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萧 玲 忻 叶
策划人语:
时至今日,在江苏小学语文界,恐怕已少有人不知道李吉林。
这个朴实无华的小学教师的名字,如今和诸多美丽的概念连在一起——儿童教育家,“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创始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次),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不仅如此,在她的名字之上,还附着着一大把头衔——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我不了解全国的情况,但在江苏,似乎还很少有人能像李吉林这样荣誉加身赞誉加身。不仅如此,就在今年,她还出版了情境教育三步曲——《李吉林文集》8卷。在这部文集中,她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完整地记录了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研究开发的过程,阐述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也记述了自己从教50年来无数生动感人的教学故事。
一位小学教师,50年如一日,坚持在一所小学。任教一门学科,已经是相当地难能可贵。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懈探索,不断总结反思,进而最终形成并构建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可具体操作的规范,这样的小学教师,就应该是伟大了!
教育家吕型伟说:如果问什么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李吉林就是榜样。如果问什么叫为人师表,李吉林当之无愧。如果问什么叫专家型的教师,李吉林堪称范例。如果问什么叫真正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验,李吉林的实践是最好的说明。
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话,只能向李吉林致敬——为了她对小学教育作出的实践努力和理论贡献;为了她在68岁的黄金岁月完成了小学教师向儿童教育家的转身;为了她一路跋涉走进辉煌的从教50年!
忽然想起十几年前的事。十几年前,本人还在《江苏教育报》工作,当时的李吉林已经遐迩闻名。为了了解、宣传和推广情境教育,我不知深浅,主动请缨采写李吉林,被当时的总编一口回绝:“李吉林博大精深,你怎么写得了!”
十几年过去了。视野中的李吉林一直没有停步,她一直在前进,因此也更加丰厚更加博大精深。仔细翻阅《李吉林文集》,我的心被一次次地感动与震撼。尽管一直怀着采写她的愿望,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仍然写不了她!我写不了李吉林,因为她是高山,我不过是平地。对于她,我只能仰视。
为了庆贺李吉林从教50年,《江苏教育》决定策划一期专题。因为,李吉林是《江苏教育》的老朋友,而《江苏教育》,也见证了李吉林从普通教师到儿童教育家成长的过程。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是《江苏教育》发表了李吉林的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给了一个羽毛未丰的年轻人永生难忘的支持。而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江苏教育》也从未停止对她的关注。
策划怎么做?这个问题几乎把我们难住。首先是李吉林博大精深,一篇小的构思几乎无从着手:其次是李吉林多年前就已声名赫赫,研究和报道的文章早已连篇累牍;还有最要命的就是:随着采访和准备工作的深入,我们对李吉林的了解越来越多,了解越多。对李吉林的学识人品和教育人生就愈加佩服,做起来就愈加缩手缩脚。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采用以“引”为主的策略——引用李吉林自己的著述,引用教育专家对李吉林的评说,而将我们自己的话语尽情压缩。所以,您将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片断,但从这些片段中,您可以窥见李吉林的教育人生。看到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您还可以体味到——我们的敬畏之情。
为小学教育而生——李吉林档案
李吉林,女,1938年生,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李吉林从三年级开始进慈善学校读书,因其聪慧活泼,深得老师喜爱。初中又就读于免除伙食费的教会学校,仍然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毕业后还是因为家贫,李吉林报考了免费学习的师范,以22门课程门门满分的成绩毕业。
1956年,师范毕业的李吉林为了养家,放弃了进大学读书的机会,走进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开始从教生涯。这一年,李吉林18岁。她很高兴,每月工资28块,可以养活母亲了!
初为人师的日子很不好受。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小姑娘根本不服,全校李吉林的班级最乱,李吉林急得哭。关键时刻,老校长缪镜心到班上听课,她发现了李吉林一个闪光点,说:不要小看啊!李吉林很聪明,课上得不错。
1958年,李吉林到省里参加教材教参编修。此后有段时间,她先被市里调去脱产半年打篮球,又被文化馆看中差点把档案拿走。李吉林去找文教局长,边哭边说,我是学师范的,我必须当老师。局长被她哭得没办法,从抽屉里捧出枣子:小姑娘不哭了,吃枣子吃枣子。李吉林又回到通师二附。
1962年,李吉林参加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并发言,受到教育厅长吴天石赏识。吴天石向南通市委书记、宣传部长打招呼:“李吉林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同年,南通教育局组织工作组,开始了跟随李吉林整整两学期的听课、评课。
就在这一年,李吉林第一篇论文在《江苏教育》发表,24岁的小老师锋芒初露——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中崭露头角。
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这一年,她40岁。评上特级教师,是天大的喜事,可李吉林却只感到压迫。“这后半辈子没好日子过了。”她想,“怎样做才能名副其实呢?”她向校长要求调到一年级,从头开始语文教改的实验。
这一年,受中学时代英语老师蒋兆英启发,李吉林开始将英语教学的“情景法”引进语文教学。从此开始长达28年、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
今年,情境教育三步曲《李吉林文集》问世,标志着李吉林教育思想的成熟与终成体系。
不久前,李吉林刚刚申报了“十一五”国家课题,中心是“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问题”研究。
链接:对李吉林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
母亲:自立好强,性格倔强。她告诫李吉林:“人穷志不短。”“牛栓在桩上也是老。”这些话令李吉林受益终身。
中学老师林弥励:在李吉林初中毕业因欠费而面临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尴尬时。不声不响为她垫付学费,使李吉林学会感恩,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特别关心家境贫寒的学生。
通师二附老校长缪镜心(范曾先生的母亲)——伯乐:在李吉林从教最困难的关头,肯定她的长处,给了她最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省教育厅老厅长吴天石——伯乐:及时发现并指示南通市重点培养李吉林,把她引上教改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被李吉林尊为恩师,他提示李吉林,可以从 儿童发展的角度入手,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诗情画意没有穷尽——李吉林从教50年心路
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路,蓦然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每日正是和这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孩子)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小花、小树浇水、施肥,让他们快快长大,诗情画意没有穷尽。在儿童的世界里,不断地编织这美丽的童话和小诗。你说它伟大,教的全是小孩;你说它渺小,它却影响一个人长大后的几十年。生活在儿童世界里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在儿童的世界里,我在爱孩子中,渐渐长大了。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成自己的行为。
虽然我仍像孩子那样容易动情,然而,我的情感深沉了。在理性的支撑下,稳定了,执着了。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从此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泥土般的气息,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让我享受着田园诗人般的纯净与甜美。
在儿童的世界里,在爱孩子中,我长大了。我是一个播种者。也是一个收获者:思想的、情感的、事业的……我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人的教育”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语文教学,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只是昔日朦胧,今日清晰,以至急切罢了。
小学语文把我带到一个美好的境界中,我也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把孩子带到了宽阔而多姿多彩的空间里,我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共鸣,我的心与孩子相通。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多少次多少回,我把孩子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语言在情境中有了形象,有了生命,有了汉语言文字最讲究的神韵。我和孩子们常常沉浸其中,甚至忘我了,陶醉了。
课间,我常常会久久地看着他们。他们不停地奔跑着、叫喊着、欢笑着,脸上挂着汗珠,头上冒着腾腾的热气。下雨天,他们故意在水潭里跑来跑去,我真担心泥水浸湿鞋袜,他们却若无其事地任水花溅湿裤管。冬天,哪儿有冰凌,哪儿有积雪,哪儿就有小手在捧呀,捏呀,我看见冰雪从他们的手里挂下了水滴。他们哈着气,冻得小手发红,但绝不舍得轻易扔下。我知道,这就是孩子!他们是校园里的主角。因为有了他们,才有学校,校园里才有笑脸、笑声、笑语,才让你不断感受到不可遏制的勃勃的生命力,让你不断地聆听着最动听、最富生趣的交响乐,而蹦跳的音符就是儿童生命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我的心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情境教育的“缩短心理距离”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感受中提升出来的。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在《女神》中写的诗句:我寻求到“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我虽然仍像孩子那样喜欢无拘无束,但是我却有了意志,能管住自己了。我年轻时原本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喜欢!甚至一个人拿着篮球在雨中投篮,也挺潇洒的。“球,快乐的精灵!”渐渐地,我忙起来了,要看的书多起来了。因为我深知一个小学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我懂得了一个小学老师应该自觉地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我想到了就去做。我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做减法。我几乎不打球了。寒暑假,我婉言谢绝一次次的邀请和疗养,利用这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我总尽力去读。我只恨自己读得少,我随时做些读书笔记,边读边想如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为我所用。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凌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10篇文章以外,后来发表的近300篇论文、随笔,出版的8本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人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情感持续,稳定,强化。我想心理学上可能并不这样写,情感与意志是人心理的两大区域,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是难以一分为二的,他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
眼下,我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不要说是儿童,就是青年、中年,我都沾不上边了,岁月已经无情地把我推到了老人的行列。但是,我感觉到我的心是仍然年轻的,真正领悟到什么叫“赤子之心”。我总感到世界还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第一次看到。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连中国“神舟”号上天,四号、五号,什么时候载人,我都关心。美国哥伦比亚号为什么会失事,俄罗斯太平号又怎能准确地在预定地点解体、降落……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如浪潮般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外出坐在车上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的黄色的丝瓜花、南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多少回没有想出答案。有一次似乎顿悟了:啊,莫非它们都是太阳的孩子!太阳用金色的阳光给人类和 世界万物带来温暖和光明,又用它的金色哺育了瓜果谷黍,奉献给人类。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我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我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小小的船——李吉林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谁能举个例子?
