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人对大自然、物候、气象进行长年累月的观察而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物候文化、民俗文化和诗词文化等.将二十四节气与习作教学相融合,需要引导学生用心感知节气变化,留心观察生活;认识节气特征,主动探究学习;体验节气民俗,完成创意作业;品读节气诗词,迁移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在浓厚的节气文化中积累知识,丰富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素养.
【机 构】
:
长乐区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29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人对大自然、物候、气象进行长年累月的观察而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物候文化、民俗文化和诗词文化等.将二十四节气与习作教学相融合,需要引导学生用心感知节气变化,留心观察生活;认识节气特征,主动探究学习;体验节气民俗,完成创意作业;品读节气诗词,迁移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在浓厚的节气文化中积累知识,丰富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教材拓展型群文阅读教学是由教材衍生出的一组文章的阅读教学.其议题的确定以教材为依托关注单元语文要素、教材文体意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要放弃与议题无关的教学目标、感情朗读、形式手段等,在单篇精读中习得方法运用到拓展群文阅读中,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将故事内容借助情节线路图、人物关系树状图、双重气泡图、选择天平图、心情曲线图、内容层次结构图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顺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明晰讲述内容;实现对故事角色的定义,准确评价人物;深入感悟故事情感,把握故事主旨;最后模仿创作故事,迁移叙述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需要,紧扣故事内容,丰富和扩充思维导图应用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水平.
鉴于对语用教学理解的偏颇,低学段具有口语教学边缘化的倾向.从行为研究角度,阐述“以口语为抓手,明标导练;以\'读、仿、开\'为途径,厚积语感”的语用教学策略.通过解析课标,明确口语训练目标方向;通过听说读训练,形成厚实的语感.以低学段的口语语用,夯实后学段的书面语用基础,提升语言建构的核心素养.
当前,古诗文教学偏重对内容的理解,缺乏对表达方式的解读和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没有转化成言语能力.因此,从复述文本内容、仿写语言形式、转变文体形态三个方面,提出语用训练点,使学生内化语言、锤炼语感、培养语言智慧,真正做到“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
围绕“双融语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读与写”“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融合教学主张,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策略方法的“多维融合”,构建读写教学的三条路径:读中积累,写中运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读中得意,写中达意.着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核心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有两大突破,一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组合的“双线组元”编排单元教学内容,二是凸显“写作”的教学地位.同时,在三至六年级的每一册教科书中单独安排一个“习作单元”.在习作教学中,要把握教材编排特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任务.借助例文的知识统整,提供表达支架;借助生活经验的联通,提供多角度选材;基于真实情感抒发,促进个性化发展;基于评价反馈需求,为纠偏与创新提供源动力.
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构建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注重在深度读写实践中活化语文要素,建构知识体系与培养关键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披文悟情,走进角色,增强感知能力;读写圆融,关注语用,提高表达能力;结合生活,体验运用,拓展实践能力,实现语文要素向关键能力的真正转化.
故事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读好故事、讲好故事、演绎故事,实现儿童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低年级故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构建、运用、活化图式支架,通过阅读语言的输入、内化、输出,实现完整地、生动地演讲故事,助推复述的学段目标的达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在阅读类文本中占据首位.童话故事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激发儿童在幻想中创造自己的童话世界,是儿童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学中,要基于儿童视角,品味童话语言,以读带写,感悟写作方式与表达特点,建构童话语言;激活童话思维,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预测与想象,培养童话意识,促进语文读写素养的提升.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运用于习作单元教学,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习作单元的项目式学习创意,应结合两者特点进行设计;学习目标参照课程标准、单元要素、21世纪技能;驱动性问题聚焦真实,指向现实中表达需求的解决和写作思维的迁移;项目活动重视入项事件、知识技能建构、产品创作展示的体验;项目评价指向多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