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许多真实的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状况会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目前阅读教学的不良倾向和消极影响分析
1. 解读过度。阅读课离不开解读文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过度解读,就可能会扭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鲁迅写出“晚安”,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礼貌性的问候,可能语文老师不这么认为:“晚安的‘晚’点明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文字。很显然,这样的答案非常像考试答案。不过,我们不能以辞害意,横加臆测。这样的解读即超越了文本本来的意蕴,把读者主观理解套在了文本上。
2. 考死知识。从评价环节看,有的语文考试选择了一段课内的语段让学生分析作答。这样的考查弊大于利。因为这样的考查虽然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扎实研究教材,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囿于现成答案的藩篱,不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技能、方法去分析、解读新的文本的能力。朱自清的《春》比较经典,出题者很愿意以此为材料命题。但是因为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可谓精讲精练,就这容易导致考试时的命题大同小异,学生大都见过,也就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
可见,只有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率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很多课堂问题的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漠视学生实际的阅读诉求。当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式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变成了一厢情愿而已,自然应者寥寥。
二、革除阅读教学弊端的方法
如何避免目前阅读教学的这些弊端呢?笔者认为可以积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彻底降低教者“教”的姿态,代之以全新的“学”的精神,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
课堂是一个不断构建和生成的共同体,教师只有抓住了课堂才能够进行有效教学。这里所谓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学习成员面临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在大家遵循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下,开展探究、交流、协作,彼此分享智慧,最终达成共识,完成共同的愿景和目的。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不以专家自居地解读文本,而以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身份参与阅读交流活动,懂得尊重、质疑和评判,学会接纳、吸收和创造,也要彻底改变评价观,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重视原理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决不能求全责备,决不能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文本解读,用成人的经验去审视学生的实际体验。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 适度放手
课堂活动往往被老师牢牢把握着,这或许没有错,但错的是发言和判断的时空被大量占据了,学生处于被捆绑、被绑架、被给予、被讲解的尴尬地位,失去了发言的权力、评判的胆量,失去了课堂主人翁的地位。不排除老师作为首席学习者的引领者的作用,可以适当地单向讲解、传授,但是一味地采取这种形式,则无疑会将学生置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所以适度放手,腾出更多的时空,充分让学生分享阅读所得,提出疑问,寻求解决,进而交流、碰撞。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点:
(1)获得自由。体现放手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而充分地“听说读写”。比如《社戏》一课的学习,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告诉大家你打算怎样复述课文。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分析事件的要素,抓住重点内容。笔者让学生一一说出。不同学生关注点不一样,或者复述点寻找不完整。但是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很多学生有了机会说出自己的分析所得,最后大家都能知道怎样复述了。其间,笔者提醒学生对于别的学生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可以随时举手表达。整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构建学习平台而已,收敛了自己,释放了学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教师的时间也腾了出来。
(2)完整应答。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碎问碎答”的现象。除了必要的追问之外,当教师发现一个问题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应当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思考,并让其完整地呈现解答结果,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有板有眼。教师过度的引导和补充、提升性干预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其得不到深度地认识问题的最佳机会。同样,教师参与活动更应当如此,告诉他们如何做到完整表达,高效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3)汲取经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研读,但是学生的经验尚未丰富,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就有必要以自己相对丰富的阅读积累影响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经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增强这群特殊的学习伙伴的能力。他们的能力增强了,教师也会获得更多的阅读分享机会和更高质量的阅读分享,总结更多的阅读经验,从而构建更有效、更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2. 适度牵手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教师带着丰富的阅历、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阅读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牵学生之手,加速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分享。
(1)目标引领。面对教学资源,学生并不能从理论上认识到为什么要阅读这些文本,教师首要的职责是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构建师生努力的共同的愿景和目的。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学习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设计导语时,最好从这些目标切入。概括起来看,阅读教学的目标一般应包括两点:一是陶冶性情、砥砺思想,二是习得阅读和表达能力。有了这样的目标,学生就会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积极活动。
(2)榜样影响。除了教师本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外,还可以是在学习活动中优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者,或者局部能力、局部问题解决等方面略胜一筹者。树立这些榜样,学生就能比较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白哪些是应当学习的,哪些是应当改进的。
3. 适度宽容
由于文本解读的多维性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应当宽容学生的解读,不求完整,只要能自主发表看法、积极参与交流,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要着眼长远,只要学生不断地得到呵护、鼓励,不断地拥有表达的机会,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给出的解释就会越来越趋于合理、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只有真正地构建好师生阅读共同体,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变得充满活力。