生:我知道,弯弯的小路。
(神往地)还有弯弯的小河。
(老师进一步启发)
师:那么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
生:这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对。“小船”,“小小的船”,比比看哪种小?
生:小小的船比小船更小。就是很小很小的船。
(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小船 很小的船
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
小朋友们读读比比。
师:说得很好。很小的船,小小的船,意思一样。但你觉得哪一种可爱?
生:我觉得“小小的船”可爱。
师: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懂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当中加上一个什么字,就可以把这句话联系起来?
生:加一个“像”字。
生:就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对!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一起读一遍。
(齐读)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请哪个小朋友把一、二两句读一下?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要读出月儿的可爱。你们听(示范):“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小船两头尖尖的,多有趣。“尖”不能使劲,声音稍微提高一点,轻轻读,你们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好吃,不好坐。
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师:小朋友讲得真好,那你看看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
生:(神往地)想!
师:(描述)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你们听着琴声(弹《小小的船》曲子)。
师:你们可以眯上眼。听着,看哪些小朋友想着好像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了。
(“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里回荡,听着李老师弹的乐曲,小朋友们都入了神,有的果真眯上了眼睛,显得十分甜美。)
师: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好像飞上了月亮?
生:我飞上去了。
生:我也飞上去了。
生:我好像身子变轻了。
生:我好像腿变长了。我好像坐在弯弯月亮上了。
(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老师也显得很兴奋。把一个小朋友剪影放在月亮上。)
师:(指着坐在月亮上的小朋友)好,现在你们已经飞上了蓝天,坐在了小船里。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些什么?让我们轻轻地唱起来。
(乐曲伴随着小朋友们的歌声)
师:现在你已经坐在月亮上,你看见了什么?
(出示一句式,凭借情境进行句子训练)
我看见________
链接:李吉林信奉的格言: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毛泽东)
“心憧憬着未来。”(普希金)
“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高尔基)
“女人切不可庸庸碌碌。”
“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奴隶。”
“榜样到处都有。”
“新的高度在前面!”
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单元综合思维训练课实录(节选)
师:哎,你真好,课文都记住了,你看“最爱想”看月亮想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他想到月亮的什么?
生齐:想到月亮的家乡。
师:又想起了谁?
生齐:想到了月亮的妈妈。
师:又想到妈妈,从地上想到和天上的月亮说起话来,又想到将来长大了帮月亮去找它的家乡,找它的妈妈。想到这儿。你一定会问:这“最爱想”怎么这么会动脑筋,是不是?
生齐:是。
师(描述):好,李老师告诉你们,“最爱想”来到小鸟的王国,小鸟王国知道“最爱想”喜欢动脑筋,就借了一对神奇的翅膀,(在原先出示的“最爱想”小孩形象的肩上插上一对翅膀),张开了这对翅膀,他的思想就飞起来想得很远,想得很奇,他的脑袋呀就越想越聪明,你们想不想有这对神奇的翅膀?
生齐:(学生凝神地看着羡慕极了)想。
师:这小鸟的王国啊,只要你肯动脑筋,他就肯把这神奇的翅膀借给你,现在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把这神奇的翅膀借来,好不好?
生齐:(高兴地)好。
师:你们听着,我们到小鸟的王国去借了,我们出发了(放音乐),我们去借神奇的翅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听着音乐自由地做着动作)因为我们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所以我们也借到了。(学生做展翅的动作)好了,现在我们就有了一对想象的翅膀。现在看,哪些小朋友会动脑筋。这神奇的翅膀,就是想象的翅膀。“最爱想”他看白云,觉得白云像小白羊,你们也看过白云。你们觉得白云像什么?(出示蓝天白云图)(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语言的训练。)
(学生美美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生:白云像仙女飞舞的彩带。
师:学着说说看,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相机进行句子训练)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只老鹰在追小鸟。
生:像一只大老虎,又像小兔。
师:谁再想想看,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还可以联系到平时我们观察的,你觉得像什么?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笑声)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头老黄牛。(又是一阵笑声)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好大好大的恐龙。
师:想到古远的年代去了,真好。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大海龟在沙滩上玩耍。
师:好的,用“像XX一样”,(巧妙地提出了句子训练的新要求)具体地说下去,你说像一只大海龟,海龟怎么样呢?在海滩上玩耍。你说像头大肥猪,那你就把句子再说下去。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正在睡觉。
师:还有呢,你说像老黄牛?
生:天上的老黄牛在田里耕田。
师:哦,在天上的田野里耕地,讲得好,还有吗?
生:天上的白云像圣诞老爷爷滑着雪撬给我们小朋友送礼来了。
师:想得真好,还有吗?
生:天上的白云像山洞,一列火车正在钻山洞。
师:哦,你觉得一列火车从山洞里钻出来了,好的, 谁来往下说?比方啊,“最爱想”从地上跟天上的小白羊说起话来了,现在哪些小朋友也能像“最爱想”一样,跟大肥猪啊,黄牛啊,大海龟啊,圣诞老人啊说话,还有别的都可以。谁来试试看,你想跟老黄牛说什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头老黄牛,老黄牛在田里耕地,老黄牛啊下来吧,天上可没有你耕的地,地上才有你耕的地哪!
