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皱、漏、透:初中历史卓越课堂的价值追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ong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校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以“瘦、皱、漏、透”为外显特征的卓越课堂。“瘦”,意在简约,不追求过大容量,删繁就简,设计精炼;“皱”,意在生动,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尺水兴波”,跌宕起伏;“漏”,意在留白,不追求面面俱到,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动静相宜,补白相机;透,意在深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教材析透、教师讲透、学生悟透。
  [关键词]初中历史;卓越课堂;瘦;皱;漏;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65-02
  苏州太湖石,玲珑剔透,一石一座精巧活络,永不重复,自然天成,充分展现其文化意蕴和艺术品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也引入了这样的审美意趣,即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追求“瘦、皱、漏、透”的卓越课堂,让师生享受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兹以人教版《东汉的兴亡》一课为例,围绕打造“瘦、皱、漏、透”卓越历史课堂作一教学尝试与浅析。
  一、教学概述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现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发展历程。秦汉的大一统不仅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更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单元中的《东汉的兴亡》一课充分考虑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从东汉建国前后、东汉中后期、东汉末年三个阶段再现了东汉历史的整体发展轨迹。初一学生接触历史的时间不长,历史意识的形成、历史思维的培养尚在启蒙阶段,教学设计如何从学情出发,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精神层面的良好感受,需要在本课的内核“兴亡”上做文章。东汉王朝何以兴又何以亡,光武帝刘秀、跋扈将军梁翼、太平道人张角、地主豪强董卓、士大夫阶层袁术和袁绍兄弟、寒族子弟曹操、替罪羔羊汉献帝……东汉兴亡由鲜活的历史人物来引领。如果说东汉兴是因为光武帝,那么东汉亡又是因为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问题的设置,调动起学生挖掘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福尔摩斯式的探案拉开序幕。
  二、教学目标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教学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学生读图,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相应信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基于课标,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梳理历史脉络,理清教学线索,重走东汉兴亡路。
  2.识读文物图片,归纳“兴”的原因,提升核心素养。
  3.引发质疑,走近历史人物,探究衰亡原因。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4.总结盛衰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汲取历史智慧。
  三、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
  “闲话东汉”,从学生学情出发,与学生聊聊他们眼中的东汉及“东汉”名称的由来。
  2.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學生梳理出与刘秀、梁翼、张角三位重要人物相匹配的历史时期及历史事件,整体感知全文要点。
  3.了解“光武中兴”,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1)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识读文物图片(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和历史年表(人口增长表),直观感受“光武中兴”。
  (3)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东汉王朝毁于谁手?
  4.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给出线索,学生抽丝剥茧找真凶。
  (1)聚焦人物一——跋扈将军梁翼。身份:外戚。主要事迹:独揽朝政20余年,横行霸道,毒死质帝,最后桓帝依靠宦官将其诛灭。对应线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
  (2)聚焦人物二——太平道人张角。身份:河北巨鹿的社会底层。主要事迹:通过传教和治病宣传,十几年组织几十万农民起义,但起义终被镇压。对应线索:农民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3)聚焦人物三——地主豪强董卓、士大夫阶层袁术和袁绍兄弟、寒族子弟曹操、替罪羔羊汉献帝。对应线索:什么是州牧割据。
  (4)学生判断并概述:东汉政权的覆灭是皇权势力下宦官、外戚集团激烈争权的结果,天灾人祸下爆发的黄巾起义更使东汉王朝一蹶不振,最终政权果实被寒族出生的曹操取得。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三国时代。
  5.回顾秦汉王朝由乱而治,又由治而乱的历史,联系现实,追问感悟。
  四、教学总结
  (一)关于四字特征的体现
  1.意义建构下“瘦”的精巧。据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看本节学习课题的位置,属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秦汉时期,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的整合期。《东汉的兴亡》一课的教学意义旨在透过王朝的兴衰与更替,以史为鉴,为现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提供借鉴意义。一条明线在于重走东汉兴亡路,一条暗线在于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朝代的兴亡与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息息相关;一兴一亡,盛因何由而衰又何故,“兴”“亡”两字成为本节课意义建构的中心。如果说东汉兴是因为光武帝,那么东汉亡是因为汉献帝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自主探究“谁是东汉亡国的真凶”,在探究中找出历史的真相,感悟兴亡,直抵核心。
  2.“人”的回归中“皱”的生动。历史本质上是“人”的历史。历史课堂缺少了“人”,必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的堆砌,历史学习亦将陷入索然无味的尴尬境地。即使历史教师“目中有人”,如果历史人物呆板僵化,缺乏“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也不会让学生提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着重塑造三个东汉历史人物,从课件的人物感性形象到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学生感知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有趣。整节课学生都在与“人”打交道,细到“说唱俑”的微表情都成为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引线”。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他们走近“人”,感知“人”,分析“人”,反思“人”,打破他们以往对历史人物“标签式”的认知,历史课堂处处涌动着“人文性”。创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学生在精神层面就会自觉产生一种探险感受,课堂就会涌动生命的活力。   3.师生互动间“漏”的精彩。本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有教师预设的提问,更有学生课堂生成的疑问。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伸展的空间,课前导入的“闲话东汉”,引导从学生的现有认知域出发。之后导入三个本节课的线索人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勾勒出清晰的东汉兴亡路。接着导入图片“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让学生驻足细品,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间看似有意无意的留白,师生间看似有意无意的“对话”,课后由探案引发的对“真相”的兴趣,无不透射出学生思维波澜的痕迹。
  4.询问质疑间“透”的深刻。历史学习绝不仅止于课堂,理想的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延伸的起点与落脚点。我们在赞光武帝的“国安兴邦”后,更“惜”东汉的“祸起东墙”、“叹”东汉的“国运渐终”。在抛出课堂疑问“东汉究竟毁于谁手”后,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小心论证步步展开。最终学生得出东汉灭亡的“真相”,懂得了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了证据意识,更引发了一个朝代由乱而治再由治而乱的思考,潜移默化中触动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渗透了学史的核心价值。
  (二)核心素养的提升
  1.秉持求是与开放的态度走进历史。历史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不同于文学的人文学科,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求真性,这是历史的本真,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求真求是”正是历史教育的前提,在这个互联网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学历史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仅靠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本节课有意识地设计了多个开放性探究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寻求思维的碰撞。在开篇环节,抛出“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这个开放性小问题涉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时空观念等要素,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是什么”,更了解了“为什么”。
