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为初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 诗歌教学;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中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诗词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
一、诗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1.体现诗歌教学特色
诗歌教学,始终要抓住诗歌的诵读、词意的理解和审美的熏陶这些中心内容,或放或收,时教时学,诗歌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
2.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無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蕴深广,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如对南唐李煜李后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认识到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便加深了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解。
3.体现个体创造发展
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无定法”决定了由一名或一群具有特定个性的教师针对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实行的教法未必适合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整合符合教育的强烈的个别化原则,亦与愈加丰富的个性和张扬的时代精神相称,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明确双向主体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教学相长,苦乐相生。
网络环境下诗歌教学的优势
1.利于克服传统诗歌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其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古诗词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网络环境下,诗歌教学的主角就不单只是教师,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利用课余时间,依靠网络环境,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如在教《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时,除了重点讲解这首诗的意象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的诵读来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感情。要做到这些,仅利用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每个学期前期做好预习工作,结合时代背景,只有越了解当时祖国的苦难,才会有越浓烈的爱国之情。
2.利于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难点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教《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时,利用多媒体,展现还原诗中的一些情境,给学生以感同身受。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用来歌唱的,于是我给学生播放根据《蒹葭》改编的现代音乐作品《在水一方》,让同学们伴着富有感情的歌声去感受这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3.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无庸质疑,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扩充”和“加大”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
综上,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56-58.
[2]康双珍.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 :66-67.
【关键词】 诗歌教学;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中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诗词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
一、诗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1.体现诗歌教学特色
诗歌教学,始终要抓住诗歌的诵读、词意的理解和审美的熏陶这些中心内容,或放或收,时教时学,诗歌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
2.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無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蕴深广,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如对南唐李煜李后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认识到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便加深了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解。
3.体现个体创造发展
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无定法”决定了由一名或一群具有特定个性的教师针对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实行的教法未必适合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整合符合教育的强烈的个别化原则,亦与愈加丰富的个性和张扬的时代精神相称,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明确双向主体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教学相长,苦乐相生。
网络环境下诗歌教学的优势
1.利于克服传统诗歌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其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古诗词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网络环境下,诗歌教学的主角就不单只是教师,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利用课余时间,依靠网络环境,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如在教《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时,除了重点讲解这首诗的意象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的诵读来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感情。要做到这些,仅利用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每个学期前期做好预习工作,结合时代背景,只有越了解当时祖国的苦难,才会有越浓烈的爱国之情。
2.利于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难点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教《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时,利用多媒体,展现还原诗中的一些情境,给学生以感同身受。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用来歌唱的,于是我给学生播放根据《蒹葭》改编的现代音乐作品《在水一方》,让同学们伴着富有感情的歌声去感受这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3.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无庸质疑,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扩充”和“加大”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
综上,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56-58.
[2]康双珍.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