师:说得好,你说。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只雪白的小兔,小白兔啊你快下来吧,我跟你一起游玩,地上还有碧青碧青的小草。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在天上睡觉,大肥猪啊下来吧,这儿还有猪娃娃等着你哪。
师:你说大肥猪怎么样,再说一遍。
生:大肥猪快下来吧,地上还有猪娃娃等着你下来喂奶哪。(笑声)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匹匹骏马奔驰而去,小白马啊下来吧,我想坐着你上天去。
师:坐在马上用什么词,谁说,叫什么?(一个词也不放过)
生:骑。
师:你说说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生:小白马,小白马呀下来吧,我要骑着你上天去。
生:海龟海龟你快下来吧,天上可没有你的朋友,大海里才有你的朋友哪。
师:你快回来吧,回到大海里去吧,呵,你们和“最爱想”想得差不多了,也想得很奇很远。晚上你们也看到了月亮吧?
生齐:看到了。
链接:给青年教师的话:
“语文教育,宜粗不宜细。”
“一个人的老师很重要。我的老师,不仅影响我选择职业,还影响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
“儿童是可以给你智慧的。作为老师,你在他们中间,又在他们前面,但是不在他们上面。”
“小学老师就是小学老师,是儿童最亲密的朋友。”
“当班主任需要母爱,当小学老师需要童心。”
“人是懂得感恩,感恩,它也是一种力量。”
“教育必须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不是要‘我去影响他们’,那样教育的痕迹太重了。教育就是一种影响。”
“教育不需要华丽,教育忌讳炒作。”
“老师要有本钱,要让人仰慕。”
“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收获。”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学习李吉林感言
编者说:
在整理李吉林材料和采访李吉林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李吉林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李吉林。
我们学习李吉林,肯定不是都去当教育家。对李吉林来说。改革创新也好,做课题实验也好,都是为了教好语文,为了孩子们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其它的一切,譬如发表论文作品等等,都是自然的结果,是副产品。成功并不是她追求的结果,她所追求的,是朝着教育理想、目不斜视地终身“行走”——“我就像个竞走运动员,脚跟不离地,一步紧跟一步,快快地、不停地走”。就是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一步一步从教学的日常慢慢地做起来,直至水到渠成。
《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李吉林身上,不同的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我的感觉,李吉林精神中最感人、最可学、最值得学、也最容易学到的,就是认真。
“我是学师范的,就应该当老师。”这是她的认真。
评上特级教师,她反而发愁了:“今后应该怎样做,我才能名副其实?”这是她的认真。
认真使她执着,认真使她完美;认真使她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认真使她兢兢业业对待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每一个孩子。
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样,日复一日、持久地、既充满激情又无比沉静地从事一项项细小的工作。谨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观察为例:
孩子们学了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我想应该让他们学习写一篇略含哲理的小品文。于是,我就想到“牛”。我记得那天天气挺热,我草帽一戴,骑上了车,到田野里找牛去了。走了很多的路,田野里竟然一头老黄牛也没有找着。我想,老黄牛找不着,老水牛也行啊。老黄牛会耕地,老水牛会推磨呀!就又沿着小河走,我瞪大眼睛望着向前延伸的河面,结果一头老水牛也没找着。正泄气的时候,忽然想到城东有个奶牛场。我连忙赶到了奶牛场。烈日当头,20分钟的路程让我汗流浃背。一进门,见到的是一头一头的黑花斑大奶牛。我走到它们身边,那大眼睛是那样的温顺,使我非常感动。他们慢慢地咀嚼着山芋藤、玉米杆、草。于是我想到鲁迅先生讲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感到奶牛本身就蕴着哲理,我为自己选择的题材而暗自高兴!
接着就到了挤奶的地方,看着挤奶的工人拿着小桶,那白花花的奶就从奶牛的身体里挤出来了。我想,孩子们对牛奶是再熟悉不过了,有的孩子是吃牛奶长大的;孩子们吃的冰激凌呀,奶糖呀,都是牛奶做的。第二天,我就带着孩子们赶在挤奶前去观察奶牛。结果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牛的富有哲理的品格。
……为了带一年级孩子去看日出:我独自一人半夜起身。我是害怕走夜路的人,只得靠自行车壮胆,呼呼地赶在日出前到达我前一天选择好的观察点,站在大桥上,面对东方,像一个初恋的少女,专注地等待恋人的到来。东方微明,我听到了不远处农户里传来第一声公鸡的啼鸣,第一次感受到黎明怎么驱赶黑暗……一会儿,东方涌起通红的朝霞,金色的光亮又给它镶上一道金边,美丽极了。啊!我期待已久的太阳公公终于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慢慢地升起来了,大地一片光明。我开始听到身后农民挑着担子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进城卖菜去。自行车的铃声也夹杂其中。我似乎觉得有人瞧着我的背影,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在这儿痴痴地、美美地望着初生的太阳呢!为了这太阳。头一天放学后,我从北濠桥、公园桥到城南的易家桥,站在一座座的桥上,想看到地平线。最终选择了这河面最宽、跨度最长的北濠桥。虽然我花了那么多功夫,但当我面对日出的磅礴气势,想到一年级孩子的词汇量还不足以描述这日出的壮观时,我终于放弃了带孩子去看日出的设想,而改为登高远望,结合认识方位,向家乡的四方望去……
她可以做到这个程度!
聪慧是一个人的天分,这是学不到的;机遇是每个人的造化,这也是学不到的。但认真,这样的学习精神和工作态度,却是人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培养的。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大可以立国,小可以立身。
如果我们,对待工作,有李吉林老师那样一半的认真,那么,我们距离成功的大门就不远了:
如果我们,像她一样认真,那么,我们想不成功都不行,还会成为完美的人。
南通市教育局长王炎斌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这样的话语来表达我们对李老师教育教学艺术的赞佩之情,特别是表达我们对李老师作为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师德操守、人格风范的景仰之情,是毫不为过、完全恰当的。
学习李吉林教育思想,除了汲取她的情境教育的 精髓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她的教育精神、教育操守以至教育人格,初步归纳起来,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习李老师对儿童的挚爱。李老师令人瞩目的成功、卓尔不群的智慧首先来源于她对儿童真切的、深沉的、炽热的爱。为了这份爱,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革、创新;为了这份爱,她选择了“儿童的视角”。以儿童般的目光与心灵去观察世界,感悟现实,进而把最适合儿童需要的、最有利于他们一生发展的东西馈赠给他们;为了这份爱,她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经验、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他们指点迷津,搭建平台……从事教育,可以没有许多东西,但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我们今天学习李老师,首先就要学习她的这种大爱精神。做不到这一点,即使学了一些技术性、操作性的本领,都只能是得其形而失其神。只能获得一点皮毛。
第二,学习李老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李老师身居小学一线,50年如一日。她没有耀眼的文凭,也没有炫目的学位。但学界公认,在全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领域。李老师是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有作为才有地位。李老师的地位是靠自身的“作为”打拼出来的,而她最重要的“作为”之一就是学习。她说,自己是“在小学里读大学”。正常人的智力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工作起点也不低,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像李老师那样,勤奋认真、心无旁骛、以苦为乐读书、治学,这是我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一条必由之径。
第三,学习李老师坚持教育创新、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与热情。李老师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改革开始,逐步发展到情境教育的创立,情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她从教材建设、课型改造、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工艺的革新、教学管理的策略转换等多个领域,几乎涉及课程论、教学论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她的创新,既对国际教育改革潮流作积极回应,同时又从中国本土教育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以至于许多高校的学者、教授都由衷叹服。通过李老师的教育创新实践,我们更坚定了这样一条理念:要使南通教育走自主创新之路,就必须依靠千千万万像李老师这样坚持自主创新的教师,像李老师这样热情而自觉的改革志愿兵!