  2.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的激发与养成。大多数初一学生在思维层次上还处在“非黑即白”的浅显认知阶段,问题意识与证据意识的养成绝不可能在于一朝一夕之间,但是历史教师的“视野”必须放在这些关键能力上,将其渗透进每一节历史课堂中。本节课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如下探究问题:东汉王朝毁于谁手?带着問题探究,仿佛福尔摩斯那样探案,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勾勒出将东汉王朝步步推向灭亡的种种社会症结。课堂上在探究过程中引发的困惑更是激发学生在课后自觉地拓展与补充材料,特别是涉及小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袁绍与曹操这些历史人物与他们经历的“历史真实性”,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历史真相“探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引导他们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只要他们用心,有兴趣运用历史材料进行历史探索,就一定能提出质疑和解释,形成问题意识,成为知识的创生者。
  3.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用价值引领学习者,服务学习者的人生,因此历史教育必定指向的是现实生活。本节课总结了历史朝代的兴衰规律,教会我们敬畏历史;课本中光武帝的调整统治措施,促进经济恢复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任何一个治世局面的形成,都离不开决策者的励精图治。联系现实,升华历史学习的价值,才能真正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才能由历史走进现实,实现历史教育真正的价值追求。
  五、结束语
  随着2014年教育部提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我校“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卓越课堂”一直在不断孜孜探索中。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彰显“瘦、皱、漏、透”这四者的优势,将其有机整合统一,提升初中历史学科的最终教学效果,有赖于历史教师视野、学养、底蕴的不断提升。让我们做一个且行且反思的史学践行者,从学生的学科认知需求出发,从“瘦、皱、漏、透”中获得灵感,激疑激趣,使学生豁然贯通,涣然冰释,从而打造卓越历史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建春,缪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卓越课堂构建[J].江苏教育,2017(42).
  [2] 赵亚夫,徐赐成,刘红梅.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第六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3).
  [3] 杨健.论历史卓越课堂的内涵及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4] 郜玉艳.“卓越课堂”的意蕴与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9).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PLC应用技术作为机电类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已被纳入电工安装与维修、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必修专业技能课。但是,目前在PLC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因为新开课,专业教师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教学范例;其次由于PLC技术作为机电类专业核心技术内容较广,如果没有精心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专业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技工学校不同专业的培
创新,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路上经常强调的一个概念。我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创新”、探讨“创新”、贯彻“创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追求“创新”。就以职业教育而言,近几年,我国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重视职业人才的培养,在大量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众多的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要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地追求“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中    对
[摘 要]图片史料以图片形式将直观而生动的历史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图片史料应用于历史课堂各环节,有助于改善教学过程单一化、凝固化的现状,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为例,对如何在新课导图、正文讲解以及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中运用图片史料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发挥图片史料的功能,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图片史料;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实施的青春期教育,在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关键时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课程观的统一,实现双主作用的统一,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直面成长中的问题,体会青春期的美好。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新课改;思想品德;感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家和国是一个人的根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时代诉求。立足中学地理学科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从区域着手,以情境切入,回归实践,培养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理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識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摘 要]在当前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工作的有效实施。在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校本教材开发的拓展性,建立一定的协作、合作机制,提高校本教材开发效率,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提高校本教材的应用效率,对校本教材的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高中
[摘 要]在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时,我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意义、在文言文教学中图表的具体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要注意的事项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自己在运用2016部编教材教学文言文时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图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历史教学不能只沉湎于“史”的层面,应该注重对历史的感悟思考。移情入史,感悟历史,就是需要发挥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真正感悟历史、理解历史。  [关键词]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72-02  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
[摘要]历史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价值观的主渠道。而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过杂,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材变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中,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议题的确定。教师应立足课内文本的主题,选取与课内文本主题相关联的课外文本,围绕主题确定议题,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同样,围绕课内文本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确立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群文阅读,使学生在博览群文后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确立议题;主题;写作手法;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