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常规转化、拓展数学训练域度,进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做好学情和教情的调查,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27-02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下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数学问题时,应确定好问题设计视角,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问题核心,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教材内涵,“拎出”数学问题
构建数学问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数学内容,将相关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并在阅读过程中“拎出”数学问题.这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操作的前提.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相关数学概念和等量关系展开推演研究,找到数学问题的设计起点.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前提,教师在对教材展开多重挖掘时,需要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感性化处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感性数学问题,为数学学习实践操作确立思维方向.
教师解析教材文本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展开.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时,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对相交线形成的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仔细研究,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用剪刀剪纸时,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都有相关的生活认知,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答案.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直尺画出相交线,标记上字母,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对顶角、邻补角,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学生依照教师引导展开实际操作.课堂反馈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两组对顶角,对顶角之间是什么关系?”“相交直线中,每一个角都有两个邻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数学问题,自然引出平角概念,进而建立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的认知概念,至此数学学习顺利完成.
教师利用生活案例引入相交线,为具体学习对顶角、邻补角奠定基础.教师让学生自己画出相交线,并设计数学问题,师生共同研究相关问题,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由零散变为系统,这无疑是数学问题有效设计的结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投放”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学生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数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群体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更细致的调研,提升问题的适合度,可以尽快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重要学习启迪.设计问题时,需要融入数学语言,体现数学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迅速对接,为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助力支持.
《平行线》一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公理,能够画出平行线.教师在教学之初,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学生自然想到了铁轨、斑马线等,教师由此投放思考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来界定平行线概念该如何设计?如何才能画出合格的平行线?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顺利达成学习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线构成平行线.
教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为数学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教师利用问题展开引导,让学生对平行线有了更准确的认知.特别是在画平行线时,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引导,转化数学问题
科学的教学引导是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常规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迅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思考,将其变成大家都熟知的常规问题,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最终实现数学认知建构.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提出数学问题,并展开转化操作,只要能够简化数学问题成常规问题,数学学习便是高效的.
学习《平移》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平移规律,顺利画出平移图画.教师首先利用方格展示平移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平移形成数学认知;然后再列举生活中的移动现象,让学生以平移概念进行判断;最后引导学生针对移动现象展开集体讨论.有学生认为,平移是指图形的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而且要保证图形的每一个点都移动相同距离,方向还不能出现偏差.这样看来,无论是汽车还是轮船,都无法保证每一个点都移动相同的距离,因此,它们的移动都不是平移.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平移操作,對平移概念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再让学生运用平移概念认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数学思维活跃,很快就对相关认知进行了数学验证.这个活动操作的过程,便是典型的数学问题转化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操作思路明确,学生从中获得的数学认知呈现体系性.
四、拓展训练域度,丰富数学问题
初中生有一定的数学认知基础,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问题性训练活动,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搜集渠道,自行设计一些训练题目,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重要帮助.设计训练是提出问题,参与训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多种学习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调动学生数学思维,教师不妨接轨生活展开问题性训练设计.如世界杯激战正酣,这里有一个数学问题:球员带球到球门附近,要射门了,这里涉及一个命中率的问题.如果将球门用直线AB来表示,射门球员跑动路线用L表示,按照常理,直线L对AB形成的张角最大时,其命中率最大.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个最佳射门点呢?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发学生热议,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球员跑动呈现直线,如果正对球门,自然是距离球门越近,其张角越大,如果不是正对球门,这里就需要找到一个最适合的点.也有学生认为可以AB为直径画一个半圆,球员跑动直线L与这个半圆的切点就是最佳位置.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并给出自己的参与意见,对学生的个性认知给出肯定评价.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因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学生对训练内容进行数学性思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再利用数学思维展开数学分析,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这个操作推进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了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有多重视角,教师要认真筛选问题设计的角度,引发学生展开信息整合,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完成问题的转化,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操作过程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数学问题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实际展开对应性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特约编辑 安 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27-02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下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数学问题时,应确定好问题设计视角,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问题核心,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教材内涵,“拎出”数学问题
构建数学问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数学内容,将相关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并在阅读过程中“拎出”数学问题.这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操作的前提.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相关数学概念和等量关系展开推演研究,找到数学问题的设计起点.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前提,教师在对教材展开多重挖掘时,需要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感性化处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感性数学问题,为数学学习实践操作确立思维方向.