第四,学习李老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李老师早年就表现出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素养、天资和禀赋,但做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却是“几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她自觉地摈弃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走捷径,既以诗人一般的热情与浪漫为儿童勾画美好的理想,也以教育科学研究者特有的细心、耐心关注细节,积淀经验,创造智慧。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样表现在李老师对属于自己的教育科学规范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在学校管理中,甚至是在师生对话、同事合作的情境中。我们也要求真务实,这是我们教育生命最根本、最重要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第五,学习李老师持之以恒、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李老师的成就贯穿她的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但主要成就却是在进入中年之后取得的。人们常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事实上,我们有不少老师,一到中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想把自己的事业之舟搁浅下来,在其实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心已老,力已衰,气已暮。李老师在不惑之年开始情境教学,在将到耳顺之年开始系统思考和实施情境教育,如今,她年近古稀,刚刚结束“情境课程”的课题研究,又在准备向下一个难关即“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进攻。李老师说:“新的高度在前面。”勇攀高峰。固然需要体力,但首先需要勇气、需要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李老师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大家都发扬这种持之以恒、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南通教育该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吴和平说:
李老师是一面“爱”的旗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可以说没有对教育、对儿童的挚爱,就没有李老师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功。李老师对教育的爱是执着的,始终不渝的。因为有了这份爱,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很多更“体面”更“实惠”的职业选择,在小学教育园地里一干就是50年:因为有了这份爱,她在10年浩劫中,忍受了别人的许多冷眼漠视,甚至是污蔑,以女性少有的刚强和坚毅坚持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因为有了这份爱,她积极倡导成立学校青培中心,毫无保留地关心、指导、扶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李老师对儿童的爱是真切的,深沉的,炽热的。因为有了这份爱,她才会关注班上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因为有了这份爱,面对种种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窒息儿童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革、创新:因为有了这份爱,她才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育的创新,为减轻孩子的负担鼓与呼。平时,她跟我谈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儿童学得既实又活。负担又不重。让儿童拥有充分的活动时间、睡眠时间,让儿童拥有童年的幸福。我们学习李老师,首先就要学习她的这种大爱精神,真正地全面关心儿童,真诚地尊重儿童,潜心研究儿童,全力发展儿童,把爱的阳光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因为拥有你这样的教师而拥有了快乐幸福的小学生活。
李老师是一面“学习”的旗帜。李老师可能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没有上过大学,可最让人敬佩的也是这一点。她50年如一日,始终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做减法”,谢绝了一次次邀请和疗养,利用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每天黎明即起,背唐诗、宋词、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晚上,她读鲁迅、茅盾、莎士比亚……读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的书。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当代的都尽力去读。她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特别是潜心钻研了刘勰的《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年轻时,刻苦学习,现在年近古稀仍然坚持不懈。双休日、寒暑假在学校总能见到她学习研究的身影。她不仅大量地读,还随时思考、记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如果没有厚实的文化、文学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功底,没有宽泛的,跨领域甚至跨文化的学术视野,李老师就不可能构建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更不可能为当代素质教育作出卓越的贡献。所以我们学习李老师,就要学习李老师“锲而不舍,终身学习”的精神,真正像李老师那样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为乐,以研究为荣,还要像李老师那样,不仅勤学,还要善思、善悟。作为二附的教师,要特别读好《李吉林文集》,学好情境教育的理论,真正理解和把握情境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操作要素,并自觉地实践它,丰富它,发展它,让情境教育之花在珠媚园里越开越艳。
李老师还是一面“创新”的旗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 名教师从事富有个性魅力的教育工作并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李老师为了让儿童感到“上学真有意思”,“课文真有趣”,开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创造出了让儿童的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的情境教学模式。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儿童构建一个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促进他们发展的学习生活空间,她进行了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实验与研究;为了使情境教育更具操作性,使情境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她又构建出情境课程的体系。‘几十年来,为了儿童,李老师始终实验不辍,登攀不止,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一直走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我们学习李老师,就要学习她这种投身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的自觉与热情。坚决摒弃一切不合时宜、违反儿童心理和教育规律的旧思想、旧行为,以情境教育及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像李老师那样,满怀对教育的挚爱,鼓起创新的风帆,驶向教育理想的彼岸。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卫东说:
年近古稀,李吉林老师依然像中青年教师一样,每天都正常上班。不仅如此,她比一般教师工作时间更长,强度更大,效率更高,思路也更新。跟她在一起,听她讲教育,谈人生,或者读她的著作,我们时时感受到生命的蓬勃生长,清晰地听到清脆的拔节声。
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我以为,“警惕自己”正是李老师“终身成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她说:“我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文革”时期,她被打成“白专典型”,饱受冷眼。她经常告诫自己,要战胜胆怯、畏惧等消极的、没落的情绪。“沉默是金”,她以沉默,更以沉默中对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对未来的准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化解着脆弱的心理。最终她挺过来了,倔强地站成一尊坚定不移、独立思考、富于尊严的形象。
1978年,年届不惑的她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可以把精力专注于对子女的培养、家庭的建设,可以以此为资本,谋个职位,从而顺应一般社会心理,转变“孩儿王”角色,在“领导”岗位上“潇洒走一回”……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几乎以全部心力投身于情境教学的实验和研究。在教育和教育科学的天地里勤耕不辍,实现着普通女性所难以企及的事业高度。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她的成果一项接一项,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如果在其中任何一个时候放慢乃至停下脚步,都不会撼动她作为“名师”的地位。而她“开弓没有回头箭”,踩着强劲的鼓点,大步流星地往前赶……女性自有她的脆弱;而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碌碌无为,李老师对这些“天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李老师说:“我十分警惕,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情境教学不能在数学中得到拓展而牵强附会。”这是在“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跨越阶段的一个想法。一字之差,境界迥异,原来起步于语文学科的实验要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推广,对于一位从未有过其他学科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一线教师来说,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数学教学,她遭遇到比其他学科更大的困难。因为,“数学与蕴涵着丰富形象、丰富情感的语文相比,显得抽象多了”,因而“情境”对于数学教学的适切性、必要性相对较弱,照搬语文教学的方法未必奏效,甚至适得其反。李老师清醒地告诫自己,不要违背规律,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深入到学科本质层面。找准突破口。她最终成功了,科学求真、严谨扎实的精神为她铺就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
按理说,人到老年,“从心所欲不逾矩”,警惕之心可以有所放松。然而李老师却不,“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没有这份警惕心,她就不会馈赠给我们关于“情境课程”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完整的理论构架,就不会馈赠给我们8卷本《李吉林文集》。李老师经常说:“新的高度在前面。”和她在一起,我们常常有一种“跟不上趟”的紧迫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压力感,有一种“老人更比新人新”的敬佩感,有一种“箭在弦上”的振奋感……她在《我,长大的儿童》一文中说:
“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一样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到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人的一生值得警惕的东西太多了。以李老师为一面镜子,我们也能唤醒和强化自我的警惕之心。有了它,我们也许成就不了显赫的事业。却一定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策划人语:
时至今日,在江苏小学语文界,恐怕已少有人不知道李吉林。
这个朴实无华的小学教师的名字,如今和诸多美丽的概念连在一起——儿童教育家,“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创始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次),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不仅如此,在她的名字之上,还附着着一大把头衔——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我不了解全国的情况,但在江苏,似乎还很少有人能像李吉林这样荣誉加身赞誉加身。不仅如此,就在今年,她还出版了情境教育三步曲——《李吉林文集》8卷。在这部文集中,她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完整地记录了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研究开发的过程,阐述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也记述了自己从教50年来无数生动感人的教学故事。
一位小学教师,50年如一日,坚持在一所小学。任教一门学科,已经是相当地难能可贵。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懈探索,不断总结反思,进而最终形成并构建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可具体操作的规范,这样的小学教师,就应该是伟大了!
