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理念。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要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就必须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化学。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式入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精选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相互衔接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基本的道理,或许我们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会重视这个问题。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用一些最感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理,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学一些深奥的理论,生涩难懂,那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困难,望而却步,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例如,对于电子数的计算,学生很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原子序数与相对原子量。所以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初中的有关原子的一些知识。让学生理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这一基本知识,接着介绍原子与离子、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
(1)1个Na 含 个电子
(2)1个Na 含 个电子
(3)6.02×1023个Na 含 个电子
(4)1mol Na 含 个电子
(5)1mol CH4 含 个电子
(6)2.7g Al3 含 个电子
通过这样的知识网络图,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理解电子数的计算,从而熟练地掌握知识。
2.及时整理归纳、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图
(必修)化学1的第一章就安排了“物质的量”,涉及到很多新的、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特别是有关利用物质的量来计算时,学生出现问题很多,根本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牵涉到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得到图1,但是对于图1,学生认为所有资料书都有出现,根本没什么新意,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我在这个知识网络图稍作修改,得到图2,然后作如下比喻:大家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路过十字路口,经常会塞车,根本无法通行,就像我们现在利用物质的量来做计算题一样,无从下手。但是我们在十字路口加建上一个圆盘,汽车按照规则行驶就再也不会塞车了。现在请看图2,像不像生活中的圆盘呢?其实,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就是我们化学计算中的“圆盘”。在解题过程中只要紧紧抓住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进行计算,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尽可能都换算成物质的量,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最后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利用物质的量来计算是多么的简单,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简图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 “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即教学话语要简明扼要,能让学生易听、易懂、易记;并且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促使教学效果显著。在学习盐类的水解的内容时,有关混合物的物料守恒,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在教学时,我发现综合利用物质的量的知识,会使学生轻松掌握。例如:在探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 和NaHCO3 混合液的物料守恒时,究竟是3C(Na )=2{C(CO32-) C(HCO3-) C(H2CO3)}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还是2C(Na )=3{C(CO32-) C(HCO3-) C(H2CO3)?
因为同一瓶溶液,体积是相同的。依C=n/V可知:浓度取决于物质的量。结合通过这个图示,学生可轻松得出结论:2C(Na )=3{C(CO32-) C(HCO3-) C(H2CO3)}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总会让学生觉得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痛苦。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只要多与学生沟通,就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多思考,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理解。图的综合运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因为学生一旦取得成功便會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如何学好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要让学生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化学,在该学习的时候能认真的学习化学,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学习化学的快乐。
1.精选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相互衔接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基本的道理,或许我们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会重视这个问题。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用一些最感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理,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学一些深奥的理论,生涩难懂,那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困难,望而却步,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例如,对于电子数的计算,学生很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原子序数与相对原子量。所以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初中的有关原子的一些知识。让学生理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这一基本知识,接着介绍原子与离子、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
(1)1个Na 含 个电子
(2)1个Na 含 个电子
(3)6.02×1023个Na 含 个电子
(4)1mol Na 含 个电子
(5)1mol CH4 含 个电子
(6)2.7g Al3 含 个电子
通过这样的知识网络图,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理解电子数的计算,从而熟练地掌握知识。
2.及时整理归纳、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图
(必修)化学1的第一章就安排了“物质的量”,涉及到很多新的、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特别是有关利用物质的量来计算时,学生出现问题很多,根本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牵涉到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得到图1,但是对于图1,学生认为所有资料书都有出现,根本没什么新意,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我在这个知识网络图稍作修改,得到图2,然后作如下比喻:大家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路过十字路口,经常会塞车,根本无法通行,就像我们现在利用物质的量来做计算题一样,无从下手。但是我们在十字路口加建上一个圆盘,汽车按照规则行驶就再也不会塞车了。现在请看图2,像不像生活中的圆盘呢?其实,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就是我们化学计算中的“圆盘”。在解题过程中只要紧紧抓住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进行计算,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尽可能都换算成物质的量,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最后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利用物质的量来计算是多么的简单,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简图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 “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即教学话语要简明扼要,能让学生易听、易懂、易记;并且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促使教学效果显著。在学习盐类的水解的内容时,有关混合物的物料守恒,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在教学时,我发现综合利用物质的量的知识,会使学生轻松掌握。例如:在探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 和NaHCO3 混合液的物料守恒时,究竟是3C(Na )=2{C(CO32-) C(HCO3-) C(H2CO3)}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还是2C(Na )=3{C(CO32-) C(HCO3-) C(H2CO3)?
因为同一瓶溶液,体积是相同的。依C=n/V可知:浓度取决于物质的量。结合通过这个图示,学生可轻松得出结论:2C(Na )=3{C(CO32-) C(HCO3-) C(H2CO3)}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总会让学生觉得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痛苦。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只要多与学生沟通,就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多思考,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理解。图的综合运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因为学生一旦取得成功便會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如何学好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要让学生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化学,在该学习的时候能认真的学习化学,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学习化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