一顿“义正辞严”的训斥,就连其他学生也会认为他竟敢触犯老师。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上《木兰诗》一文,当我向学生讲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时,一位学生立马插了一句:“老师你没搞错吧?怎么会十多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呢?难道古时候的人都那么笨吗?”全班顿时哄堂大笑,当时我火了,怒气冲天地训斥道:“你这不是存心找茬吗?世上就你聪明,谁都比不上你,老师还没你行,让你来教好了。”那位学生满脸委屈的样子,伸了伸舌头,再也不敢言语,其他的学生也不敢举手发言了。之后,我细细思量,倒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那么多年,木兰隐藏再深也不可能不露一点破绽,这个问题怎么我自己没想到呢?这个问题的确问得很到位,那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倒令我有些佩服了,并且我对自己责骂那位学生颇感后悔。于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真诚地向那位学生道了歉,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立刻课堂气氛又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以后的课堂中,有些学生总是想尽办法找出问题的可疑点,很多是我根本没有想过的,因此,我时常惊叹他们小小年纪就这样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思维竟然如此之敏捷。正是他们的大胆“找茬”,才使得课堂呈现别样精彩。
四、捕捉“意外”瞬间,点燃智慧火花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进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生成性。所谓的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与学生沟通时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教材上和教师的预案中是没有的,教师往往也预料不到,这就需要随机更改教学预案,使这些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例如:在一次对联的教学活动正在进行时,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打断。有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麻雀,有的发出了捉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鸡毛掸子驱赶麻雀……
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加以制止,而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麻雀,一边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回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写一副对联,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非但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堂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一组学生习作:(1)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2)慌慌张张——麻雀,开开心心——学生;(3)课堂混乱很短暂,学习气氛更高涨;(4)麻雀东西南北飞蹿,师生前后左右观赏……
我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地导入与本课相关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高潮迭起,使课堂“生成”了出人意料的精彩。
有人把课堂比做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老师需要携信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用真挚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非凡的教育智慧捕捉课堂上的精彩瞬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产生兴趣,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别的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地投入议论中,注意力便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我还借助其他手段。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的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神采飞扬。这堂课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的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声音浑厚激越,声声传到学生的心上,让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用语言弹奏美妙动人的乐曲。
二、即兴表演节目,营造和谐课堂
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学《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非凡。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欢迎学生“找茬”,演绎别样精彩
自古以来,在老师的潜意识中,总认为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因而老师一直以一幅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步入课堂,而学生也似乎顺从了老师的意愿,不会甚至是不敢向老师提出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双方都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如果某位学生在课堂上给老师“找茬”,常常会惹得老师勃然大怒,并招致一顿“义正辞严”的训斥,就连其他学生也会认为他竟敢触犯老师。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上《木兰诗》一文,当我向学生讲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时,一位学生立马插了一句:“老师你没搞错吧?怎么会十多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呢?难道古时候的人都那么笨吗?”全班顿时哄堂大笑,当时我火了,怒气冲天地训斥道:“你这不是存心找茬吗?世上就你聪明,谁都比不上你,老师还没你行,让你来教好了。”那位学生满脸委屈的样子,伸了伸舌头,再也不敢言语,其他的学生也不敢举手发言了。之后,我细细思量,倒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那么多年,木兰隐藏再深也不可能不露一点破绽,这个问题怎么我自己没想到呢?这个问题的确问得很到位,那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倒令我有些佩服了,并且我对自己责骂那位学生颇感后悔。于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真诚地向那位学生道了歉,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立刻课堂气氛又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以后的课堂中,有些学生总是想尽办法找出问题的可疑点,很多是我根本没有想过的,因此,我时常惊叹他们小小年纪就这样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思维竟然如此之敏捷。正是他们的大胆“找茬”,才使得课堂呈现别样精彩。
四、捕捉“意外”瞬间,点燃智慧火花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进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生成性。所谓的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与学生沟通时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教材上和教师的预案中是没有的,教师往往也预料不到,这就需要随机更改教学预案,使这些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例如:在一次对联的教学活动正在进行时,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打断。有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麻雀,有的发出了捉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鸡毛掸子驱赶麻雀……
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加以制止,而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麻雀,一边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回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写一副对联,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非但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堂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一组学生习作:(1)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2)慌慌张张——麻雀,开开心心——学生;(3)课堂混乱很短暂,学习气氛更高涨;(4)麻雀东西南北飞蹿,师生前后左右观赏……
我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地导入与本课相关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高潮迭起,使课堂“生成”了出人意料的精彩。
有人把课堂比做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老师需要携信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用真挚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非凡的教育智慧捕捉课堂上的精彩瞬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