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7号文件”出台以后,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成度。这种高度关注所形成的压力迟早会落到体育教师身上。因此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抓好模块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怎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关键词模块教学体能训练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 要确立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知识、技能、体能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设立了五围立体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通盘考虑,力争全面达成,这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能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欠债”。今年上级来查“体能”,发现我们“欠债”了、开始抓,显然是陷入被动了。而随着“2+1”工程的推行,学生的“技能水平”势必也要进入教学评估的目标视野。所以,只有坚持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指导思想,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才能实现课程总目标。
高中学生体能的现状是发展的不均衡,男女生间差异显著,同性别间的差异也较明显。表面来看,这跟选项有很大的关系。如选篮球或足球的男生,由于项目本身体能要求较高,他们体能的发展是最好的。选其他项目的学生受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课上所承受的运动负荷都不会很大,就造成了体能发展的差异。从深层来说,跟教师是否具备全面发展课程观和学生是否有自主锻炼的习惯有关。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要重视各种选项和各种体能素质发展的平衡性。
2 体能训练要与专项技能教学相结合,体现项目特色,兼顾各种素质的均衡发展
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都是以相应的专项素质为基础的,要完成某个动作技术就必须有相关的体能素质。比如:武术中的“腾空飞脚”和“鲤鱼打挺”,如没有好的弹跳力、强劲的腰腹力量、良好的柔韧素质和身体协调性,是无法完成的。再比如:排球中的“发球”,男生很容易就能发过网,而女生则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大部分人还只能学会下手发球。所以,技能教学与体能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转化的,体能发展的“欠债”也是技能教学的弱化,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若根据具体的项目特色,设计相应的技能+体能的训练环节,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的,这也是选项教学的魅力所在。
既然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长处”,也就要注意“短处”。如:武术在发展速度和耐力素质方面、健美操在发展速度和力量素质方面、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耐力和力量方面都要注意“补短”。即体能训练的设计既要体现项目特色,也要全面系统均衡,避免出现整个模块教学中某种体能素质“缺席”的现象。只要有了全面发展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3 体能训练要与“育人”相结合,体现学科特色,品德、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体能“欠债”的原因还跟意志品质有关,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使得许多人接受的教养方式和内容中缺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过程。表现在体育锻炼上就是不愿也不能吃苦,但体能的发展必须要承受足够的运动负荷。因此,在设计体能训练的同时相关的心理调整、意志品德的培养要能同步配合,否则又会重现“教者强令,学生身顺心违”的景象。
思想的熏陶、意志的培养,靠煽情的口号和说教是不灵了的,仅靠行政命令、考试检查也难以奏效。体能训练与“育人”相结合,就是要贯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分层实施、设置近期可达成目标的学练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化痛苦体验为成功愉悦,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培养长期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陶冶其精神、强壮其体魄,这样才能形成体能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想。
4 体能训练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体现课程特色,课内外融合,科学系统地发展
每节体育课都要尽量安排体能训练环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能体现对体能发展的重视和关注,检查了解学生体能发展的状态,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习、积累训练方法,丰富学生的锻炼手段,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只是要注意时间、强度、负荷、内容等训练要素都要安排适宜,以每次10分钟左右,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80次/分为宜。
高中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即便都当作体能训练课来上,按照生理学原理来说也是低效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发展体能素质,就必须向课外活动延伸。“每天一小时”的要求能够落实到位,这个问题就好办多了。可以采取组织学练小组、制定训练计划、提供运动处方、布置课外作业、提供课后训练辅导、组织体能竞赛等形式来培养课后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促进体能训练的自主性和系统性发展。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在模块选项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环节,为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和提高青少年整体体质状况出力流汗。更要关注整体课程改革的进程,坚持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模块教学体能训练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 要确立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知识、技能、体能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设立了五围立体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通盘考虑,力争全面达成,这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能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欠债”。今年上级来查“体能”,发现我们“欠债”了、开始抓,显然是陷入被动了。而随着“2+1”工程的推行,学生的“技能水平”势必也要进入教学评估的目标视野。所以,只有坚持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指导思想,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才能实现课程总目标。
高中学生体能的现状是发展的不均衡,男女生间差异显著,同性别间的差异也较明显。表面来看,这跟选项有很大的关系。如选篮球或足球的男生,由于项目本身体能要求较高,他们体能的发展是最好的。选其他项目的学生受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课上所承受的运动负荷都不会很大,就造成了体能发展的差异。从深层来说,跟教师是否具备全面发展课程观和学生是否有自主锻炼的习惯有关。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要重视各种选项和各种体能素质发展的平衡性。
2 体能训练要与专项技能教学相结合,体现项目特色,兼顾各种素质的均衡发展
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都是以相应的专项素质为基础的,要完成某个动作技术就必须有相关的体能素质。比如:武术中的“腾空飞脚”和“鲤鱼打挺”,如没有好的弹跳力、强劲的腰腹力量、良好的柔韧素质和身体协调性,是无法完成的。再比如:排球中的“发球”,男生很容易就能发过网,而女生则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大部分人还只能学会下手发球。所以,技能教学与体能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转化的,体能发展的“欠债”也是技能教学的弱化,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若根据具体的项目特色,设计相应的技能+体能的训练环节,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的,这也是选项教学的魅力所在。
既然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长处”,也就要注意“短处”。如:武术在发展速度和耐力素质方面、健美操在发展速度和力量素质方面、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耐力和力量方面都要注意“补短”。即体能训练的设计既要体现项目特色,也要全面系统均衡,避免出现整个模块教学中某种体能素质“缺席”的现象。只要有了全面发展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3 体能训练要与“育人”相结合,体现学科特色,品德、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体能“欠债”的原因还跟意志品质有关,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使得许多人接受的教养方式和内容中缺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过程。表现在体育锻炼上就是不愿也不能吃苦,但体能的发展必须要承受足够的运动负荷。因此,在设计体能训练的同时相关的心理调整、意志品德的培养要能同步配合,否则又会重现“教者强令,学生身顺心违”的景象。
思想的熏陶、意志的培养,靠煽情的口号和说教是不灵了的,仅靠行政命令、考试检查也难以奏效。体能训练与“育人”相结合,就是要贯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分层实施、设置近期可达成目标的学练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化痛苦体验为成功愉悦,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培养长期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陶冶其精神、强壮其体魄,这样才能形成体能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想。
4 体能训练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体现课程特色,课内外融合,科学系统地发展
每节体育课都要尽量安排体能训练环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能体现对体能发展的重视和关注,检查了解学生体能发展的状态,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习、积累训练方法,丰富学生的锻炼手段,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只是要注意时间、强度、负荷、内容等训练要素都要安排适宜,以每次10分钟左右,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80次/分为宜。
高中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即便都当作体能训练课来上,按照生理学原理来说也是低效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发展体能素质,就必须向课外活动延伸。“每天一小时”的要求能够落实到位,这个问题就好办多了。可以采取组织学练小组、制定训练计划、提供运动处方、布置课外作业、提供课后训练辅导、组织体能竞赛等形式来培养课后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促进体能训练的自主性和系统性发展。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在模块选项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环节,为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和提高青少年整体体质状况出力流汗。更要关注整体课程改革的进程,坚持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