教育家吕型伟说:如果问什么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李吉林就是榜样。如果问什么叫为人师表,李吉林当之无愧。如果问什么叫专家型的教师,李吉林堪称范例。如果问什么叫真正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验,李吉林的实践是最好的说明。
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话,只能向李吉林致敬——为了她对小学教育作出的实践努力和理论贡献;为了她在68岁的黄金岁月完成了小学教师向儿童教育家的转身;为了她一路跋涉走进辉煌的从教50年!
忽然想起十几年前的事。十几年前,本人还在《江苏教育报》工作,当时的李吉林已经遐迩闻名。为了了解、宣传和推广情境教育,我不知深浅,主动请缨采写李吉林,被当时的总编一口回绝:“李吉林博大精深,你怎么写得了!”
十几年过去了。视野中的李吉林一直没有停步,她一直在前进,因此也更加丰厚更加博大精深。仔细翻阅《李吉林文集》,我的心被一次次地感动与震撼。尽管一直怀着采写她的愿望,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仍然写不了她!我写不了李吉林,因为她是高山,我不过是平地。对于她,我只能仰视。
为了庆贺李吉林从教50年,《江苏教育》决定策划一期专题。因为,李吉林是《江苏教育》的老朋友,而《江苏教育》,也见证了李吉林从普通教师到儿童教育家成长的过程。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是《江苏教育》发表了李吉林的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给了一个羽毛未丰的年轻人永生难忘的支持。而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江苏教育》也从未停止对她的关注。
策划怎么做?这个问题几乎把我们难住。首先是李吉林博大精深,一篇小的构思几乎无从着手:其次是李吉林多年前就已声名赫赫,研究和报道的文章早已连篇累牍;还有最要命的就是:随着采访和准备工作的深入,我们对李吉林的了解越来越多,了解越多。对李吉林的学识人品和教育人生就愈加佩服,做起来就愈加缩手缩脚。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采用以“引”为主的策略——引用李吉林自己的著述,引用教育专家对李吉林的评说,而将我们自己的话语尽情压缩。所以,您将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片断,但从这些片段中,您可以窥见李吉林的教育人生。看到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您还可以体味到——我们的敬畏之情。
为小学教育而生——李吉林档案
李吉林,女,1938年生,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李吉林从三年级开始进慈善学校读书,因其聪慧活泼,深得老师喜爱。初中又就读于免除伙食费的教会学校,仍然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毕业后还是因为家贫,李吉林报考了免费学习的师范,以22门课程门门满分的成绩毕业。
1956年,师范毕业的李吉林为了养家,放弃了进大学读书的机会,走进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开始从教生涯。这一年,李吉林18岁。她很高兴,每月工资28块,可以养活母亲了!
初为人师的日子很不好受。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小姑娘根本不服,全校李吉林的班级最乱,李吉林急得哭。关键时刻,老校长缪镜心到班上听课,她发现了李吉林一个闪光点,说:不要小看啊!李吉林很聪明,课上得不错。
1958年,李吉林到省里参加教材教参编修。此后有段时间,她先被市里调去脱产半年打篮球,又被文化馆看中差点把档案拿走。李吉林去找文教局长,边哭边说,我是学师范的,我必须当老师。局长被她哭得没办法,从抽屉里捧出枣子:小姑娘不哭了,吃枣子吃枣子。李吉林又回到通师二附。
1962年,李吉林参加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并发言,受到教育厅长吴天石赏识。吴天石向南通市委书记、宣传部长打招呼:“李吉林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同年,南通教育局组织工作组,开始了跟随李吉林整整两学期的听课、评课。
就在这一年,李吉林第一篇论文在《江苏教育》发表,24岁的小老师锋芒初露——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中崭露头角。
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这一年,她40岁。评上特级教师,是天大的喜事,可李吉林却只感到压迫。“这后半辈子没好日子过了。”她想,“怎样做才能名副其实呢?”她向校长要求调到一年级,从头开始语文教改的实验。
这一年,受中学时代英语老师蒋兆英启发,李吉林开始将英语教学的“情景法”引进语文教学。从此开始长达28年、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
今年,情境教育三步曲《李吉林文集》问世,标志着李吉林教育思想的成熟与终成体系。
不久前,李吉林刚刚申报了“十一五”国家课题,中心是“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问题”研究。
链接:对李吉林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
母亲:自立好强,性格倔强。她告诫李吉林:“人穷志不短。”“牛栓在桩上也是老。”这些话令李吉林受益终身。
中学老师林弥励:在李吉林初中毕业因欠费而面临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尴尬时。不声不响为她垫付学费,使李吉林学会感恩,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特别关心家境贫寒的学生。
通师二附老校长缪镜心(范曾先生的母亲)——伯乐:在李吉林从教最困难的关头,肯定她的长处,给了她最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省教育厅老厅长吴天石——伯乐:及时发现并指示南通市重点培养李吉林,把她引上教改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被李吉林尊为恩师,他提示李吉林,可以从 儿童发展的角度入手,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诗情画意没有穷尽——李吉林从教50年心路
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路,蓦然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每日正是和这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孩子)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小花、小树浇水、施肥,让他们快快长大,诗情画意没有穷尽。在儿童的世界里,不断地编织这美丽的童话和小诗。你说它伟大,教的全是小孩;你说它渺小,它却影响一个人长大后的几十年。生活在儿童世界里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在儿童的世界里,我在爱孩子中,渐渐长大了。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成自己的行为。
虽然我仍像孩子那样容易动情,然而,我的情感深沉了。在理性的支撑下,稳定了,执着了。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从此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泥土般的气息,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让我享受着田园诗人般的纯净与甜美。
在儿童的世界里,在爱孩子中,我长大了。我是一个播种者。也是一个收获者:思想的、情感的、事业的……我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人的教育”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语文教学,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只是昔日朦胧,今日清晰,以至急切罢了。
小学语文把我带到一个美好的境界中,我也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把孩子带到了宽阔而多姿多彩的空间里,我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共鸣,我的心与孩子相通。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多少次多少回,我把孩子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语言在情境中有了形象,有了生命,有了汉语言文字最讲究的神韵。我和孩子们常常沉浸其中,甚至忘我了,陶醉了。
课间,我常常会久久地看着他们。他们不停地奔跑着、叫喊着、欢笑着,脸上挂着汗珠,头上冒着腾腾的热气。下雨天,他们故意在水潭里跑来跑去,我真担心泥水浸湿鞋袜,他们却若无其事地任水花溅湿裤管。冬天,哪儿有冰凌,哪儿有积雪,哪儿就有小手在捧呀,捏呀,我看见冰雪从他们的手里挂下了水滴。他们哈着气,冻得小手发红,但绝不舍得轻易扔下。我知道,这就是孩子!他们是校园里的主角。因为有了他们,才有学校,校园里才有笑脸、笑声、笑语,才让你不断感受到不可遏制的勃勃的生命力,让你不断地聆听着最动听、最富生趣的交响乐,而蹦跳的音符就是儿童生命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我的心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情境教育的“缩短心理距离”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感受中提升出来的。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在《女神》中写的诗句:我寻求到“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我虽然仍像孩子那样喜欢无拘无束,但是我却有了意志,能管住自己了。我年轻时原本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喜欢!甚至一个人拿着篮球在雨中投篮,也挺潇洒的。“球,快乐的精灵!”渐渐地,我忙起来了,要看的书多起来了。因为我深知一个小学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我懂得了一个小学老师应该自觉地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我想到了就去做。我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做减法。我几乎不打球了。寒暑假,我婉言谢绝一次次的邀请和疗养,利用这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我总尽力去读。我只恨自己读得少,我随时做些读书笔记,边读边想如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为我所用。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凌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10篇文章以外,后来发表的近300篇论文、随笔,出版的8本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人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情感持续,稳定,强化。我想心理学上可能并不这样写,情感与意志是人心理的两大区域,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是难以一分为二的,他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
眼下,我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不要说是儿童,就是青年、中年,我都沾不上边了,岁月已经无情地把我推到了老人的行列。但是,我感觉到我的心是仍然年轻的,真正领悟到什么叫“赤子之心”。我总感到世界还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第一次看到。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连中国“神舟”号上天,四号、五号,什么时候载人,我都关心。美国哥伦比亚号为什么会失事,俄罗斯太平号又怎能准确地在预定地点解体、降落……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如浪潮般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外出坐在车上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的黄色的丝瓜花、南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多少回没有想出答案。有一次似乎顿悟了:啊,莫非它们都是太阳的孩子!太阳用金色的阳光给人类和 世界万物带来温暖和光明,又用它的金色哺育了瓜果谷黍,奉献给人类。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我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我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小小的船——李吉林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谁能举个例子?
