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浮华”现象,势必引起我们关注与思考。
现象一:“我喜欢,我选择” 支解课文要不得
【课堂聚焦】:课改研讨会上,听了一节课改示范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乌鸦喝水》,教学流程如下:
一、默写生字并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二、学生分组学习,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段进行小组学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每组选派一名学生汇报。
四、动手做一做“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瓶子的一半,乌鸦的办法有用吗?”
五、编儿歌,夸乌鸦。
六、布置作业。
【现象评析】:
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呵护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突出主体性,迎合个性化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乌鸦喝水》本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用意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另一面: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违背了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如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深刻理解其内涵,要讲究教学艺术,我们要从整体入手,努力探寻诵读感悟的锲入点,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不可采用阅读分割法。
选择喜欢的段落来读,那不喜欢的怎么办?就不要读了吗?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如何去把握?乌鸦遇事爱动脑、思考如何去体会?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仅仅停留在初读课文时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上。“我喜欢,我选择”成了一种时尚,尊重学生,不等于一切依从于学生,不顾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可忽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不可一味地迎合于学生而不顾教学的实际效果。
现象二:合作学习 有形无实令人忧
【课堂聚焦】:
教学片段①《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哪些季节的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同学们按季节爱好分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季节里小兴安岭的景色及理由。(生迅速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了自己的集体,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坐到春季和夏季小组中,而秋、冬季里只有两、三位学生)
生:小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的发言就被这个优生取代了,而且这个优生的发言代表的是个人的观点。尽管这样,几位优生的发言也不令人满意。)
教学片段②:《悲壮的一幕》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科马洛夫为什么会两次流泪?
生:立刻围成四人一组,然后就热闹地讨论开来。我细心地听着周围小组同学的讨论,结果发现学生并不都是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合作小组在谈一些与合作学习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甚至有两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昨天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有的合作小组只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还有的合作小组只是一个人大讲特讲,其他同学都是忠实的听众,而老师好象并没有察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依然在教室里兴致勃勃地走动。
教学片段③:《海天骄子》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15课《海天骄子》,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文中的海天骄子指谁?他为什么能成为海天骄子?
生汇报:海天骄子指柏耀平,因为他刻苦钻研,所以才能成为海天骄子。
【现象评析】:
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在我听的许多课中,几乎每节课上都有这一方式的应用,多的甚至达到五六次。大家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课堂了。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却不是那么回事。“合作”学习表面“作秀”,追求形式,不求实效的现象令人担忧。
教学片段①中,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探究,就立马进行合作学习,这是违背认知规律的,要知道,合作学习是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探究作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是赶鸭子上架——难。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自读自悟不到位,讨论一定是肤浅的,生成效果一定不会好。
教学片段②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成那种状态?问题是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合作学习责任感,缺乏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合作学习技能不具备,大都表现为不会合作。在小组学习中,有做的,有看的,有忙的,有闲的。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建构合作学习,首先要加强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发言,学会提建议,学会请教,学会帮助,学会分工配合……,其次是要开展组间竞争,强化成员责任意识。
教学片段③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根本就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合作学习讨论,学生只要读过一遍课文就可以知道答案,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没有思维与生成,这纯属“作秀”行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课堂教学中,何处该用合作学习,这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来确定,要在个人努力不能解决时,大家意见有分歧时使用,切勿滥用。
现象三:学科整合 捡了芝麻丢西瓜
【课堂聚焦】:《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没有画出“陪客松”的图,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学生齐说:“能”。于是,课堂上见到的都是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同学埋头作画,有的学生向同学借水彩笔,有的同学转过脸询问:“哎,你怎么画的,让我看看。”……。十五分钟过去了,老师问:“同学们,画好了吗?”,有的同学答:“画好了。”,有的学生着急地说:“还没有,等一下!”。这时,老师让画好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画,老师问:“画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画得很好!”“画得很像”,老师站在一边不停地赞叹:“真不错!”(这一活动共用了20分钟时间)……
【现象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主张模糊学科界限,提倡学科间的整合,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唱、跳、画、演等多种活动。当然,学生通过演、画等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大大地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可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意图,片面追求跨学科的整合,片面追求愉快教学,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适当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是必要的,但要有度。画“松”活动用了20分钟,对文本的学习有多大益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而不是过多的非语文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语文本体东西,一定要抓实抓好,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画“松”活动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活动用了20分钟,占了课堂的一半时间,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得益了多少?
