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教学中,物理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特别害怕,他们大部分人从初中升到高中感觉物理最难学。归纳其学习行为:这些学生课堂上只知认真听讲,却不自主思考;课后只会死记硬背,却不消化理解;作业只会生搬硬套,却不善灵活应用;题海中苦苦挣扎,却不懂归纳总结。他们学不好物理的主要根源是他们初中时忽视了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善于探索科学的学法,学习时自觉进行能力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以下笔者就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继的学习,叫做顺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叫做逆向迁移。学习迁移的性质又有正负之分,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
一般学习迁移可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有的经验对新经验生成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已有的经验对于新经验的获得产生消极的作用和影响,则称为负迁移。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学习的正负迁移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日后的运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正迁移的能力及方法,同时注意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將事半功倍,且具有意义。
二、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1.建构知识、技能结构,形成迁移的基础
学习迁移要基于正确而稳固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因为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结构,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建构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程序是:确定知识点及其认知层次,确立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形成网络。例如:在学生学习力学时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教学主线索:先介绍力的基本知识,再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最后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分析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然后再安排一个阶段性复习来对知识做一个归纳梳理,以帮助学生由点及线到面、体地构建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学生牢固建立这一知识体系后,再研究自由落体、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等等时便容易产生迁移了。而学生的技能结构的建立则也贯穿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细节之中,关键是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总结、比较、归类,并经常创造使学生训练提高的机会。
2.应用“类化”和“比较”,促进学习迁移发生
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用类化或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延伸应用所学的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质点、点电荷、单摆这类概念时,就可以先举不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若能进一步类比这类概念的形成过程,相互间还可产生思想方法的迁移。再如物理学中描述强弱、快慢程度的一类物理量,譬如密度、压强、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流强度等等都是用比值法进行定义,若能适当比较、启发,其思想方法也可以相互发生迁移。
怎样增强类比迁移的有效性呢?教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渗透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重视问题的结构。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规律的基础就能更加的巩固,从而增强其类比迁移的有效性。比如在电场一章中,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对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实质。教师教学中可以通过静电场和重力场的类比来突破难点: 重力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要受到重力G的作用,重力场的强度可以用物体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G/m的大小来量度。分析可知:这种场的强度实质上是由场引起的对物体的作用(G)和物体的相关属性--质量(m)的比值来量度的,但这种场的强度是由场本身决定的,与所放入物体的质量m、其所受重力G均无关。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F的作用,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是电场力(F),电荷与这一作用相关属性是电荷量(q)。电场的强度可以怎样来量度呢?教师先通过类比启发,再引导学生用试探电荷探索电场的性质,寻找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定义方法。
3.创设不同问题情境,引发学习迁移产生。
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独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比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问题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形象类比的物理情景,问:“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教师应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4.重视练习、实践的合理性,多提供迁移的训练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同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学习迁移过程伴随着所学知识的应用,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但教学实践表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一般化的机械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灵活性训练。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
总之,迁移是学习过程客观存在的重要规律。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学习,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提高学习迁移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质量,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才。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继的学习,叫做顺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叫做逆向迁移。学习迁移的性质又有正负之分,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
一般学习迁移可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有的经验对新经验生成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已有的经验对于新经验的获得产生消极的作用和影响,则称为负迁移。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学习的正负迁移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日后的运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正迁移的能力及方法,同时注意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將事半功倍,且具有意义。
二、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1.建构知识、技能结构,形成迁移的基础
学习迁移要基于正确而稳固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因为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结构,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建构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程序是:确定知识点及其认知层次,确立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形成网络。例如:在学生学习力学时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教学主线索:先介绍力的基本知识,再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最后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分析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然后再安排一个阶段性复习来对知识做一个归纳梳理,以帮助学生由点及线到面、体地构建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学生牢固建立这一知识体系后,再研究自由落体、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等等时便容易产生迁移了。而学生的技能结构的建立则也贯穿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细节之中,关键是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总结、比较、归类,并经常创造使学生训练提高的机会。
2.应用“类化”和“比较”,促进学习迁移发生
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用类化或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延伸应用所学的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质点、点电荷、单摆这类概念时,就可以先举不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若能进一步类比这类概念的形成过程,相互间还可产生思想方法的迁移。再如物理学中描述强弱、快慢程度的一类物理量,譬如密度、压强、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流强度等等都是用比值法进行定义,若能适当比较、启发,其思想方法也可以相互发生迁移。
怎样增强类比迁移的有效性呢?教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渗透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重视问题的结构。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规律的基础就能更加的巩固,从而增强其类比迁移的有效性。比如在电场一章中,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对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实质。教师教学中可以通过静电场和重力场的类比来突破难点: 重力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要受到重力G的作用,重力场的强度可以用物体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G/m的大小来量度。分析可知:这种场的强度实质上是由场引起的对物体的作用(G)和物体的相关属性--质量(m)的比值来量度的,但这种场的强度是由场本身决定的,与所放入物体的质量m、其所受重力G均无关。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F的作用,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是电场力(F),电荷与这一作用相关属性是电荷量(q)。电场的强度可以怎样来量度呢?教师先通过类比启发,再引导学生用试探电荷探索电场的性质,寻找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定义方法。
3.创设不同问题情境,引发学习迁移产生。
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独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比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问题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形象类比的物理情景,问:“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教师应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4.重视练习、实践的合理性,多提供迁移的训练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同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学习迁移过程伴随着所学知识的应用,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但教学实践表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一般化的机械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灵活性训练。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
总之,迁移是学习过程客观存在的重要规律。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学习,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提高学习迁移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质量,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