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与非存在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了巴门尼德哲学和其他哲学的区别,简析了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旨在明确巴门尼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巴门尼德 存在 非存在
巴门尼德和芝诺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巴门尼德不但规定了爱利亚学派哲学的基本学说,而且为古希腊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巴门尼德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比较
1.探寻世界的角度不同
在巴门尼德之前,从米利都学派到赫拉克利特,他们探讨得最多的便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万物是如何变动发展的?大多哲学家把某些物质性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原,如泰利士的“水”,阿那克西曼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阿纳克西曼德的“努斯”。这些哲学家们的学说主张都有相关性的论述,他们提出的世界本原都是存在着的东西,即存在者,水、火、气、土等都是“存在”的标志。我们既不能轻易否定他们的主张,又不能认同他们的主张,因为这就相当于宣告所有人的主张都是正确的,也就意味着寻找世界本原的努力失败了。巴门尼德受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思想的影响,当人们说“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也就变成了“世界不是什么”。世界是流动的,无物常驻,所以巴门尼德不再循着前人的足迹来寻找世界的始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世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但是在巴门尼德这并没有提出“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世界的目的不同
巴门尼德将哲学家所讨论的本原概述为凡人的意见,即他自己所说的“意见之路”。而他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在这些多样性的、变动的意见之上,寻求唯一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女神指引,由聪明的马儿曳引的,使他从黑暗的居所走向光明的真理大道。巴门尼德口中的“走向光明的真理大道”不是别的,就是指认识唯一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也是哲学最高的任务。在这样的论述之上,巴门尼德便彻底超越了他之前的哲学家们,即以往哲学家探讨的是客观层面的感性认知,巴门尼德是追求真理的认知,实现了感性认知的飞跃。
3.巴门尼德思想的起源
巴门尼德提出的从“存在”的“真理之路”认识世界的哲学思维,从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直接促成巴门尼德形成关于“存在”观点的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部分观点,如“万物皆流”“既是又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他认识到世界上感性的事物都是不可靠的、变动的,都应归类于“意见之路”,而人类是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到“存在”,并可以走上用思维和语言表述的“真理之路”。另外,巴门尼德还受到毕泰戈拉关于静止和运动的思想,哲学家克赛诺芬尼关于意见的思想。巴门尼德在吸收前人哲学思想的同时,抛弃了以往哲学家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提出“存在”的概念,并由此思考“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关系等问题。因此,从哲学角度出发,巴门尼德的哲学思维受到了之前“万物皆变”等哲学观点的启发。
二、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
巴门尼德在前人哲学家提出的世界本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观点,开启了西方真正哲学的大门。他提出的“存在”的概念、“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含义及其关系,都给后世的哲学家起到重要作用,就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式。”不仅如此,从巴门尼德那里所接受过来的实体不可毁灭性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也起到了重大作用,被人们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
1.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思想
第一,关于“存在”的思想。在巴门尼德的《论自然》中,他将存在等同于“一”,他认为“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并且不存在对立面。巴门尼德的“存在”,或者“一”,是物质的,并且是球形的,它占有空间,无处不在。对于“存在”的论述,巴门尼德强调“存在”是无始无终的。“存在”既不能从存在物中產生,又不能从非存在物中产生,在巴门尼德看来,这就相当于存在物不存在,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或者是永远存在,或者是根本不存在。巴门尼德还说:“信心的力量也决不容许从非存在物中产生出任何异于非存在物的东西来,因此并不放松它的锁链,听任存在物产生和消灭,而是牢牢地抓住存在物。”由此,巴门尼德得出结论,存在是既不生成又不消灭的,是无始无终的。另外,他还强调存在是“一”,是连续不可分的。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物也不可分,因为它的各个部分都是完全同样的,决不会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存在物,能够妨碍它的联系,也决不会有一个比较细小的存在物。”这就是说,“存在”在哲学意义上是同质同量的,它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和思想联系在一块的。巴门尼德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人们不能用思维表述非存在的事物,因为思想与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
第二,关于“非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你既不能认识非存在,又不能把它说出来。”“非存在”的提出是和“存在”一起的,但是巴门尼德并没有像“存在”一样对“非存在”进行描述,似乎“非存在”是作为“存在”的相对概念而提出的。那么相对于“存在”而言,它的特点就是:有生灭的、非连续的、可分的、运动着的、是不能用思维来表达的。并且他认为非存在的路是行不通的,不应该走非存在之路。