现象四:综合实践活动 有名无实走过场
课堂聚焦:《鲁班学艺》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习这一课以后,觉得鲁班很伟大吧?象鲁班这样伟大的创造发明家还很多,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创造发明的人物故事,填好这样一张表。”(接着,教师向学生发了一张表格,表格上要求填写发明家的名字,所发明的东西,这一发明的重要作用等。要求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或互联网上去查寻,交表时间为两天内。)
【现象评析】:
许多老师课堂上带着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对学生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是家里的课外书籍中去查寻,或是到网上去查询。”如此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布置,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请问,去哪一家图书馆里?在什么区域?到什么样的书籍里找?上什么样的网站去查?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底,教孩子到茫茫书海中,到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就好比大海捞针。这样的综合实践训练不是形同虚设吗?于是很多学生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成人家长,三言两语,胡编乱造,草草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后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布置又有多少?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装饰”课尾,布置这一活动,课后不闻不问。
如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备方案,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跟踪指导,保驾护航,使之顺利进行,活动后,要汇报,交流,评价,总结,切不可把语文综合实践当成点缀语文教学的一个“秀丽”景点。
综合视点:
纵观三年来的小语教改,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也不少,用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张庆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上关于语文的多了,真正的语文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少了,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与训练少了。“媒体秀”,“表演秀”,“合作秀”,“整合秀”,“综合实践秀”等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从而掩盖了语文听、说、读、写的本体训练。当然,不是说媒体法,表演法,合作法,整合法等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不好,没有必要应用;而是很有必要,还要大力提倡,但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如何使好钢用到刀刃上,要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切不可为了赶“时髦”,追“时尚”,滥用、泛用。语文学科姓“语”,要时刻把“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最基本的目标把握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力戒“浮华”,求真务实。要准确地理解新课程观念,恰当地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把识、写、读、背、作、说、习这些语文本体的东西与文本的人文内涵和谐结合,抓实抓好,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达成。
(作者联通:223600江苏省沭阳县师范附属小学)
现象一:“我喜欢,我选择” 支解课文要不得
【课堂聚焦】:课改研讨会上,听了一节课改示范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乌鸦喝水》,教学流程如下:
一、默写生字并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二、学生分组学习,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段进行小组学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每组选派一名学生汇报。
四、动手做一做“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瓶子的一半,乌鸦的办法有用吗?”
五、编儿歌,夸乌鸦。
六、布置作业。
【现象评析】:
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呵护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突出主体性,迎合个性化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乌鸦喝水》本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用意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另一面: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违背了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如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深刻理解其内涵,要讲究教学艺术,我们要从整体入手,努力探寻诵读感悟的锲入点,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不可采用阅读分割法。
选择喜欢的段落来读,那不喜欢的怎么办?就不要读了吗?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如何去把握?乌鸦遇事爱动脑、思考如何去体会?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仅仅停留在初读课文时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上。“我喜欢,我选择”成了一种时尚,尊重学生,不等于一切依从于学生,不顾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可忽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不可一味地迎合于学生而不顾教学的实际效果。
现象二:合作学习 有形无实令人忧
【课堂聚焦】:
教学片段①《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哪些季节的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同学们按季节爱好分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季节里小兴安岭的景色及理由。(生迅速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了自己的集体,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坐到春季和夏季小组中,而秋、冬季里只有两、三位学生)
生:小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的发言就被这个优生取代了,而且这个优生的发言代表的是个人的观点。尽管这样,几位优生的发言也不令人满意。)
教学片段②:《悲壮的一幕》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科马洛夫为什么会两次流泪?
生:立刻围成四人一组,然后就热闹地讨论开来。我细心地听着周围小组同学的讨论,结果发现学生并不都是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合作小组在谈一些与合作学习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甚至有两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昨天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有的合作小组只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还有的合作小组只是一个人大讲特讲,其他同学都是忠实的听众,而老师好象并没有察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依然在教室里兴致勃勃地走动。
教学片段③:《海天骄子》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15课《海天骄子》,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文中的海天骄子指谁?他为什么能成为海天骄子?
