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保意识深植在生物教学中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gu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教学中,应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意识深植在生物教学中。
  关键词:环保意识;教材;行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与生物教育密不可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已成为中学生物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教材中挖掘环保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明确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帮助学生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的习惯。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分层次进行渗透教育。如,初一年级可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的教育;初二年级可以生态学观点为内容,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人口观的教育。在教育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选取好环保知识的切入点,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监测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都与环境有关。通过不同切入,结合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的环保意识
  1.意识从第一节课开始
  一般来说,学生对新学期的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按照惯例,在第一节课介绍生物学常识时,为避免学生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我就从身边事例出发:如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達4万余种,现存云南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国宝大熊猫也不过1000头左右。再如,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1998年出现了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7年无锡太湖出现了蓝藻水污染事件,近年来全国多地又遭受了严重雾霾天气的困扰等,让学生明白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2.兴趣在互动中产生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展示或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生态系统”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选几位同学上台代表草、兔、虫、蛙、鸟、羊、狼、鹰等动物,要求他们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状态。然后一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间的联系,明白了人也是环境中的一员,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学生真正懂得了人和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环保观念也就自然具备了。
  3.习惯在课堂上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涉及的环保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其中。如,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可结合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当垃圾扔掉。然后,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他们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是回收起来造纸,做到可持续利用。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6.55%,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课堂上的事例对比启发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在实践中开展环境调查,指导学生的环保行动
  环保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学生实践,若不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保护环境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环保教育。
  1.以讲座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
  可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可涉及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环境与资源、环境与健康等,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后,带领学生到本地的凤凰化工厂考察,参观污水处理设备,使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了解,这样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并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以节日带动学生的公益实践
  配合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公益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开辟环保专栏;制作环保宣传作品;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保的各项活动中去。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园环保行动
  如,在校内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辟种植园;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绿色志愿者清扫”活动;废品回收活动等,各种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落到了实处。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人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尤其是中学生。因此,生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宣传环境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环保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教学理应把环保知识贯穿始终,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到实处,让环保意识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凤霞.浅谈环境意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2013(08).
  [2]罗长青.环保意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07).
  Le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Rooted in Biology Teaching
  Xu Zhongxin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biology,we should arou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k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deeply rooted in b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environmental awareness;teaching;action
  编辑 薄跃华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数学活动
微课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各层次英语教学中掀起广泛的热潮。体育运动学校教学中如何克服学训矛盾,提高基础文化课教学质量一直是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探讨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非常厌烦数学,且这种情况日益加剧;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能派上用场?回答是不知道。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哀。正如刘兼教授所说,我们更多的是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上,然而事实上只有不到1%的人会从事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这显然是只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文化也
<正>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他奔走国事,勇猛无畏、坚韧不拔、“精诚无间,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至今仍令人钦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中,不但同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进行了英勇的搏斗,而且同来自资产阶级内部的改良派势力展开了公开的论战。他在与改良派的关系恶化之前,曾经谋求与改良派合作。弄清这种关系的进程与是非,探讨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意义,对于深入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是不无裨益的。
<正> 关于秋瑾加入光复会和加入同盟会何者在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一说秋瑾先入同盟会,后入光复会。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冯自由《鉴湖女侠秋瑾》、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辛亥革命回忆录》四,第137页)均持此说。另一说秋瑾先入光复会,后入同盟会。李新、孙思白主编的《民国人物传·秋瑾传》、徐双韵《记秋瑾》、郑云山编《秋瑾》,均主后说。何者为是呢?实有考辨的必要。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分歧呢?我以为其源盖出于陶成章的《浙案纪略》。《浙案纪略》上卷第二章《党会原始》云:秋瑾“始于某某等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赏读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形象鲜活、情感真挚,或情理自然、启人心智,常常蕴含着扣人心弦的艺术美。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哲学史上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认识清楚的。讨论检验真理标准是实践还是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的问题,我想还是尊重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检验真理标准的形成,看作是一个理论和历史的统一过程,来加以说明。
<正> 李平心同志遗著《论生产力问题》,最近已经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平心同志所写一系列论述生产力性质文章的结集。在这本结集编辑之前,我重读了平心同志这些既富于战斗气息又具有深刻研究的学术论文。我老是在想,倘使他所提倡的生产力性质的研究得到尊重和采纳,也许在社会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上会有点裨益。平心同志这些文章,是在1959年和1960年之间陆续发表的。这个时期无论在生产关系方面或是生产力方面,都不顾客观可能,任意冒进。而在经济理论上所着眼的就只是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在阻碍或推动生产力发展上
<正> 在我国经济学界,不少人都在事实上把“交换”和“商品”看成是同义的。似乎凡是分工生产和互相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凡是有交换关系的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因此就推导出不仅私有交换经济是商品经济,公有交换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的论点。经济学家骆耕漠在最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社会主义商品货币问题的争论和分析》一书第一分册中,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作者指出:
矛盾同一性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照列宁的观点,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对立面怎样同一,在什么条件下同一和转化的学说。然而,究竟什么是同一性呢?它的内容是什么?却是有歧议的。有的同志固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与转化就是同一性全部意义的观点;有的同志则认为,相互转化是质变、飞跃,是具体同一性的破裂,从而把它排除于同一性含义之外。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