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不是书本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阳光都是灿烂的,我引导我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知、快乐成长;我督促我自己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逐步成熟……让“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内在自需,让我们携手共创云南教育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动机 条件 评价 习惯 自需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而自主学习需要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知识发生的背景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究新知的愿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导入新课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手帕和围巾的大小,同时请两名学生上来涂色比赛,其余学生评一评谁先涂满图形,这时学生意见各异:有的认为涂手帕图形的同学涂得快,有的则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因为图形的大小不一样。这种“涂颜色”比赛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学习,促进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教学民主和谐,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不是书本知识的注入者。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简单平面图形随意拼组,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学生在“玩”中就发现这些比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成的,为下面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了基础。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各部分平面图形的面积相加即得组合图形的面积,稍复杂的,他们也能想到采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图形,从而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几种方法,并且发现针对题中所给条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方便快捷。最后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成功的喜悦,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能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悄然进入了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中。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建立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如有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共有175棵,桃树是梨树的4倍,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多少棵?”让学生讨论有几种解法,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各自的解法:(1)列方程解:解:设梨树为x棵,则
X+4X﹦175
X﹦35(棵)……
(1)列比例解:解:设桃树为x棵,则
X︰175﹦4︰5……
或设梨树为x棵,则
X︰175﹦1︰5……
(2)用和倍方法解:
175÷(4+1)﹦35(棵)
35×4﹦140(棵)……
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每一种方法都用了哪些知识,自己的做法只有几种,有没有想到其他解法?通过这样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在多项信息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新课的习惯
教师故意在某个恰当的时候不讲授新课,只做“答疑”处理,让认真预习新课的同学因疑问找到了答案而欣慰,有一种拨开迷雾见青天的快感;让没有认真预习的同学发现今后不自觉预习,不自主探索已经不行了,这位老师只答疑,不一一讲授,再依赖老师会让自己跌入云里雾里。当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新知,那么,上课时,师生都轻车熟路,没有牵强、没有被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智者……
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些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浅陋经验和体会,但我不气馁,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阳光都是灿烂的。我引导我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知、快乐成长;我督促我自己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逐步成熟,真正实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内在自需,让我们携手共创云南教育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动机 条件 评价 习惯 自需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而自主学习需要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知识发生的背景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究新知的愿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导入新课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手帕和围巾的大小,同时请两名学生上来涂色比赛,其余学生评一评谁先涂满图形,这时学生意见各异:有的认为涂手帕图形的同学涂得快,有的则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因为图形的大小不一样。这种“涂颜色”比赛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学习,促进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教学民主和谐,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不是书本知识的注入者。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简单平面图形随意拼组,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学生在“玩”中就发现这些比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成的,为下面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了基础。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各部分平面图形的面积相加即得组合图形的面积,稍复杂的,他们也能想到采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图形,从而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几种方法,并且发现针对题中所给条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方便快捷。最后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成功的喜悦,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能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悄然进入了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中。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建立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如有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共有175棵,桃树是梨树的4倍,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多少棵?”让学生讨论有几种解法,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各自的解法:(1)列方程解:解:设梨树为x棵,则
X+4X﹦175
X﹦35(棵)……
(1)列比例解:解:设桃树为x棵,则
X︰175﹦4︰5……
或设梨树为x棵,则
X︰175﹦1︰5……
(2)用和倍方法解:
175÷(4+1)﹦35(棵)
35×4﹦140(棵)……
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每一种方法都用了哪些知识,自己的做法只有几种,有没有想到其他解法?通过这样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在多项信息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新课的习惯
教师故意在某个恰当的时候不讲授新课,只做“答疑”处理,让认真预习新课的同学因疑问找到了答案而欣慰,有一种拨开迷雾见青天的快感;让没有认真预习的同学发现今后不自觉预习,不自主探索已经不行了,这位老师只答疑,不一一讲授,再依赖老师会让自己跌入云里雾里。当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新知,那么,上课时,师生都轻车熟路,没有牵强、没有被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智者……
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些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浅陋经验和体会,但我不气馁,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阳光都是灿烂的。我引导我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知、快乐成长;我督促我自己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逐步成熟,真正实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内在自需,让我们携手共创云南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