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人文性体现在课程的主题式教学过程中。关注人文性的课堂,重视学生体验,尊重学生对阅读的感受,生成性较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渲染、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微课 语文课堂 生成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让学生更加乐学,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微课因其自身的特点,恰恰能对教与学的活动起到调节气氛、激发兴趣和引导生成等作用。微课的定义很好地解读了微课的内容、形式、目标和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教学以某个知识点为切入点,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点对点”地满足学生对某个知识的认识和领会的需求,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微课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要求。如何应用微课助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微课,催生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参与生成”,课堂上通过合适的微视频作品促成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进行“动态生成”和课堂上的即时“改造”。在此过程中,动态的“随机生成”一定会发生在课堂上。
为了使学习者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微课对各种资源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和设计,最终以流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符合当下教育现代化的大趋势和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扁平化的数字时代非常熟悉,在这个环境中接受知识和生成体验也非常自然。
微课的功能和自身特点让其可以有效催生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与“人文性”相关的知识点时,通过自制的微视频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或感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期,对外界事物敏感,情绪化严重,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的思维习惯都能得到很好的规范,一旦放任自流,有的学生就会走偏走歪,甚至误入歧途。教学中,针对教材选文的特点,对写景抒情类作品通过美文美篇美视频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自然、走进作品情境;对爱国激励性主题的作品,通过合适的视频播放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逆境图强类主题的作品,则通过制作和使用合适的视频对学生意志和心性的锤炼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微视频的运用就像点燃激情火焰的引线,将学生心中最善、最真、最美的角落触动,通过文本和视频的双重作用,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二、微課,助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
微课在实际应用中,要以知识点为核心,利用简短的微视频,与设计、课件、练习、反馈、点评等资源一起,组成了一个知识能量圈,在这种开放式、主题式的环境中,师生角色更容易转换。如何利用微课的功能助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内容的产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点工作。
其一,根据部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梳理出单元“人文主题”的线索,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主题,同时整理和制作此类主题的微视频和辅助教学素材。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感触发的需要,恰当播放微视频,学生在观看、欣赏和共鸣中,沉浸到课堂情境中。比如在学习杨绛的作品《老王》时,笔者播放了由一组在底层中挣扎的生存者的图片组成的微视频,学生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被图片中的人和景所触动,潸然泪下,一下子明白了课文中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中,我将莎士比亚关于“金钱”的论说制作成了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批判的“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主题。
其三,在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反复遗忘的情况下,可以将知识点通俗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制作有针对性的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和慢慢领会。这样做,既避免了重复讲解,解放了教师,也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们以个性化的学习辅助,让有些学生多次反复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三、微课,开放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语文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从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想法。对生命和世界的关注,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对个性与价值的构建,尊重每个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都是语文课堂生成的活力与源泉所在。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个体,语文素材来源于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只要不在教学中漠视语文与生活、文明、人生、生命等的联系,就能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触发中与学生生成对这些话题的新思考、新体验、新感受。在教学中,无论是设计还是目标,无论是内容还是评价,都不能只突出教师个人的观点,切忌用教师的体验替代学生的体验。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能让语文教学步入自闭、僵硬的境地,更不能用终结性评价给学生的思维设限。教学中考虑到语文的这些特点和学生的个体特征,就能使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促进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做法具有现实可行性。
生成是个体的文化生成,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生成是个体人生意义的生成,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获取人生意义,从而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使人生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显现。
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创造过程,师生都能在其中得以生长和体验到生成的快乐。回归到“人”这一起点,语文教学的过程一定是关注那些非预设性的、多层面的和非唯一答案的探讨。基于此,语文教学中才能出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型,学生才能在其中不受分数和考点的束缚,发散思维,参与对话,审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并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和解决。
那么,如何合理选择优质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变成语文生成性教学中触动学生灵感的因子呢?这种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其一,站位要高,在设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文化视野、解决学生成长难题、帮助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策略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灵活设计、教学情境的设计、弹性区间的设计。据此制作切合知识点的有针对性的微视频,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领会和交流问题,从而得到体验。其二,从独白、控制到对话、生成。语文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智慧碰撞和心灵互动的过程。其间,自然生发出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与思考,是对自身的体悟与提升。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应充分提倡学生思考、学生交流、学生表白,在学生大胆的思考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
结语
