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三举措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将历史事件分解成一个个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答题框架,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了教师的教学体系之中,这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高效课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最前沿,其重要性不断被增强。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也就成了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增强学习主动性,做好课前预习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按照课表准时上课,课前不做任何准备,等到上课时才打开课本,按照教师所讲的内容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大致框架,也易使学生无法自行思考,进而导致思维僵化。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先仔细地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读一遍,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将不明白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在教师正式上课时抓住听讲的重点部分。教师也要提前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提前给学生布置几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自行预习、思考。
  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时,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谁有关?2.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本内容,并借助互联网查阅了有关资料。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备课、提出问题,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思考,认真预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在“教”与“学”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二、提高课堂趣味性,合理使用多媒体
  历史是一门非常复杂、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且距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较远,在服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方面都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仅凭想象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進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介绍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影《孔子》片段。通过电影,学生可对孔子、孔子的弟子以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对儒家思想的内容及精神内涵有一个更加感性、深入的认识,从而真正体会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缘由。
  教师围绕课本内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又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快、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有关知识,且这样的理解性记忆比呆板的死记硬背要更加持久和牢固,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
  三、加强课堂互动,构建学习小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这表现在思维的单一性和错误性上;另一方面,多人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使思想更具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有意地提出问题,使小组有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讨论与思考,加强课堂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汉朝的有关知识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西汉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有人说要像刘邦一样,善于运用人才,有人说不能学习项羽,他太骄傲轻敌了,有人说要像刘邦一样,善于推销自己等,组长对大家的发言进行汇总,并派代表上台发言。
  通过构建学习小组,学生不仅可以在讨论中查漏补缺、汇集集体智慧,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更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班级情况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解答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疑惑。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笔者在本文将从高中地理教学出发,提出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众所周知,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掌握、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就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学科偏向于理科性质,但兼具人文特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新时代人才做出了新的定义,提出了更加广泛的要求。而在新课标实施以来,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结合其所处的时空进行具体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时空观念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小学课堂。其中,微课资源凭借“微”的优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微课借助视频、动画、声音、图文、表格等多样化元素,具有形象、灵动、用时短、情境化的鲜明特征,既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突破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对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和创新。  一、坚持以实效实用为统领,与时俱进认识应用微课的重要
一、应用生活化案例开展政治教学  政治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把生活现象和政治概念对应起来,理解政治教学内容。  例如,2020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个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在该案例中,学生发现了价值、供求关系、货币、市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视频、新闻资料等,让学生看到生活化的案例,鼓励学生应用学过的政治理论诠释生活化的案例。开展这样的教学,教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既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又可以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认知,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政治认同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一、立足学情找准兴趣点,提高学生政治认同能力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核心素养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的教育初衷是培养健康发展的、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改革是进步的动力,在变革中求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了人们过去的固有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顺应改革潮流,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改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受益匪浅,对
借助历史故事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1.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故事不仅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广泛流传的历史故事还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
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创设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帮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情感。  一、通过创设虚拟情境再现历史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记忆过后如果不强化复习很容易遗忘,
史料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特别是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然而在史料选择、史料解读与史料应用几个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以《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为例,从史料研读的角度,分别从上述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史料选择需要科学预构历史是发生于过去的事,主导者是过去的人,这与现实生活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史料选择进行科学预构,保证史料和课堂及学生的契合度。例如,在教学《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补充与拓展史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