教师解析教材文本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展开.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时,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对相交线形成的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仔细研究,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用剪刀剪纸时,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都有相关的生活认知,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答案.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直尺画出相交线,标记上字母,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对顶角、邻补角,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学生依照教师引导展开实际操作.课堂反馈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两组对顶角,对顶角之间是什么关系?”“相交直线中,每一个角都有两个邻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数学问题,自然引出平角概念,进而建立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的认知概念,至此数学学习顺利完成.
教师利用生活案例引入相交线,为具体学习对顶角、邻补角奠定基础.教师让学生自己画出相交线,并设计数学问题,师生共同研究相关问题,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由零散变为系统,这无疑是数学问题有效设计的结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投放”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学生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数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群体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更细致的调研,提升问题的适合度,可以尽快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重要学习启迪.设计问题时,需要融入数学语言,体现数学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迅速对接,为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助力支持.
《平行线》一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公理,能够画出平行线.教师在教学之初,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学生自然想到了铁轨、斑马线等,教师由此投放思考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来界定平行线概念该如何设计?如何才能画出合格的平行线?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顺利达成学习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线构成平行线.
教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为数学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教师利用问题展开引导,让学生对平行线有了更准确的认知.特别是在画平行线时,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引导,转化数学问题
科学的教学引导是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常规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迅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思考,将其变成大家都熟知的常规问题,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最终实现数学认知建构.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提出数学问题,并展开转化操作,只要能够简化数学问题成常规问题,数学学习便是高效的.
学习《平移》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平移规律,顺利画出平移图画.教师首先利用方格展示平移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平移形成数学认知;然后再列举生活中的移动现象,让学生以平移概念进行判断;最后引导学生针对移动现象展开集体讨论.有学生认为,平移是指图形的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而且要保证图形的每一个点都移动相同距离,方向还不能出现偏差.这样看来,无论是汽车还是轮船,都无法保证每一个点都移动相同的距离,因此,它们的移动都不是平移.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平移操作,對平移概念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再让学生运用平移概念认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数学思维活跃,很快就对相关认知进行了数学验证.这个活动操作的过程,便是典型的数学问题转化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操作思路明确,学生从中获得的数学认知呈现体系性.
四、拓展训练域度,丰富数学问题
初中生有一定的数学认知基础,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问题性训练活动,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搜集渠道,自行设计一些训练题目,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重要帮助.设计训练是提出问题,参与训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多种学习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调动学生数学思维,教师不妨接轨生活展开问题性训练设计.如世界杯激战正酣,这里有一个数学问题:球员带球到球门附近,要射门了,这里涉及一个命中率的问题.如果将球门用直线AB来表示,射门球员跑动路线用L表示,按照常理,直线L对AB形成的张角最大时,其命中率最大.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个最佳射门点呢?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发学生热议,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球员跑动呈现直线,如果正对球门,自然是距离球门越近,其张角越大,如果不是正对球门,这里就需要找到一个最适合的点.也有学生认为可以AB为直径画一个半圆,球员跑动直线L与这个半圆的切点就是最佳位置.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并给出自己的参与意见,对学生的个性认知给出肯定评价.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因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学生对训练内容进行数学性思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再利用数学思维展开数学分析,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这个操作推进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了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有多重视角,教师要认真筛选问题设计的角度,引发学生展开信息整合,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完成问题的转化,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操作过程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数学问题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实际展开对应性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特约编辑 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