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e11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备课效率、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认知,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文章主要从思维导图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习题课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数学教学;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串联分散的数学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案设计,整合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理解抽象概念,锻炼解题思路,提高自学能力。目前,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过于浅显,无法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学习效益,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呢?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新授课大多是数学概念、定理、法则以及解题方法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学习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讲绘同步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一是课前阶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需要掌握的全部知识点,并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绘制出预习任务的思维导图,给学生布置预习的内容和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1]。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中第四节“整式的乘法”为例,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有关“整式”的知识点,如单项式的概念、次数和系数,多项式的概念、次数以及项的判断方式等,然后把“整式乘法”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要求学生找到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以此绘制出预习任务的思维导图(见图1)。预习的环节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明确预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发给学生;第二步,明确预习内容的核心部分,分清楚主次关系,把关键内容标记出来,并尝试绘制出思维导图;第三步,根据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如完全明白、疑惑、不明白的内容,在思维导图上用不同的符号标记。
  二是课中阶段。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导入新课,明确课堂教学的主题。如果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联系,教师可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知识的分支主题;如果新知识与已学知识没有关联,教师可以制作关于新知识的思维导图,直观呈现要学习的新知识。其次,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发散细化知识,通过讲绘同步的形式来延伸教学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参与合作,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再次,教师需要了解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有的学生需要个别辅导,有的学生需要加强练习,还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拓展拔高。教师可以事先进行精心准备,同时督促学生进行这些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将新的感悟纳入思维导图,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通过交流和梳理,共同完善集体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
  三是课后阶段。首先,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回顾教师整合知识的思维过程。其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再现教师的教学内容,并重新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次,学生可以通过一些错题和典型例题丰富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再创造,促进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复习课主要是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师的反思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是课前阶段。首先,教师需要事先分析复习的目标,设计出典型的例题,并给学生布置复习任务。其次,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复习任务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独立完成个人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掌握程度对知识点进行标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将分散的知識点联系起来,找到主干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整合,发现遗漏的知识点,纠正错误的认知。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不仅可以汇集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而且可以完善个人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最后,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以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并给予有效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二是课中阶段。首先,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展示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对该组成员的疑惑点进行阐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共同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并解决所提出的疑惑点,结束以后教师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其次,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遗漏的知识点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强化。再次,教师需要结合该课的知识点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丰富该课的思维导图,通过整理归纳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是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整体情况进行回顾,并反思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和纠正;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思维导图笔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完善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并针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知识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完成以后,学生可以借助图2思维导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弥补自身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见图2)。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习题课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把学生的解题思路显性化,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并进行纠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思维导图在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一是课前阶段。教师要选择具有典范性和综合性的习题,然后根据教学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包括知识提纲、题型分类以及解题方法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二是课中阶段。首先,教师要开展示范教学,利用思维导图解构习题,并绘制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组织解题的思路,表扬值得肯定的地方,纠正存在不足的地方,规范作答的过程。再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指出对应的例题模型,并针对容易出错和容易混淆的例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最后,教师还要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习题类型和解题方式,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所学题型的分类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解题的方式。
  三是课后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练习。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方程的应用”的习题课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例如:甲、乙两个公司合作完成一所医院的改建项目,12个月即可完成该项目。如果甲公司或者乙公司单独完成该项目,则乙公司需要花费的时间是甲公司的1.5倍,請问假如甲公司或者乙公司分别单独完成该项目,分别需要多少个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构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见图3),已知的等量关系有两个:一个是甲、乙两个公司共同完成项目需要12个月;另一个是甲、乙两个公司分别单独完成,乙公司花的时间是甲公司的1.5倍。可以将工作总量看作1,设甲公司单独完成工程所需要的时间为个月,则每月可以完成;乙公司则需要个月,每月可以完成,甲公司和乙公司每月合作可以完成。由此可以列出分式方程,然后解出即可得出答案。解题完成以后,学生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是否是分式方程的解,同时检查是否符合题意。针对类似题型,教师还可以列举两三道,加深学生对此类题型的认识。
  图3 已知条件解构
  四、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和教学潜力。一线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王夺.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03):103-105.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非凡。文章从评价体系的现状与意义着眼,以激励式评价、客观性评价和自主性评价为路径,探索课堂评价体系的基本策略,让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更具积极的正向推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基本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行业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
【摘要】“分数除法”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许多学生只是单纯记住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却对其背后的算理并不理解,甚至不少数学教师对于分数除法教学中,对“为什么要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也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它的算法有遵循的规则,但是其理论很难融合。通过连接与分数有关的概念并使用直观图形表示,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关键词】分数除法;多元表征;算理  在大量研究中,大多数学生仅记得分
【摘要】将数学活动课引入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且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力及实践能力等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与优势以及怎样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两方面进行分析,为改善教师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献计献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活动课;优势;开展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增城区“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
【摘要】在当今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被运用于多个科目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将实验教学融入教学计划中,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教学不能强制要求、不能“一蹴而就”以及不能形式主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有效应用  实验教学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对设备材料的使用和观察,从中
【摘要】低年级语文课文相对中高年级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浅显易懂,那么如何增加低年级课文的趣味性,用什么方法来打开学习之门,值得我们探索。让低年级小朋友来感受课文整体的难度较大,那就只能从文中的生词入手,品味词中的韵味,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些重点生词,小朋友才能在阅读课文时理解课文的含义,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生词,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关键词】低年级;个性化;品味;词语;升华;语言综合能力  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的音乐元素、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教师要合理利用好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内容巧妙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鉴赏、歌唱、创编等教学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课堂实效。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信息技术;审美水平  音乐是人类共用的语言,它能激发人的情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摘要】隐含条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類是由原题带入,属于“先天性”的,它往往表现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关定义、概念的规定、某些实际问题存在的范围上;第二类隐含条件是随着解题过程的展开而引发的,是“后天性”的,往往表现在图形间的相互关系,数学表达式的相互制约,等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隐含条件;蛛丝马迹;条件的挖掘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言语或行为进行评价的话语,即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对评价性语言进行科学有效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得到显著改善。文章基于言语行为理论,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性语言的意义与使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评价性语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积极作用  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教学
【摘要】 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品质等各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英语核心素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素
【摘要】小學科学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能够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把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  在长期的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用填空或者名词解释这种题型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学生表示毫无压力,正确率相对比较高;但是如果考核题型改为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