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转型的动因及其应对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角色转型的争议由来已久,至今仍方兴未艾。简言之,教师角色的转型就是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是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角色的转型并非顺畅,其中原因繁杂多变,本文试图就教师角色转型的动因作逼近式分析,并基于英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调查,提出粗浅的应对建议。 全文查看链接   (3)对合作学习耳熟能详,但教学有效性未能充分彰显。受访者对于合作学习似乎驾轻就熟,但认为“合作学习就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的受访者大有人在,比例为65%(见表2)。显然,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变革不是一个口号,如何深化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使其有效性能充分发挥,值得进一步探索。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数学高考大纲讲,按照“考查基礎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定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独立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解题技能集中表现在思维的独立性、逻辑性与灵活性等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教”与“教学”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教”是以教师为本,即所考虑的相关内容均基于教师如何教;“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盲目、机械地追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不断趋于复杂,从而让学生在冗繁的课堂教学中迷失了学习的重点。因此,让教学回归简约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这里所说的简约并不是简单的讲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笔者偶从散乱资料的字里行间发现“草根式研究”或“草根研究模式”的字眼,不由心头一亮,虽吃不透“草根”之出处和确切含义,却已经充满奇思妙想,暗暗称赞“草根”之提法实在妙不可言。  “草根式研究”之要义是什么?除了“自下而上”的含义之外,我以为还应蕴含另外三层含义:一日“扎根本乡本土”,二日“群体参与”,三日“固本强基”。时下颇为流行的诠释校本研究的三句话:“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概括了
64=65真是不可思议!在今天的魔术秀中,我们神奇的魔术师宝萝,要证明一个让你无论如何不敢相信的等式:64=65!请看清楚了,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
数学中我们要正确的表达思维,常需要一些逻辑用语,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作为其中一种被引入高中数学非常有用。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好这些量词,更应注重它对数学命题多方面的渗透,下面通过几道试题谈谈含有数学量词命题的解决。  一、对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的处理要体现“任意性”  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这样的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从全局出发,突出问题的“任意性”。这种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也有学生提炼的个体知识,主要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哪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不熟悉,所以很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教学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重视操作过程,积累实践性经验  数
“解决问题”的内容贯穿于所有的知识领域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在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困惑。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时要不要讲数量
多媒体PPT是一种集图、文、声、像为一身,合计算机、投影仪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绘本则是“画出来的书”。在绘本阅读教学活动中。融入形象直观、栩栩如生的PPT画面及动画插件、音频效果,动静结合,多种形式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系统。更能引发幼儿对绘本的喜爱。  日本经典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一个极富推理价值、幽默风趣的绘本故事。书中每一页都用单线条简单地勾勒出动物形象,从鼠小弟到大象。它们一个比一个
一、教与学的调查分析  (一)教学扫描:以直接介绍为主  “角的度量”历来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教师把它定位为“技能训练课”,即教会量角方法,形成量角技能。教学中,往往先是直接介绍量角器的结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及度量单位1°;再介绍量角方法“两对一读”,即点对点,边对边,再读另一条边的刻度;最后花较多时间进行量角的技能训练。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