生汇报:海天骄子指柏耀平,因为他刻苦钻研,所以才能成为海天骄子。
【现象评析】:
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在我听的许多课中,几乎每节课上都有这一方式的应用,多的甚至达到五六次。大家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课堂了。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却不是那么回事。“合作”学习表面“作秀”,追求形式,不求实效的现象令人担忧。
教学片段①中,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探究,就立马进行合作学习,这是违背认知规律的,要知道,合作学习是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探究作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是赶鸭子上架——难。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自读自悟不到位,讨论一定是肤浅的,生成效果一定不会好。
教学片段②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成那种状态?问题是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合作学习责任感,缺乏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合作学习技能不具备,大都表现为不会合作。在小组学习中,有做的,有看的,有忙的,有闲的。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建构合作学习,首先要加强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发言,学会提建议,学会请教,学会帮助,学会分工配合……,其次是要开展组间竞争,强化成员责任意识。
教学片段③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根本就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合作学习讨论,学生只要读过一遍课文就可以知道答案,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没有思维与生成,这纯属“作秀”行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课堂教学中,何处该用合作学习,这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来确定,要在个人努力不能解决时,大家意见有分歧时使用,切勿滥用。
现象三:学科整合 捡了芝麻丢西瓜
【课堂聚焦】:《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没有画出“陪客松”的图,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学生齐说:“能”。于是,课堂上见到的都是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同学埋头作画,有的学生向同学借水彩笔,有的同学转过脸询问:“哎,你怎么画的,让我看看。”……。十五分钟过去了,老师问:“同学们,画好了吗?”,有的同学答:“画好了。”,有的学生着急地说:“还没有,等一下!”。这时,老师让画好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画,老师问:“画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画得很好!”“画得很像”,老师站在一边不停地赞叹:“真不错!”(这一活动共用了20分钟时间)……
【现象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主张模糊学科界限,提倡学科间的整合,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唱、跳、画、演等多种活动。当然,学生通过演、画等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大大地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可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意图,片面追求跨学科的整合,片面追求愉快教学,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适当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是必要的,但要有度。画“松”活动用了20分钟,对文本的学习有多大益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而不是过多的非语文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语文本体东西,一定要抓实抓好,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画“松”活动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活动用了20分钟,占了课堂的一半时间,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得益了多少?
现象四:综合实践活动 有名无实走过场
课堂聚焦:《鲁班学艺》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习这一课以后,觉得鲁班很伟大吧?象鲁班这样伟大的创造发明家还很多,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创造发明的人物故事,填好这样一张表。”(接着,教师向学生发了一张表格,表格上要求填写发明家的名字,所发明的东西,这一发明的重要作用等。要求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或互联网上去查寻,交表时间为两天内。)
【现象评析】:
许多老师课堂上带着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对学生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是家里的课外书籍中去查寻,或是到网上去查询。”如此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布置,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请问,去哪一家图书馆里?在什么区域?到什么样的书籍里找?上什么样的网站去查?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底,教孩子到茫茫书海中,到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就好比大海捞针。这样的综合实践训练不是形同虚设吗?于是很多学生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成人家长,三言两语,胡编乱造,草草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后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布置又有多少?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装饰”课尾,布置这一活动,课后不闻不问。
如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备方案,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跟踪指导,保驾护航,使之顺利进行,活动后,要汇报,交流,评价,总结,切不可把语文综合实践当成点缀语文教学的一个“秀丽”景点。
综合视点:
纵观三年来的小语教改,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也不少,用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张庆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上关于语文的多了,真正的语文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少了,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与训练少了。“媒体秀”,“表演秀”,“合作秀”,“整合秀”,“综合实践秀”等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从而掩盖了语文听、说、读、写的本体训练。当然,不是说媒体法,表演法,合作法,整合法等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不好,没有必要应用;而是很有必要,还要大力提倡,但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如何使好钢用到刀刃上,要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切不可为了赶“时髦”,追“时尚”,滥用、泛用。语文学科姓“语”,要时刻把“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最基本的目标把握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力戒“浮华”,求真务实。要准确地理解新课程观念,恰当地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把识、写、读、背、作、说、习这些语文本体的东西与文本的人文内涵和谐结合,抓实抓好,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达成。
(作者联通:223600江苏省沭阳县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