2 .“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在赫拉克利特之后,巴门尼德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多变性,水、火、土等作为变动的存在,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原。因此,他提出“存在”的概念,但是他无法抛弃现存的世界,因此形成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巴门尼德的“真理”和“意见”是相互对应的,并不是真理与谬误的对应。 第一,“真理之路”。关于真理的哲学思想,巴门尼德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将自然本性、认识、逻各斯、真理等联系起来,告诫人们要用智慧把握本来就存在的东西的真理,巴门尼德在此基础上直接将真理与“存在”相对应,对“存在”本身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人类所要通行的“真理之路”便是用思维、用语言去表示“存在”之路。
第二,“意见之路”。关于“意见”的思想,巴门尼德吸收了哲学家克赛诺芬尼的思想,克赛诺芬尼在自己的残篇中说:“真正说来,从来没有、也绝不会有任何人认识神灵以及我所说的一切事物。因为即使有人偶然说出了极完备的真理,他自己也不会知道的。因为决定一切的只是意见。把意见当作或然性的东西吧!”巴门尼德接受了克赛诺芬尼的“意见”思想,并认为它是变动的、不确定的、不可靠的。巴门尼德认为意见是相对于真理而言,真理是“存在”,而意见则是“非存在”,是无法用思维和语言来表达的。
第三,“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关系。对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之间的关系,巴门尼德沒有任何阐述。但从巴门尼德的言论中可以这样理解:“意见之路”的内容是我们通过考察和体会,能够认识到它是虚假的,是“非存在”的,在这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否定,进而走上“真理之路”,走向“存在”。既然必定要否定“意见之路”,那么巴门尼德为什么彻底抛弃“非存在”这条路呢?为什么不完全抛弃对现实世界作出解释的自然哲学呢?这是因为之前的哲学必须解释现象世界,可以对它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能回避它,否则便不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关系就是,通过对“意见之路”的考察,进而理解“意见之路”的虚拟和“非存在”,由此上升到从理性出发认识“存在”的真理之路。
3.巴门尼德的“this is something”
巴门尼德的“this is something”这句话,事实上可以完全体现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This”就是现实世界,是“非存在”,它是变动的,是不可靠的。“something”就是“存在”,是不变的、不可分的,它是“一”。对于“This”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意见之路”,而对于“something”的认识形成“真理之路”。这一思想,与后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很相似,柏拉图也认为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而我们真正所要达到的便是理念世界,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巴门尼德影响了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的“this is something”这句话,最有意思的是“is”这个单词,它翻译成中文是“是”的意思,但并不是“等于”,所以不难看出,“非存在”与“存在”是没有联系的,从中所隐含的形而上学观点及其论证,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分别是:“存在”理论、形而上学的论证,以及另辟蹊径,打破以往哲学家们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他总结性的话语“this is something”则诠释了他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龙.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探析[J].黑河学刊,2013,(4).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巴门尼德 存在 非存在
巴门尼德和芝诺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巴门尼德不但规定了爱利亚学派哲学的基本学说,而且为古希腊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巴门尼德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比较
1.探寻世界的角度不同
在巴门尼德之前,从米利都学派到赫拉克利特,他们探讨得最多的便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万物是如何变动发展的?大多哲学家把某些物质性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原,如泰利士的“水”,阿那克西曼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阿纳克西曼德的“努斯”。这些哲学家们的学说主张都有相关性的论述,他们提出的世界本原都是存在着的东西,即存在者,水、火、气、土等都是“存在”的标志。我们既不能轻易否定他们的主张,又不能认同他们的主张,因为这就相当于宣告所有人的主张都是正确的,也就意味着寻找世界本原的努力失败了。巴门尼德受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思想的影响,当人们说“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也就变成了“世界不是什么”。世界是流动的,无物常驻,所以巴门尼德不再循着前人的足迹来寻找世界的始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世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但是在巴门尼德这并没有提出“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世界的目的不同
巴门尼德将哲学家所讨论的本原概述为凡人的意见,即他自己所说的“意见之路”。而他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在这些多样性的、变动的意见之上,寻求唯一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女神指引,由聪明的马儿曳引的,使他从黑暗的居所走向光明的真理大道。巴门尼德口中的“走向光明的真理大道”不是别的,就是指认识唯一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也是哲学最高的任务。在这样的论述之上,巴门尼德便彻底超越了他之前的哲学家们,即以往哲学家探讨的是客观层面的感性认知,巴门尼德是追求真理的认知,实现了感性认知的飞跃。
3.巴门尼德思想的起源
巴门尼德提出的从“存在”的“真理之路”认识世界的哲学思维,从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直接促成巴门尼德形成关于“存在”观点的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部分观点,如“万物皆流”“既是又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他认识到世界上感性的事物都是不可靠的、变动的,都应归类于“意见之路”,而人类是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到“存在”,并可以走上用思维和语言表述的“真理之路”。另外,巴门尼德还受到毕泰戈拉关于静止和运动的思想,哲学家克赛诺芬尼关于意见的思想。巴门尼德在吸收前人哲学思想的同时,抛弃了以往哲学家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提出“存在”的概念,并由此思考“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关系等问题。因此,从哲学角度出发,巴门尼德的哲学思维受到了之前“万物皆变”等哲学观点的启发。
