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变化最大的是几何教学的提前,这对本就对几何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增添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平面几何教学时,一定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对平面几何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探究,从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实践中牢固地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一、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交流对几何学习的想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树立学好平面几何的信心,那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害怕学习几何知识过渡到喜爱学习几何知识。
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几何应用或几何史学的故事等,如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给教材中已有的数学问题赋予现实意义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课时,我做了如下设计: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国歌51次奏响,国旗51次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是否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过一个问题:亚军、季军的国旗与作为冠军的中国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中国国旗上的每一颗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此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学生在再次为祖国自豪的同时,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一个矩形,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从而经过分折,归纳和讨论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也即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遵守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真正体现新教材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从不同层次对数学感兴趣,对几何感兴趣,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例如在教学“旋转对称圆形”一节时,我展现了生活中的大量图片供给学生欣赏,现场展示同学们收集的图片的以及——引起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自己做的剪纸手工图形,以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几何学的美感,从而产生自己去创造美的欲望,实践证明这节课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自我展现的机会。
四、重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些的学生,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其主体发展。
如在学习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什么图形时,学生预习只对特例进行解答。若在学生预习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得出四边形对角线有关系,即四边形对角线不相等时各边中点连线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对角线相等时各边中点连线是菱形。这样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推理论证是不同于代数方法的一种新的解题方式,刚开始,学生很难适应。推理论证是在学习几何概念、几何语言、几何图形基础上的进一步,几何命题的证明就是从条件到结论的过程,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根据,其根据是命题中的条件,已学过的概念、公理、定理及其推论。
由于是初学几何,学生对于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是较陌生的,尽管一道题的推理思路已清楚,但在推理过程中的几次推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说不出所以然。为此,我在刚开始教推理论证时,先设计推理填空题,让同学们熟悉书写格式及推理过程,然后再由学生独立书写推理过程。
六、以内部言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过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和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七、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途径
对有些几何概念、定理,仅仅依据感知做出的猜想、判断对具有一定数学水平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客观、感性的材料,让学生接触、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如:在教学用多边形拼地板“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剪出几个全等的正六边形、正五边形、正四边形、正三角形。上课中带学生看用全等的多边形铺好的地板(实地观察)看完后再回到教室把剪好的全等多边形铺在面上(实践操作)得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即: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探究发现得出“平面镶嵌“的主要的特征,即它们能拼成周角。
总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去亲身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感及作用,这样比起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概念、定理、公理知识学生掌握牢固的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几何学知识的难度,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畏惧对几何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质量。
一、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交流对几何学习的想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树立学好平面几何的信心,那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害怕学习几何知识过渡到喜爱学习几何知识。
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几何应用或几何史学的故事等,如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给教材中已有的数学问题赋予现实意义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课时,我做了如下设计: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国歌51次奏响,国旗51次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是否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过一个问题:亚军、季军的国旗与作为冠军的中国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中国国旗上的每一颗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此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学生在再次为祖国自豪的同时,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一个矩形,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从而经过分折,归纳和讨论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也即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遵守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真正体现新教材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从不同层次对数学感兴趣,对几何感兴趣,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例如在教学“旋转对称圆形”一节时,我展现了生活中的大量图片供给学生欣赏,现场展示同学们收集的图片的以及——引起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自己做的剪纸手工图形,以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几何学的美感,从而产生自己去创造美的欲望,实践证明这节课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自我展现的机会。
四、重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些的学生,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其主体发展。
如在学习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什么图形时,学生预习只对特例进行解答。若在学生预习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得出四边形对角线有关系,即四边形对角线不相等时各边中点连线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对角线相等时各边中点连线是菱形。这样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推理论证是不同于代数方法的一种新的解题方式,刚开始,学生很难适应。推理论证是在学习几何概念、几何语言、几何图形基础上的进一步,几何命题的证明就是从条件到结论的过程,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根据,其根据是命题中的条件,已学过的概念、公理、定理及其推论。
由于是初学几何,学生对于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是较陌生的,尽管一道题的推理思路已清楚,但在推理过程中的几次推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说不出所以然。为此,我在刚开始教推理论证时,先设计推理填空题,让同学们熟悉书写格式及推理过程,然后再由学生独立书写推理过程。
六、以内部言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过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和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七、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途径
对有些几何概念、定理,仅仅依据感知做出的猜想、判断对具有一定数学水平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客观、感性的材料,让学生接触、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如:在教学用多边形拼地板“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剪出几个全等的正六边形、正五边形、正四边形、正三角形。上课中带学生看用全等的多边形铺好的地板(实地观察)看完后再回到教室把剪好的全等多边形铺在面上(实践操作)得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即: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探究发现得出“平面镶嵌“的主要的特征,即它们能拼成周角。
总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去亲身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感及作用,这样比起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概念、定理、公理知识学生掌握牢固的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几何学知识的难度,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畏惧对几何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