生:我知道,弯弯的小路。
(神往地)还有弯弯的小河。
(老师进一步启发)
师:那么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
生:这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对。“小船”,“小小的船”,比比看哪种小?
生:小小的船比小船更小。就是很小很小的船。
(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小船 很小的船
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
小朋友们读读比比。
师:说得很好。很小的船,小小的船,意思一样。但你觉得哪一种可爱?
生:我觉得“小小的船”可爱。
师: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懂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当中加上一个什么字,就可以把这句话联系起来?
生:加一个“像”字。
生:就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对!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一起读一遍。
(齐读)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请哪个小朋友把一、二两句读一下?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要读出月儿的可爱。你们听(示范):“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小船两头尖尖的,多有趣。“尖”不能使劲,声音稍微提高一点,轻轻读,你们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好吃,不好坐。
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师:小朋友讲得真好,那你看看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
生:(神往地)想!
师:(描述)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你们听着琴声(弹《小小的船》曲子)。
师:你们可以眯上眼。听着,看哪些小朋友想着好像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了。
(“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里回荡,听着李老师弹的乐曲,小朋友们都入了神,有的果真眯上了眼睛,显得十分甜美。)
师: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好像飞上了月亮?
生:我飞上去了。
生:我也飞上去了。
生:我好像身子变轻了。
生:我好像腿变长了。我好像坐在弯弯月亮上了。
(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老师也显得很兴奋。把一个小朋友剪影放在月亮上。)
师:(指着坐在月亮上的小朋友)好,现在你们已经飞上了蓝天,坐在了小船里。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些什么?让我们轻轻地唱起来。
(乐曲伴随着小朋友们的歌声)
师:现在你已经坐在月亮上,你看见了什么?
(出示一句式,凭借情境进行句子训练)
我看见________
链接:李吉林信奉的格言: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毛泽东)
“心憧憬着未来。”(普希金)
“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高尔基)
“女人切不可庸庸碌碌。”
“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奴隶。”
“榜样到处都有。”
“新的高度在前面!”
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单元综合思维训练课实录(节选)
师:哎,你真好,课文都记住了,你看“最爱想”看月亮想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他想到月亮的什么?
生齐:想到月亮的家乡。
师:又想起了谁?
生齐:想到了月亮的妈妈。
师:又想到妈妈,从地上想到和天上的月亮说起话来,又想到将来长大了帮月亮去找它的家乡,找它的妈妈。想到这儿。你一定会问:这“最爱想”怎么这么会动脑筋,是不是?
生齐:是。
师(描述):好,李老师告诉你们,“最爱想”来到小鸟的王国,小鸟王国知道“最爱想”喜欢动脑筋,就借了一对神奇的翅膀,(在原先出示的“最爱想”小孩形象的肩上插上一对翅膀),张开了这对翅膀,他的思想就飞起来想得很远,想得很奇,他的脑袋呀就越想越聪明,你们想不想有这对神奇的翅膀?
生齐:(学生凝神地看着羡慕极了)想。
师:这小鸟的王国啊,只要你肯动脑筋,他就肯把这神奇的翅膀借给你,现在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把这神奇的翅膀借来,好不好?
生齐:(高兴地)好。
师:你们听着,我们到小鸟的王国去借了,我们出发了(放音乐),我们去借神奇的翅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听着音乐自由地做着动作)因为我们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所以我们也借到了。(学生做展翅的动作)好了,现在我们就有了一对想象的翅膀。现在看,哪些小朋友会动脑筋。这神奇的翅膀,就是想象的翅膀。“最爱想”他看白云,觉得白云像小白羊,你们也看过白云。你们觉得白云像什么?(出示蓝天白云图)(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语言的训练。)
(学生美美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生:白云像仙女飞舞的彩带。
师:学着说说看,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相机进行句子训练)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只老鹰在追小鸟。
生:像一只大老虎,又像小兔。
师:谁再想想看,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还可以联系到平时我们观察的,你觉得像什么?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笑声)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头老黄牛。(又是一阵笑声)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好大好大的恐龙。
师:想到古远的年代去了,真好。
生: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大海龟在沙滩上玩耍。
师:好的,用“像XX一样”,(巧妙地提出了句子训练的新要求)具体地说下去,你说像一只大海龟,海龟怎么样呢?在海滩上玩耍。你说像头大肥猪,那你就把句子再说下去。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正在睡觉。
师:还有呢,你说像老黄牛?
生:天上的老黄牛在田里耕田。
师:哦,在天上的田野里耕地,讲得好,还有吗?
生:天上的白云像圣诞老爷爷滑着雪撬给我们小朋友送礼来了。
师:想得真好,还有吗?
生:天上的白云像山洞,一列火车正在钻山洞。
师:哦,你觉得一列火车从山洞里钻出来了,好的, 谁来往下说?比方啊,“最爱想”从地上跟天上的小白羊说起话来了,现在哪些小朋友也能像“最爱想”一样,跟大肥猪啊,黄牛啊,大海龟啊,圣诞老人啊说话,还有别的都可以。谁来试试看,你想跟老黄牛说什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头老黄牛,老黄牛在田里耕地,老黄牛啊下来吧,天上可没有你耕的地,地上才有你耕的地哪!
