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一、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语境
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是领悟语言内涵、感受语言情感的重要基础。而要使学生深切感悟课文情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他们就能深切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请看《春雨》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们啊,你们在春雨中干些什么呢?
生:我们在雨中种树。
师:春雨淋湿了你们的帽沿,淋湿了你们的花褂,你们为什么还在干呢?
生:春雨来了,正是我们种树的好时机,我要把它们快快栽下,我要让它们快快长大。
生:我们要为大地换上新装,我们要为祖国搞好绿化。
师:看到小朋友们于得这样起劲,春雨又沙沙地响了,它在干什么呢?
生:它在赞扬小朋友们呢!
师:如果你就是春雨,怎么赞扬小朋友们呢?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是绿化祖国的红领巾。”
生:小朋友们,你们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小朋友们,你们为大地添上了新绿,你们真是绿化祖国的好儿童。
在上述事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充当课文中栽树的孩子,充当课文中的春雨,课文中的诗句,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出现在面前,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想象描述中,具体而深切地感悟到孩子们为绿化祖国,美化家乡的好思想。
二、在角色扮演中成受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粗线条的,他们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进入了往往又会因教师的一时不介意而离情远去。只有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真情,教师就要充分体验学生的情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相融合,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本身动情外,可让学生充当文中角色,尽量使他们忘记课堂。忘记学习,从而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和文中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情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中人物想法相近,感受相似。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让其在课堂学习中随机充当各种角色:充当编者,促其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充当作者,促其高屋建瓴地探究写法;充当教者,促其设身处地地设计学法;充当文中人物,促其身临其境地体会感情……这样,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节在初读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作大娘,教师以“记者”的角色巡回行间随机“采访”:①大娘啊,您身体支持不住了,为什么不回家休息呢?②您是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吗?③大娘啊,路上是那么危险,您为什么给我们送饭呢?④大娘啊,敌机来了,您为什么丢下惟一的亲人,而把我们的伤员背进防空洞呢?阅读写小金花和大嫂的段落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充当角色,表述内心,外化感受,能有效地活化内容,动化教材,趣化教程,以强化学生对内容和中心的理解,深切感受大娘、小金花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三、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语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旦遇到难办、难过的事,他们大多能真切地表述内心的感受。但有些课文内容比他们生活中的事要生动感人得多,却难以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经历的事情是真实的,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无论是从感官上还是从心灵上,都给了自己“真正”的撞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课文中叙述的事情再生动感人,也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从而与文中的人物想在一起,以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A:阅读《挑山工》。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的:
师:谁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画的那幅画挂在书桌前?
生:我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用挑山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因为在登山途中,他亲自看到挑山工,被他们那种登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要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只要一看到挑山工的形象,就会从中受到启发。
生:我认为作者把画挂在书桌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请挑山工来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果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一看到这幅画,他就会被挑山工的精神所鼓舞,就会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作者为了用挑山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专门画了幅画,并把它挂在书桌前。如果是你。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你看到了这幅画,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叙述吗?
生:在我遇到困难时,我一看到这幅画就会这样想:看人家挑山工,山路是这么陡,担子是这么重,他能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我为什么不能呢?
生:如果我做事三心二意时,我看到这幅画,我就觉得画上的那个挑山工在批评我,“你啊,做事怎能三心二意呢?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生:在我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我看到这幅画就会想:哎呀,你看人家一个劲儿地往山上爬,而我为什么想半途而废呢?
这样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从而深切地感受语言深刻的蕴涵。
一、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语境
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是领悟语言内涵、感受语言情感的重要基础。而要使学生深切感悟课文情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他们就能深切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请看《春雨》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们啊,你们在春雨中干些什么呢?
生:我们在雨中种树。
师:春雨淋湿了你们的帽沿,淋湿了你们的花褂,你们为什么还在干呢?
生:春雨来了,正是我们种树的好时机,我要把它们快快栽下,我要让它们快快长大。
生:我们要为大地换上新装,我们要为祖国搞好绿化。
师:看到小朋友们于得这样起劲,春雨又沙沙地响了,它在干什么呢?
生:它在赞扬小朋友们呢!
师:如果你就是春雨,怎么赞扬小朋友们呢?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是绿化祖国的红领巾。”
生:小朋友们,你们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小朋友们,你们为大地添上了新绿,你们真是绿化祖国的好儿童。
在上述事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充当课文中栽树的孩子,充当课文中的春雨,课文中的诗句,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出现在面前,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想象描述中,具体而深切地感悟到孩子们为绿化祖国,美化家乡的好思想。
二、在角色扮演中成受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粗线条的,他们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进入了往往又会因教师的一时不介意而离情远去。只有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真情,教师就要充分体验学生的情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相融合,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本身动情外,可让学生充当文中角色,尽量使他们忘记课堂。忘记学习,从而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和文中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情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中人物想法相近,感受相似。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让其在课堂学习中随机充当各种角色:充当编者,促其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充当作者,促其高屋建瓴地探究写法;充当教者,促其设身处地地设计学法;充当文中人物,促其身临其境地体会感情……这样,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节在初读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作大娘,教师以“记者”的角色巡回行间随机“采访”:①大娘啊,您身体支持不住了,为什么不回家休息呢?②您是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吗?③大娘啊,路上是那么危险,您为什么给我们送饭呢?④大娘啊,敌机来了,您为什么丢下惟一的亲人,而把我们的伤员背进防空洞呢?阅读写小金花和大嫂的段落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充当角色,表述内心,外化感受,能有效地活化内容,动化教材,趣化教程,以强化学生对内容和中心的理解,深切感受大娘、小金花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三、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语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旦遇到难办、难过的事,他们大多能真切地表述内心的感受。但有些课文内容比他们生活中的事要生动感人得多,却难以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经历的事情是真实的,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无论是从感官上还是从心灵上,都给了自己“真正”的撞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课文中叙述的事情再生动感人,也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从而与文中的人物想在一起,以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A:阅读《挑山工》。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的:
师:谁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画的那幅画挂在书桌前?
生:我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用挑山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因为在登山途中,他亲自看到挑山工,被他们那种登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要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只要一看到挑山工的形象,就会从中受到启发。
生:我认为作者把画挂在书桌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请挑山工来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果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一看到这幅画,他就会被挑山工的精神所鼓舞,就会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作者为了用挑山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专门画了幅画,并把它挂在书桌前。如果是你。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你看到了这幅画,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叙述吗?
生:在我遇到困难时,我一看到这幅画就会这样想:看人家挑山工,山路是这么陡,担子是这么重,他能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我为什么不能呢?
生:如果我做事三心二意时,我看到这幅画,我就觉得画上的那个挑山工在批评我,“你啊,做事怎能三心二意呢?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生:在我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我看到这幅画就会想:哎呀,你看人家一个劲儿地往山上爬,而我为什么想半途而废呢?
这样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从而深切地感受语言深刻的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