语文课堂上,通过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微课,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在兴趣的促进下再思考、再提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素养也得以提升。借助微课,我们期待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微课 语文课堂 生成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让学生更加乐学,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微课因其自身的特点,恰恰能对教与学的活动起到调节气氛、激发兴趣和引导生成等作用。微课的定义很好地解读了微课的内容、形式、目标和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教学以某个知识点为切入点,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点对点”地满足学生对某个知识的认识和领会的需求,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微课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要求。如何应用微课助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微课,催生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参与生成”,课堂上通过合适的微视频作品促成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进行“动态生成”和课堂上的即时“改造”。在此过程中,动态的“随机生成”一定会发生在课堂上。
为了使学习者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微课对各种资源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和设计,最终以流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符合当下教育现代化的大趋势和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扁平化的数字时代非常熟悉,在这个环境中接受知识和生成体验也非常自然。
微课的功能和自身特点让其可以有效催生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与“人文性”相关的知识点时,通过自制的微视频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或感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期,对外界事物敏感,情绪化严重,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的思维习惯都能得到很好的规范,一旦放任自流,有的学生就会走偏走歪,甚至误入歧途。教学中,针对教材选文的特点,对写景抒情类作品通过美文美篇美视频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自然、走进作品情境;对爱国激励性主题的作品,通过合适的视频播放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逆境图强类主题的作品,则通过制作和使用合适的视频对学生意志和心性的锤炼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微视频的运用就像点燃激情火焰的引线,将学生心中最善、最真、最美的角落触动,通过文本和视频的双重作用,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二、微課,助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
微课在实际应用中,要以知识点为核心,利用简短的微视频,与设计、课件、练习、反馈、点评等资源一起,组成了一个知识能量圈,在这种开放式、主题式的环境中,师生角色更容易转换。如何利用微课的功能助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内容的产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点工作。
其一,根据部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梳理出单元“人文主题”的线索,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主题,同时整理和制作此类主题的微视频和辅助教学素材。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感触发的需要,恰当播放微视频,学生在观看、欣赏和共鸣中,沉浸到课堂情境中。比如在学习杨绛的作品《老王》时,笔者播放了由一组在底层中挣扎的生存者的图片组成的微视频,学生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被图片中的人和景所触动,潸然泪下,一下子明白了课文中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中,我将莎士比亚关于“金钱”的论说制作成了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批判的“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主题。
其三,在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反复遗忘的情况下,可以将知识点通俗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制作有针对性的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和慢慢领会。这样做,既避免了重复讲解,解放了教师,也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们以个性化的学习辅助,让有些学生多次反复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三、微课,开放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语文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从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想法。对生命和世界的关注,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对个性与价值的构建,尊重每个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都是语文课堂生成的活力与源泉所在。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个体,语文素材来源于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只要不在教学中漠视语文与生活、文明、人生、生命等的联系,就能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触发中与学生生成对这些话题的新思考、新体验、新感受。在教学中,无论是设计还是目标,无论是内容还是评价,都不能只突出教师个人的观点,切忌用教师的体验替代学生的体验。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能让语文教学步入自闭、僵硬的境地,更不能用终结性评价给学生的思维设限。教学中考虑到语文的这些特点和学生的个体特征,就能使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促进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做法具有现实可行性。
生成是个体的文化生成,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生成是个体人生意义的生成,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获取人生意义,从而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使人生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显现。
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创造过程,师生都能在其中得以生长和体验到生成的快乐。回归到“人”这一起点,语文教学的过程一定是关注那些非预设性的、多层面的和非唯一答案的探讨。基于此,语文教学中才能出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型,学生才能在其中不受分数和考点的束缚,发散思维,参与对话,审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并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和解决。
那么,如何合理选择优质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变成语文生成性教学中触动学生灵感的因子呢?这种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其一,站位要高,在设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文化视野、解决学生成长难题、帮助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策略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灵活设计、教学情境的设计、弹性区间的设计。据此制作切合知识点的有针对性的微视频,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领会和交流问题,从而得到体验。其二,从独白、控制到对话、生成。语文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智慧碰撞和心灵互动的过程。其间,自然生发出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与思考,是对自身的体悟与提升。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应充分提倡学生思考、学生交流、学生表白,在学生大胆的思考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
结语
语文课堂上,通过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微课,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在兴趣的促进下再思考、再提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素养也得以提升。借助微课,我们期待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