师:说得好,你说。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只雪白的小兔,小白兔啊你快下来吧,我跟你一起游玩,地上还有碧青碧青的小草。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在天上睡觉,大肥猪啊下来吧,这儿还有猪娃娃等着你哪。
师:你说大肥猪怎么样,再说一遍。
生:大肥猪快下来吧,地上还有猪娃娃等着你下来喂奶哪。(笑声)
生:天上的白云像一匹匹骏马奔驰而去,小白马啊下来吧,我想坐着你上天去。
师:坐在马上用什么词,谁说,叫什么?(一个词也不放过)
生:骑。
师:你说说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生:小白马,小白马呀下来吧,我要骑着你上天去。
生:海龟海龟你快下来吧,天上可没有你的朋友,大海里才有你的朋友哪。
师:你快回来吧,回到大海里去吧,呵,你们和“最爱想”想得差不多了,也想得很奇很远。晚上你们也看到了月亮吧?
生齐:看到了。
链接:给青年教师的话:
“语文教育,宜粗不宜细。”
“一个人的老师很重要。我的老师,不仅影响我选择职业,还影响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
“儿童是可以给你智慧的。作为老师,你在他们中间,又在他们前面,但是不在他们上面。”
“小学老师就是小学老师,是儿童最亲密的朋友。”
“当班主任需要母爱,当小学老师需要童心。”
“人是懂得感恩,感恩,它也是一种力量。”
“教育必须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不是要‘我去影响他们’,那样教育的痕迹太重了。教育就是一种影响。”
“教育不需要华丽,教育忌讳炒作。”
“老师要有本钱,要让人仰慕。”
“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收获。”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学习李吉林感言
编者说:
在整理李吉林材料和采访李吉林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李吉林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李吉林。
我们学习李吉林,肯定不是都去当教育家。对李吉林来说。改革创新也好,做课题实验也好,都是为了教好语文,为了孩子们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其它的一切,譬如发表论文作品等等,都是自然的结果,是副产品。成功并不是她追求的结果,她所追求的,是朝着教育理想、目不斜视地终身“行走”——“我就像个竞走运动员,脚跟不离地,一步紧跟一步,快快地、不停地走”。就是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一步一步从教学的日常慢慢地做起来,直至水到渠成。
《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李吉林身上,不同的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我的感觉,李吉林精神中最感人、最可学、最值得学、也最容易学到的,就是认真。
“我是学师范的,就应该当老师。”这是她的认真。
评上特级教师,她反而发愁了:“今后应该怎样做,我才能名副其实?”这是她的认真。
认真使她执着,认真使她完美;认真使她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认真使她兢兢业业对待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每一个孩子。
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样,日复一日、持久地、既充满激情又无比沉静地从事一项项细小的工作。谨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观察为例:
孩子们学了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我想应该让他们学习写一篇略含哲理的小品文。于是,我就想到“牛”。我记得那天天气挺热,我草帽一戴,骑上了车,到田野里找牛去了。走了很多的路,田野里竟然一头老黄牛也没有找着。我想,老黄牛找不着,老水牛也行啊。老黄牛会耕地,老水牛会推磨呀!就又沿着小河走,我瞪大眼睛望着向前延伸的河面,结果一头老水牛也没找着。正泄气的时候,忽然想到城东有个奶牛场。我连忙赶到了奶牛场。烈日当头,20分钟的路程让我汗流浃背。一进门,见到的是一头一头的黑花斑大奶牛。我走到它们身边,那大眼睛是那样的温顺,使我非常感动。他们慢慢地咀嚼着山芋藤、玉米杆、草。于是我想到鲁迅先生讲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感到奶牛本身就蕴着哲理,我为自己选择的题材而暗自高兴!
接着就到了挤奶的地方,看着挤奶的工人拿着小桶,那白花花的奶就从奶牛的身体里挤出来了。我想,孩子们对牛奶是再熟悉不过了,有的孩子是吃牛奶长大的;孩子们吃的冰激凌呀,奶糖呀,都是牛奶做的。第二天,我就带着孩子们赶在挤奶前去观察奶牛。结果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牛的富有哲理的品格。
……为了带一年级孩子去看日出:我独自一人半夜起身。我是害怕走夜路的人,只得靠自行车壮胆,呼呼地赶在日出前到达我前一天选择好的观察点,站在大桥上,面对东方,像一个初恋的少女,专注地等待恋人的到来。东方微明,我听到了不远处农户里传来第一声公鸡的啼鸣,第一次感受到黎明怎么驱赶黑暗……一会儿,东方涌起通红的朝霞,金色的光亮又给它镶上一道金边,美丽极了。啊!我期待已久的太阳公公终于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慢慢地升起来了,大地一片光明。我开始听到身后农民挑着担子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进城卖菜去。自行车的铃声也夹杂其中。我似乎觉得有人瞧着我的背影,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在这儿痴痴地、美美地望着初生的太阳呢!为了这太阳。头一天放学后,我从北濠桥、公园桥到城南的易家桥,站在一座座的桥上,想看到地平线。最终选择了这河面最宽、跨度最长的北濠桥。虽然我花了那么多功夫,但当我面对日出的磅礴气势,想到一年级孩子的词汇量还不足以描述这日出的壮观时,我终于放弃了带孩子去看日出的设想,而改为登高远望,结合认识方位,向家乡的四方望去……
她可以做到这个程度!
聪慧是一个人的天分,这是学不到的;机遇是每个人的造化,这也是学不到的。但认真,这样的学习精神和工作态度,却是人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培养的。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大可以立国,小可以立身。
如果我们,对待工作,有李吉林老师那样一半的认真,那么,我们距离成功的大门就不远了:
如果我们,像她一样认真,那么,我们想不成功都不行,还会成为完美的人。
南通市教育局长王炎斌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这样的话语来表达我们对李老师教育教学艺术的赞佩之情,特别是表达我们对李老师作为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师德操守、人格风范的景仰之情,是毫不为过、完全恰当的。
学习李吉林教育思想,除了汲取她的情境教育的 精髓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她的教育精神、教育操守以至教育人格,初步归纳起来,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习李老师对儿童的挚爱。李老师令人瞩目的成功、卓尔不群的智慧首先来源于她对儿童真切的、深沉的、炽热的爱。为了这份爱,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革、创新;为了这份爱,她选择了“儿童的视角”。以儿童般的目光与心灵去观察世界,感悟现实,进而把最适合儿童需要的、最有利于他们一生发展的东西馈赠给他们;为了这份爱,她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经验、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他们指点迷津,搭建平台……从事教育,可以没有许多东西,但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我们今天学习李老师,首先就要学习她的这种大爱精神。做不到这一点,即使学了一些技术性、操作性的本领,都只能是得其形而失其神。只能获得一点皮毛。
第二,学习李老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李老师身居小学一线,50年如一日。她没有耀眼的文凭,也没有炫目的学位。但学界公认,在全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领域。李老师是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有作为才有地位。李老师的地位是靠自身的“作为”打拼出来的,而她最重要的“作为”之一就是学习。她说,自己是“在小学里读大学”。正常人的智力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工作起点也不低,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像李老师那样,勤奋认真、心无旁骛、以苦为乐读书、治学,这是我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一条必由之径。
第三,学习李老师坚持教育创新、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与热情。李老师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改革开始,逐步发展到情境教育的创立,情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她从教材建设、课型改造、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工艺的革新、教学管理的策略转换等多个领域,几乎涉及课程论、教学论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她的创新,既对国际教育改革潮流作积极回应,同时又从中国本土教育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以至于许多高校的学者、教授都由衷叹服。通过李老师的教育创新实践,我们更坚定了这样一条理念:要使南通教育走自主创新之路,就必须依靠千千万万像李老师这样坚持自主创新的教师,像李老师这样热情而自觉的改革志愿兵!