一、目前阅读教学的不良倾向和消极影响分析
1. 解读过度。阅读课离不开解读文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过度解读,就可能会扭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鲁迅写出“晚安”,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礼貌性的问候,可能语文老师不这么认为:“晚安的‘晚’点明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文字。很显然,这样的答案非常像考试答案。不过,我们不能以辞害意,横加臆测。这样的解读即超越了文本本来的意蕴,把读者主观理解套在了文本上。
2. 考死知识。从评价环节看,有的语文考试选择了一段课内的语段让学生分析作答。这样的考查弊大于利。因为这样的考查虽然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扎实研究教材,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囿于现成答案的藩篱,不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技能、方法去分析、解读新的文本的能力。朱自清的《春》比较经典,出题者很愿意以此为材料命题。但是因为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可谓精讲精练,就这容易导致考试时的命题大同小异,学生大都见过,也就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
可见,只有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率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很多课堂问题的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漠视学生实际的阅读诉求。当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式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变成了一厢情愿而已,自然应者寥寥。
二、革除阅读教学弊端的方法
如何避免目前阅读教学的这些弊端呢?笔者认为可以积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彻底降低教者“教”的姿态,代之以全新的“学”的精神,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
课堂是一个不断构建和生成的共同体,教师只有抓住了课堂才能够进行有效教学。这里所谓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学习成员面临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在大家遵循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下,开展探究、交流、协作,彼此分享智慧,最终达成共识,完成共同的愿景和目的。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不以专家自居地解读文本,而以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身份参与阅读交流活动,懂得尊重、质疑和评判,学会接纳、吸收和创造,也要彻底改变评价观,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重视原理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决不能求全责备,决不能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文本解读,用成人的经验去审视学生的实际体验。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 适度放手
课堂活动往往被老师牢牢把握着,这或许没有错,但错的是发言和判断的时空被大量占据了,学生处于被捆绑、被绑架、被给予、被讲解的尴尬地位,失去了发言的权力、评判的胆量,失去了课堂主人翁的地位。不排除老师作为首席学习者的引领者的作用,可以适当地单向讲解、传授,但是一味地采取这种形式,则无疑会将学生置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所以适度放手,腾出更多的时空,充分让学生分享阅读所得,提出疑问,寻求解决,进而交流、碰撞。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点:
(1)获得自由。体现放手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而充分地“听说读写”。比如《社戏》一课的学习,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告诉大家你打算怎样复述课文。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分析事件的要素,抓住重点内容。笔者让学生一一说出。不同学生关注点不一样,或者复述点寻找不完整。但是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很多学生有了机会说出自己的分析所得,最后大家都能知道怎样复述了。其间,笔者提醒学生对于别的学生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可以随时举手表达。整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构建学习平台而已,收敛了自己,释放了学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教师的时间也腾了出来。
(2)完整应答。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碎问碎答”的现象。除了必要的追问之外,当教师发现一个问题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应当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思考,并让其完整地呈现解答结果,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有板有眼。教师过度的引导和补充、提升性干预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其得不到深度地认识问题的最佳机会。同样,教师参与活动更应当如此,告诉他们如何做到完整表达,高效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3)汲取经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研读,但是学生的经验尚未丰富,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就有必要以自己相对丰富的阅读积累影响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经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增强这群特殊的学习伙伴的能力。他们的能力增强了,教师也会获得更多的阅读分享机会和更高质量的阅读分享,总结更多的阅读经验,从而构建更有效、更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2. 适度牵手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教师带着丰富的阅历、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阅读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牵学生之手,加速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分享。
(1)目标引领。面对教学资源,学生并不能从理论上认识到为什么要阅读这些文本,教师首要的职责是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构建师生努力的共同的愿景和目的。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学习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设计导语时,最好从这些目标切入。概括起来看,阅读教学的目标一般应包括两点:一是陶冶性情、砥砺思想,二是习得阅读和表达能力。有了这样的目标,学生就会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积极活动。
(2)榜样影响。除了教师本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外,还可以是在学习活动中优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者,或者局部能力、局部问题解决等方面略胜一筹者。树立这些榜样,学生就能比较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白哪些是应当学习的,哪些是应当改进的。
3. 适度宽容
由于文本解读的多维性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应当宽容学生的解读,不求完整,只要能自主发表看法、积极参与交流,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要着眼长远,只要学生不断地得到呵护、鼓励,不断地拥有表达的机会,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给出的解释就会越来越趋于合理、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只有真正地构建好师生阅读共同体,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变得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