二、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
巴门尼德在前人哲学家提出的世界本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观点,开启了西方真正哲学的大门。他提出的“存在”的概念、“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含义及其关系,都给后世的哲学家起到重要作用,就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式。”不仅如此,从巴门尼德那里所接受过来的实体不可毁灭性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也起到了重大作用,被人们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
1.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思想
第一,关于“存在”的思想。在巴门尼德的《论自然》中,他将存在等同于“一”,他认为“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并且不存在对立面。巴门尼德的“存在”,或者“一”,是物质的,并且是球形的,它占有空间,无处不在。对于“存在”的论述,巴门尼德强调“存在”是无始无终的。“存在”既不能从存在物中產生,又不能从非存在物中产生,在巴门尼德看来,这就相当于存在物不存在,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或者是永远存在,或者是根本不存在。巴门尼德还说:“信心的力量也决不容许从非存在物中产生出任何异于非存在物的东西来,因此并不放松它的锁链,听任存在物产生和消灭,而是牢牢地抓住存在物。”由此,巴门尼德得出结论,存在是既不生成又不消灭的,是无始无终的。另外,他还强调存在是“一”,是连续不可分的。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物也不可分,因为它的各个部分都是完全同样的,决不会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存在物,能够妨碍它的联系,也决不会有一个比较细小的存在物。”这就是说,“存在”在哲学意义上是同质同量的,它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和思想联系在一块的。巴门尼德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人们不能用思维表述非存在的事物,因为思想与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
第二,关于“非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你既不能认识非存在,又不能把它说出来。”“非存在”的提出是和“存在”一起的,但是巴门尼德并没有像“存在”一样对“非存在”进行描述,似乎“非存在”是作为“存在”的相对概念而提出的。那么相对于“存在”而言,它的特点就是:有生灭的、非连续的、可分的、运动着的、是不能用思维来表达的。并且他认为非存在的路是行不通的,不应该走非存在之路。
2 .“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在赫拉克利特之后,巴门尼德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多变性,水、火、土等作为变动的存在,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原。因此,他提出“存在”的概念,但是他无法抛弃现存的世界,因此形成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巴门尼德的“真理”和“意见”是相互对应的,并不是真理与谬误的对应。 第一,“真理之路”。关于真理的哲学思想,巴门尼德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将自然本性、认识、逻各斯、真理等联系起来,告诫人们要用智慧把握本来就存在的东西的真理,巴门尼德在此基础上直接将真理与“存在”相对应,对“存在”本身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人类所要通行的“真理之路”便是用思维、用语言去表示“存在”之路。
第二,“意见之路”。关于“意见”的思想,巴门尼德吸收了哲学家克赛诺芬尼的思想,克赛诺芬尼在自己的残篇中说:“真正说来,从来没有、也绝不会有任何人认识神灵以及我所说的一切事物。因为即使有人偶然说出了极完备的真理,他自己也不会知道的。因为决定一切的只是意见。把意见当作或然性的东西吧!”巴门尼德接受了克赛诺芬尼的“意见”思想,并认为它是变动的、不确定的、不可靠的。巴门尼德认为意见是相对于真理而言,真理是“存在”,而意见则是“非存在”,是无法用思维和语言来表达的。
第三,“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关系。对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之间的关系,巴门尼德沒有任何阐述。但从巴门尼德的言论中可以这样理解:“意见之路”的内容是我们通过考察和体会,能够认识到它是虚假的,是“非存在”的,在这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否定,进而走上“真理之路”,走向“存在”。既然必定要否定“意见之路”,那么巴门尼德为什么彻底抛弃“非存在”这条路呢?为什么不完全抛弃对现实世界作出解释的自然哲学呢?这是因为之前的哲学必须解释现象世界,可以对它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能回避它,否则便不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关系就是,通过对“意见之路”的考察,进而理解“意见之路”的虚拟和“非存在”,由此上升到从理性出发认识“存在”的真理之路。
3.巴门尼德的“this is something”
巴门尼德的“this is something”这句话,事实上可以完全体现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This”就是现实世界,是“非存在”,它是变动的,是不可靠的。“something”就是“存在”,是不变的、不可分的,它是“一”。对于“This”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意见之路”,而对于“something”的认识形成“真理之路”。这一思想,与后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很相似,柏拉图也认为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而我们真正所要达到的便是理念世界,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巴门尼德影响了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的“this is something”这句话,最有意思的是“is”这个单词,它翻译成中文是“是”的意思,但并不是“等于”,所以不难看出,“非存在”与“存在”是没有联系的,从中所隐含的形而上学观点及其论证,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分别是:“存在”理论、形而上学的论证,以及另辟蹊径,打破以往哲学家们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他总结性的话语“this is something”则诠释了他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龙.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探析[J].黑河学刊,2013,(4).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