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观现实中的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激情飞扬中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让所有的领悟、感受、认识都统一在标准的答案之下。这样,我们也就很难见到根植于学生情感土壤上的洋溢个性的思想火花,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精心合作的“插花”艺术。新课标要求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阅读的机会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式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在学习《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如“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在“二读”时,学生基于读通的前提,已经明白了先生对孩子们写字的要求。即“先……再……”。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邓小平爷爷小时侯的故事》,他们就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通过邓小平爷爷小时侯的一些勤学好问、好学上进的故事能更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产生敬佩之情,真正感受到邓小平爷爷小时侯的确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学生还可以联系自己取得好成绩后妈妈的表现来体会人物感情,从而起到知识迁移内化的作用。 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3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了课文阅读。这样的自主实践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二、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我们要重视、要珍惜,让学生固守内心本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儿垂钓》一诗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时,学生理解时呈现了异议。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是指挥,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时,教师可就此对学生说明:数年来,“招手”之意一直存有异议,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大家的理解也不一致,你们能不能展开一场辩论,摆摆自己的理由呢?学生沉思片刻后,两派学生引经据典,开始唇枪舌战,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语言在交锋中砥砺。
阅读活动就是如此,作者有个性化的表达,读者自有其创造的权利和潜能。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还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
三、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而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性阅读有读、说、画、写、划、背、唱、演等多项活动参与,即使是“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阅读方式。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练习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例如,学生阅读《云房子》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纸上上画下了自己心目中的云房子:有的画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有的画了一个宽敞的帐篷,有的画了一个鲜嫩欲滴的蘑菇,有的则画了一只胖乎乎的小绵羊,有的画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有的在画云房子时还在扣着房子这一概念如宝塔如帐篷,而有的学生则完全把房子这一概念放在一旁不加理会。将心目中最美的画展现出来。如绵羊如蘑菇如蝴蝶……
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化阅读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营造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特有的交融作用。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施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进行自主实践、自主评价。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空间、足够机会,真正成为个性化活动的时候,相信必能切入学生学习的经验系统,做到以参与求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发展必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相信那时,孩子们会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将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也许那花朵很小但散发着天然的童真、个性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 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阅读的机会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式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在学习《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如“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在“二读”时,学生基于读通的前提,已经明白了先生对孩子们写字的要求。即“先……再……”。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邓小平爷爷小时侯的故事》,他们就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通过邓小平爷爷小时侯的一些勤学好问、好学上进的故事能更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产生敬佩之情,真正感受到邓小平爷爷小时侯的确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学生还可以联系自己取得好成绩后妈妈的表现来体会人物感情,从而起到知识迁移内化的作用。 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3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了课文阅读。这样的自主实践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二、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我们要重视、要珍惜,让学生固守内心本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儿垂钓》一诗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时,学生理解时呈现了异议。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是指挥,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时,教师可就此对学生说明:数年来,“招手”之意一直存有异议,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大家的理解也不一致,你们能不能展开一场辩论,摆摆自己的理由呢?学生沉思片刻后,两派学生引经据典,开始唇枪舌战,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语言在交锋中砥砺。
阅读活动就是如此,作者有个性化的表达,读者自有其创造的权利和潜能。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还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
三、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而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性阅读有读、说、画、写、划、背、唱、演等多项活动参与,即使是“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阅读方式。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练习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例如,学生阅读《云房子》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纸上上画下了自己心目中的云房子:有的画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有的画了一个宽敞的帐篷,有的画了一个鲜嫩欲滴的蘑菇,有的则画了一只胖乎乎的小绵羊,有的画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有的在画云房子时还在扣着房子这一概念如宝塔如帐篷,而有的学生则完全把房子这一概念放在一旁不加理会。将心目中最美的画展现出来。如绵羊如蘑菇如蝴蝶……
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化阅读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营造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特有的交融作用。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施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进行自主实践、自主评价。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空间、足够机会,真正成为个性化活动的时候,相信必能切入学生学习的经验系统,做到以参与求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发展必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相信那时,孩子们会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将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也许那花朵很小但散发着天然的童真、个性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 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