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rykapn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思维从何而来?学生的智力又是怎样形成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从活动中来,通过内化,形成学生的智力。我国著名数学家严仕健教授指出:“数学是训练人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对人的思维培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我仅从数学思维品质角度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做法。
  
   一、重抽象概括,显思维深刻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学生能在数学活动中,全面地、深入地理解问题,善于抽象概括,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锐角和第一象限的角、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映射与一一映射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教学中,还应当强调数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这里的“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概括活动去探究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在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明显表现出使数学材料形式化,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乐意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工作。通过学生对思维对象的集体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某个思维对象的思考探索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如;教学“排列组合”中的一个教学例题:“从数字0,1,2,3,4,5中,组成比130000大的没有重复数字的数有多少?”根据已知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弄清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一关系来说说解题思维过程。那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弄清数字和数的关系及数的组成因素,另一个组成比130000大而且数字不能重复的六位数,于是从最高位数字的考虑,采用分类处理的策略,用填空格方法,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通过整个解题思维过程的叙说不但理清了思路,解决了问题,还同时通过语言概括将思维外部语言化,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发展了学生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求变式教法,显思维灵活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流畅、富于联想,掌握较丰富的数学思维技巧,善于进行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以及扩张与压缩的思维,变换机智灵活,解答方法合理恰当。而数学思维现象功能僵化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已知x+y=25,求式子(x-2)+(y+1)的最值?此题采用变式解法:利用圆的参数方程求解,也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方程x+y=25看成圆的方程,把式子(x-2)z+(y+1)可理解为圆上的点P(x,y)到点A(2,-1)的距离的平方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问题简化求解。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解题思维方法变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数学教学中采取措施,通过变题、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极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三、倡创新实践,显思维独创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数学活动中善于归纳和猜测,求异意念强烈,思维发散水平高,新颖性强。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思善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奏响创新的前奏曲。另外,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对问题解法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目前,“开放数学题”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张扬个体的经验与思维;“开放题”改变着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再指向唯一,而是追求多元;“开放题”改变着“学困生”对数学的态度:具有层次性的“开放题”为“学困生”提供了低起点,为优秀生创造了高落点,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并实践着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发展的理想。另外,数学实践活动体现了数学思维培养活动的内涵,教师巧设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彰显思维活动,进一步培养数学独创思维。
  
  四、构展现平台,显思维批判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发现问题,独立严格进行思考。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鼓励数学交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留给每个学生剖析思维活动过程的机会,组织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自由议论、自己对自己说、质疑问难、全班评议等。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清晰活跃,思路明确开阔、因果分明、逻辑清楚。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问题,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教学中教会学生注意信息的获取,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恰当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学中学生在解题训练有选择地探求最佳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而且还要判断几种解法谁最佳、好在何处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五、抓运算要领,显思维敏捷
  
  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例如:每次上课时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计时演算;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e、1g2、lg3的近似值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对数和指数的有关公式、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基本不等式、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二项式定理、复数的有关公式、斜率公式、直线与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等等,都要做到应用自如。实际上,速算要领的掌握和熟记一些数据、公式在思维活动中是一个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技能,而数学技能的泛化就成为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努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还要结合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做法。在我看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只要做到勤思、苦练、多实践,那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就“不差法”。
其他文献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文言文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成为语文课本里的一大亮点。因此,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好,是如今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文言文离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有些大,导致了学生觉得这类文章十分难解和枯燥。因此,要如何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好呢?    一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浅谈之。  关键词 语文课 转换 改革    一、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现行语文课堂教学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所主宰,偏向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这样,既忽视了师生互动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互动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
期刊
一、真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中学作文课堂教学中讲的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我国的写作学专家绝大多数都将“主旨”、“主题”、“思想”等列入“写作要素”(写作能力)的首位,而语文教学法专家对写作能力的分析,无一例外地都把“审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 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
期刊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这对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都极为重要。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
期刊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若没有较好的语言,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吸引读者。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的作文语言更有文采,能在高考时拿到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有文采”这项发展等级分,我试着将扩写语段、选用、仿用句式的知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一篇文章如果选择多种多样的句式就会显得很灵活、不呆板。而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的句式单一、缺乏变换,就从整句和散句这两种句式的选择来看,学生大多钟情于散
期刊
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与同行们商榷。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
期刊
好的课外书不仅会增长学生的知识,还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阅读课外书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课外阅读忌“精”宜“杂”    小学生不是科学家,不需要对课外书籍进行有层次的、专业的研究,因此我认为学生在选择阅读的课外书时宜杂一些。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实际需要,可以选择中外名著,也可以选择报刊杂志,可以涉猎文学政治,也可以涉猎军事外交等等。凡是觉得对自己有益
期刊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其主体是学生。  既然学生是写作的主体,那么写作教学就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然应是自主性写作。  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地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作的内容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写作的方法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应试的工具和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而是充斥虚情假意的空话、套话。这样的
期刊
“质疑解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线老师深有体会的是:长期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