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学生已有体验入手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体验,从教材中寻找适当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可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将课堂向生活扩展
走近生活,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例如《笑的武器》的教学。先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有位学生画的是《今天我请客》,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守门,今天我请客。”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了幽默的情趣,培养了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道理。
三渲染教学情境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课堂中,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陶冶心灵,净化思想,而且在对美的欣赏中也能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情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个性鲜明,效果显著。
四教学生细斟慢酌
课文意义的理解,从语言的角度说,就是把语言交际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理解语言在一定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包括理解语表意义和隐含意义,这就需要细斟慢酌。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都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由于课文的语表意义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因而教读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指点”课文“深奥些的地方”,理解课文“那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即隐含意义。
不离语境,揣摩语境,细斟慢酌,语言内在的潜台词是一定能够理解的,那字里行间的“沉默的语言”会呼之而出,那隐形的“立体的语言”会站在我们面前。
《祝福》中鲁家年终祭祀,描写四婶制止祥林嫂配置祭器的话语有三次: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③“你放着罢,祥林嫂!”
比较一下细微差别,可知话中有话。前两次只一字之差,含意可不同:第一次可以拿,但不能摆;第二次连拿都不行了。第三次先制止后称呼,生怕她沾了边,且语气强烈,无异于说:“你这伤风败俗的,不干不净,靠边站吧!”
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明了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学习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运用的技巧,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子、修辞格,选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法,但段落层次和篇章结构的技巧尤为重要。《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三个故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抢救朝鲜小孩、坑道里与战士谈话)能否将其位置调换呢?为什么?学生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能懂得语言表达必须服从中心的需要,必须言之成理、言之有序。
增添语文课堂的“味道”,说的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的艺术归根到底围绕一点——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袁海波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体验,从教材中寻找适当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可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将课堂向生活扩展
走近生活,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例如《笑的武器》的教学。先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有位学生画的是《今天我请客》,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守门,今天我请客。”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了幽默的情趣,培养了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道理。
三渲染教学情境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课堂中,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陶冶心灵,净化思想,而且在对美的欣赏中也能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情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个性鲜明,效果显著。
四教学生细斟慢酌
课文意义的理解,从语言的角度说,就是把语言交际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理解语言在一定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包括理解语表意义和隐含意义,这就需要细斟慢酌。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都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由于课文的语表意义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因而教读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指点”课文“深奥些的地方”,理解课文“那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即隐含意义。
不离语境,揣摩语境,细斟慢酌,语言内在的潜台词是一定能够理解的,那字里行间的“沉默的语言”会呼之而出,那隐形的“立体的语言”会站在我们面前。
《祝福》中鲁家年终祭祀,描写四婶制止祥林嫂配置祭器的话语有三次: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③“你放着罢,祥林嫂!”
比较一下细微差别,可知话中有话。前两次只一字之差,含意可不同:第一次可以拿,但不能摆;第二次连拿都不行了。第三次先制止后称呼,生怕她沾了边,且语气强烈,无异于说:“你这伤风败俗的,不干不净,靠边站吧!”
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明了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学习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运用的技巧,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子、修辞格,选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法,但段落层次和篇章结构的技巧尤为重要。《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三个故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抢救朝鲜小孩、坑道里与战士谈话)能否将其位置调换呢?为什么?学生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能懂得语言表达必须服从中心的需要,必须言之成理、言之有序。
增添语文课堂的“味道”,说的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的艺术归根到底围绕一点——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