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乐器是我国独特的乐器,代表着中华音乐文化的传统。如笛、二胡、琵琶、筝、鼓等,它们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加强民族器乐教育,是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的绝佳途径,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绝佳方法。同时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器乐教学像歌唱教学一样,是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可以提高对各类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它是学生用来创造音乐美并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契机。民族器乐教学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情感性和技巧性。
音乐与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有将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相统一才能将乐曲完美的体现出来。对器乐教学活动而言,应当把培养音乐审美情感放在首要位置。器乐教学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一样,民族器乐教学是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积累音乐体验和演奏技巧,完成各种乐曲的演奏,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水平。在学习演奏技法的初级阶段和技能训练的后阶段,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人们是通过内心对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来感知音乐,被称之为音乐听觉。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只有内心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才能感知音乐的美,故良好的音乐听觉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民族器乐的教学是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受到教学计划、教学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基本练习与音乐表现相互脱离的现象。因此,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初级阶段,一般精力都集中在掌握演奏技法上,练习曲和乐曲相对简单,音乐情感易于表现,但并不等于没有必要训练听觉,这个阶段的音乐听觉是分辨乐器演奏的单音触弦音色,感知基本音阶的基本走向。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音色的追求意识和习惯,让他们学会用心聆听鉴别音色的优劣,为提高演奏水平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应从简单的练习曲、乐曲开始,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培养。
在中级阶段,一般都已经完成基本演奏技巧的学习,乐曲相对进入到有一定情感深度的演奏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良好的音乐听觉不能只仅仅建立在教师上课示范的基础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应该让学生聆听、观看大量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同首乐曲音像作品,随后就跟随音像作品模仿版本进行演奏,在完整的演奏过程中领略音乐的美,在学习掌握演奏技巧的过程中直接感受音乐,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
在高级阶段,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乐曲演奏的技巧问题。训练演奏的乐曲已进入到高层次的大作品中,这时,只有将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相统一才能将乐曲完美体现出来,这就是好技与好艺的相统一。“技”是指器乐演奏的技术水平,即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牢固地掌握各种演奏技巧,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演奏基本功。而这个基本功的获得,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艺”是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水准,它包含对作品的准确理解与表达,它是演奏者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是演奏者运用娴熟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对作曲家的精神内涵进行的诠释,“技”与“艺”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也是音乐审美情感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
“技”的训练在此阶段练习中注重技巧旋律感、节拍节奏感的培养。“艺”则需要进行读谱训练。读谱,即一边聆听、观看乐曲的音像作品一边跟随音乐阅读乐谱,此时一定不能触摸乐器,让心灵充分感受音乐冲击力,大脑中出现大量作曲家赋予乐曲精神内涵的第一感知,以便在自己演奏的时候能够自我讲述乐曲的音乐魅力,这样在演奏上才能取得质的飞跃。演奏者如果只有呆板的机械性演奏或是炫耀演奏技巧哗众取宠,缺乏内心的歌唱性,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失去了器乐演奏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器乐演奏者是一种艺术的二度创造者。娴熟的技巧只是完美演奏技术的保证,只是完成乐曲的音乐表现的技术性基础,而审美情感的培养与音乐形象的塑造才是民族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進音乐的殿堂。在器乐教学中多思多想,注重对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使学生在用心灵去表现乐曲,并在演奏中注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这才是民族器乐教学的真正归宿。◆(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方 玉
加强民族器乐教育,是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的绝佳途径,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绝佳方法。同时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器乐教学像歌唱教学一样,是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可以提高对各类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它是学生用来创造音乐美并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契机。民族器乐教学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情感性和技巧性。
音乐与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有将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相统一才能将乐曲完美的体现出来。对器乐教学活动而言,应当把培养音乐审美情感放在首要位置。器乐教学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一样,民族器乐教学是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积累音乐体验和演奏技巧,完成各种乐曲的演奏,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水平。在学习演奏技法的初级阶段和技能训练的后阶段,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人们是通过内心对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来感知音乐,被称之为音乐听觉。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只有内心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才能感知音乐的美,故良好的音乐听觉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民族器乐的教学是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受到教学计划、教学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基本练习与音乐表现相互脱离的现象。因此,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初级阶段,一般精力都集中在掌握演奏技法上,练习曲和乐曲相对简单,音乐情感易于表现,但并不等于没有必要训练听觉,这个阶段的音乐听觉是分辨乐器演奏的单音触弦音色,感知基本音阶的基本走向。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音色的追求意识和习惯,让他们学会用心聆听鉴别音色的优劣,为提高演奏水平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应从简单的练习曲、乐曲开始,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培养。
在中级阶段,一般都已经完成基本演奏技巧的学习,乐曲相对进入到有一定情感深度的演奏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良好的音乐听觉不能只仅仅建立在教师上课示范的基础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应该让学生聆听、观看大量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同首乐曲音像作品,随后就跟随音像作品模仿版本进行演奏,在完整的演奏过程中领略音乐的美,在学习掌握演奏技巧的过程中直接感受音乐,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
在高级阶段,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乐曲演奏的技巧问题。训练演奏的乐曲已进入到高层次的大作品中,这时,只有将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相统一才能将乐曲完美体现出来,这就是好技与好艺的相统一。“技”是指器乐演奏的技术水平,即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牢固地掌握各种演奏技巧,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演奏基本功。而这个基本功的获得,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艺”是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水准,它包含对作品的准确理解与表达,它是演奏者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是演奏者运用娴熟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对作曲家的精神内涵进行的诠释,“技”与“艺”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也是音乐审美情感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
“技”的训练在此阶段练习中注重技巧旋律感、节拍节奏感的培养。“艺”则需要进行读谱训练。读谱,即一边聆听、观看乐曲的音像作品一边跟随音乐阅读乐谱,此时一定不能触摸乐器,让心灵充分感受音乐冲击力,大脑中出现大量作曲家赋予乐曲精神内涵的第一感知,以便在自己演奏的时候能够自我讲述乐曲的音乐魅力,这样在演奏上才能取得质的飞跃。演奏者如果只有呆板的机械性演奏或是炫耀演奏技巧哗众取宠,缺乏内心的歌唱性,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失去了器乐演奏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器乐演奏者是一种艺术的二度创造者。娴熟的技巧只是完美演奏技术的保证,只是完成乐曲的音乐表现的技术性基础,而审美情感的培养与音乐形象的塑造才是民族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進音乐的殿堂。在器乐教学中多思多想,注重对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使学生在用心灵去表现乐曲,并在演奏中注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这才是民族器乐教学的真正归宿。◆(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方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