第四,学习李老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李老师早年就表现出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素养、天资和禀赋,但做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却是“几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她自觉地摈弃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走捷径,既以诗人一般的热情与浪漫为儿童勾画美好的理想,也以教育科学研究者特有的细心、耐心关注细节,积淀经验,创造智慧。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样表现在李老师对属于自己的教育科学规范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在学校管理中,甚至是在师生对话、同事合作的情境中。我们也要求真务实,这是我们教育生命最根本、最重要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第五,学习李老师持之以恒、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李老师的成就贯穿她的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但主要成就却是在进入中年之后取得的。人们常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事实上,我们有不少老师,一到中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想把自己的事业之舟搁浅下来,在其实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心已老,力已衰,气已暮。李老师在不惑之年开始情境教学,在将到耳顺之年开始系统思考和实施情境教育,如今,她年近古稀,刚刚结束“情境课程”的课题研究,又在准备向下一个难关即“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进攻。李老师说:“新的高度在前面。”勇攀高峰。固然需要体力,但首先需要勇气、需要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李老师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大家都发扬这种持之以恒、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南通教育该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吴和平说:
李老师是一面“爱”的旗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可以说没有对教育、对儿童的挚爱,就没有李老师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功。李老师对教育的爱是执着的,始终不渝的。因为有了这份爱,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很多更“体面”更“实惠”的职业选择,在小学教育园地里一干就是50年:因为有了这份爱,她在10年浩劫中,忍受了别人的许多冷眼漠视,甚至是污蔑,以女性少有的刚强和坚毅坚持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因为有了这份爱,她积极倡导成立学校青培中心,毫无保留地关心、指导、扶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李老师对儿童的爱是真切的,深沉的,炽热的。因为有了这份爱,她才会关注班上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因为有了这份爱,面对种种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窒息儿童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革、创新:因为有了这份爱,她才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育的创新,为减轻孩子的负担鼓与呼。平时,她跟我谈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儿童学得既实又活。负担又不重。让儿童拥有充分的活动时间、睡眠时间,让儿童拥有童年的幸福。我们学习李老师,首先就要学习她的这种大爱精神,真正地全面关心儿童,真诚地尊重儿童,潜心研究儿童,全力发展儿童,把爱的阳光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因为拥有你这样的教师而拥有了快乐幸福的小学生活。
李老师是一面“学习”的旗帜。李老师可能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没有上过大学,可最让人敬佩的也是这一点。她50年如一日,始终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做减法”,谢绝了一次次邀请和疗养,利用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每天黎明即起,背唐诗、宋词、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晚上,她读鲁迅、茅盾、莎士比亚……读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的书。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当代的都尽力去读。她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特别是潜心钻研了刘勰的《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年轻时,刻苦学习,现在年近古稀仍然坚持不懈。双休日、寒暑假在学校总能见到她学习研究的身影。她不仅大量地读,还随时思考、记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如果没有厚实的文化、文学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功底,没有宽泛的,跨领域甚至跨文化的学术视野,李老师就不可能构建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更不可能为当代素质教育作出卓越的贡献。所以我们学习李老师,就要学习李老师“锲而不舍,终身学习”的精神,真正像李老师那样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为乐,以研究为荣,还要像李老师那样,不仅勤学,还要善思、善悟。作为二附的教师,要特别读好《李吉林文集》,学好情境教育的理论,真正理解和把握情境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操作要素,并自觉地实践它,丰富它,发展它,让情境教育之花在珠媚园里越开越艳。
李老师还是一面“创新”的旗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 名教师从事富有个性魅力的教育工作并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李老师为了让儿童感到“上学真有意思”,“课文真有趣”,开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创造出了让儿童的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的情境教学模式。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儿童构建一个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促进他们发展的学习生活空间,她进行了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实验与研究;为了使情境教育更具操作性,使情境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她又构建出情境课程的体系。‘几十年来,为了儿童,李老师始终实验不辍,登攀不止,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一直走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我们学习李老师,就要学习她这种投身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的自觉与热情。坚决摒弃一切不合时宜、违反儿童心理和教育规律的旧思想、旧行为,以情境教育及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像李老师那样,满怀对教育的挚爱,鼓起创新的风帆,驶向教育理想的彼岸。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卫东说:
年近古稀,李吉林老师依然像中青年教师一样,每天都正常上班。不仅如此,她比一般教师工作时间更长,强度更大,效率更高,思路也更新。跟她在一起,听她讲教育,谈人生,或者读她的著作,我们时时感受到生命的蓬勃生长,清晰地听到清脆的拔节声。
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我以为,“警惕自己”正是李老师“终身成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她说:“我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文革”时期,她被打成“白专典型”,饱受冷眼。她经常告诫自己,要战胜胆怯、畏惧等消极的、没落的情绪。“沉默是金”,她以沉默,更以沉默中对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对未来的准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化解着脆弱的心理。最终她挺过来了,倔强地站成一尊坚定不移、独立思考、富于尊严的形象。
1978年,年届不惑的她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可以把精力专注于对子女的培养、家庭的建设,可以以此为资本,谋个职位,从而顺应一般社会心理,转变“孩儿王”角色,在“领导”岗位上“潇洒走一回”……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几乎以全部心力投身于情境教学的实验和研究。在教育和教育科学的天地里勤耕不辍,实现着普通女性所难以企及的事业高度。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她的成果一项接一项,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如果在其中任何一个时候放慢乃至停下脚步,都不会撼动她作为“名师”的地位。而她“开弓没有回头箭”,踩着强劲的鼓点,大步流星地往前赶……女性自有她的脆弱;而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碌碌无为,李老师对这些“天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李老师说:“我十分警惕,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情境教学不能在数学中得到拓展而牵强附会。”这是在“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跨越阶段的一个想法。一字之差,境界迥异,原来起步于语文学科的实验要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推广,对于一位从未有过其他学科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一线教师来说,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数学教学,她遭遇到比其他学科更大的困难。因为,“数学与蕴涵着丰富形象、丰富情感的语文相比,显得抽象多了”,因而“情境”对于数学教学的适切性、必要性相对较弱,照搬语文教学的方法未必奏效,甚至适得其反。李老师清醒地告诫自己,不要违背规律,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深入到学科本质层面。找准突破口。她最终成功了,科学求真、严谨扎实的精神为她铺就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
按理说,人到老年,“从心所欲不逾矩”,警惕之心可以有所放松。然而李老师却不,“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没有这份警惕心,她就不会馈赠给我们关于“情境课程”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完整的理论构架,就不会馈赠给我们8卷本《李吉林文集》。李老师经常说:“新的高度在前面。”和她在一起,我们常常有一种“跟不上趟”的紧迫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压力感,有一种“老人更比新人新”的敬佩感,有一种“箭在弦上”的振奋感……她在《我,长大的儿童》一文中说:
“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一样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到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人的一生值得警惕的东西太多了。以李老师为一面镜子,我们也能唤醒和强化自我的警惕之心。有了它,我们也许成就不了显赫的事业。却一定能拥有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