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流动:量与质的双重视角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指出“要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学生流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当前全球国际学生流动的变化趋势,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形势研判,进一步了解国际学生流动的质量发展和完善方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教育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教授有着持续深入的研究,是该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德·维特教授曾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南非纳尔逊·曼德拉都市大学研究员,曾经创立欧洲国际化教育联盟,并在2019年被授予法国巴黎国际大学协会(IAU)高级研究员荣誉称号。
  一、国际学生流动的量:现状与趋势
  《世界教育信息》:德·维特主任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您。首先请您谈谈当前的国际学生流动概况。
  汉斯·德·维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学生数量已是10年前的两倍,回看10年前的国际学生数量,其实也是20年前的两倍。未来10年,预计还将有800万到1000万人出国留学。从这一趋势来看,国际学生数量的增长率几乎等于全球人口的增长率,这一快速的增长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同时,从国别来看,过去几十年向海外输送国际学生的主要国家相当稳定。如中国、印度一直为主要的国际学生输出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是排名前五的国际学生接收国。而俄罗斯、日本、中国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学生接收国。
  当我们谈到国际学生流动时,需要注意学生流动包含不同的形式,如学位流动(degree mobility)、学分流动(credit mobility)、证书流动(certificate mobility)和项目流动。一是学位流动,即学生为了获得国外的学位(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而赴他国留学。二是学分流动,通常指发生在欧洲“伊拉斯谟”计划中的为期一学期或一年的国际学生流动,这类学生通过在别国的学习,最终可获得能够用于申请本国学位的学分。当然,学分流动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没有欧洲那么显著。欧洲每年约有10%~20%的学生参与学分流动,美国约有10%的学生出国进行学分流动。三是证书流动,参与证书流动的学生并不能获得学分或学位,一般指学生参加国外的语言学习项目或暑期学校,并在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证书。上述三种类型的流动有时是混合的,但当我们谈到国际学生流动时,需要明确正在发生的是什么样的流动。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以学位流动为主,而国外学生留学中国,既有学位流动也有证书流动。据我所知目前国外学生留学中国最主要的还是证书流动,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课程。四是项目流动,目标学校在学生所在国设立分校,开设了特许经营或衔接项目供学生交流学习,学生不需要离开本国,即可获得国外相关机构的学分。例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在中国设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分校,中国学生只需要在本国分校中学习,即可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据统计,目前获得英国大学学位的国际学生中,已有超过40%的学生采用项目流动的方式获得。项目流动已成为一个不断拓宽的巨大市场,除英国外,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大学也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校,同时辅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开展项目流动。
  在认识到国际学生流动的不同类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理解主要的流动路线是什么?当前,美国和英国“双巨头”的国际学生市场份额呈逐步下降趋势。美国的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成本高昂。高额学费致使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学生在未获得资助的情况下难以负担。二是安全问题。暴力事件的发生导致家长担心子女在外求学的人身安全。三是政治风向。当前的政治环境对国际学生的留学意向造成了一定影响。四是竞争激烈。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以及欧洲国家等都进入了留学市场,并借助越来越多的英语授课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留学竞争力。尤其已“脱欧”的英国在失去部分欧洲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接收了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國际学生。
  由此,国际学生的留学选择不再以美国为中心,转而选择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且德国和法国的国际学生流动处于稳定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相较于美国,德国的留学成本较低,且该国正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局较为稳定;法国的国际学生增长主要依靠来自法语国家的国际学生,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授课,面向东欧国家、亚洲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此外,在移民政策的影响下,加拿大的国际学生接收数量快速增长。该国的留学费用较低,政治环境平稳,它不仅欢迎国际学生留学,而且鼓励他们毕业后直接在加拿大就业。同样地,日本正试图通过招收大量国际学生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该国的目标是吸引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中国也是如此,作为目前国际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赴中国留学的大多数国际学生寻求的并非学位教育,而是学习语言和短期课程。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上述国际学生的流动趋势会延续下去吗?
  汉斯·德·维特:我认为,美英等国的国际学生市场份额将会随着上述趋势的发展而减少,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国际学生市场份额将会逐渐增加。未来最大的国际学生数量增长之一预计发生在亚洲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等。这些国家对高等教育仍有需求,但自身尚未有足够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供学生选择,因此,这些国家的学生往往会离开本国,同时结合留学成本优先考虑赴邻国深造。国际学生数量的另一巨大增长可能发生在非洲。非洲不断增多的中产阶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而除了南非,许多高等教育质量优异的国家也将成为非洲学生的选择。结合经济条件及政治环境,多数非洲学生会更加倾向于留在非洲境内国家或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留学。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在非洲落实的奖学金、政府财政支持政策等,都激励着非洲学生更加积极地赴中国深造。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关键参与者,不仅向外输送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在接收国际学生方面也势头良好。   对中国而言,从选择赴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来看,现存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中国一流大学的入学门槛。目前,中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严格的筛选机制,如果国际学生的质量不够好,就无法进入这些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更加专注于质量的提升,从整体上提升国际学生留学市场的竞争力,如此才能真正与其他亚洲国家以及欧洲国家竞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看到了诸多机遇,尤其是中国的国际学生留学市场正趋于更加开放。从中国学生赴国外留学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顶尖学生更加倾向于留在本国深造,这是因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具备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而那些难以入学国内顶尖高校的中国学生,往往选择整体质量没有那么顶尖的中国高校或者出国留学。由此可见,中国国际学生流动的趋势之一为:非顶尖但属优秀的中国学生往往选择赴国外留学,且他们选择的往往也不是国外的顶尖高校,而更多选择仅次于顶尖高校的大学。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战略方法来对待国际学生流动。
  应该深入思考: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吸引什么样的国际学生?如何才能吸引优质生源赴中国留学?除了大量投资和一流大学建设,如何才能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从而使中国更具吸引力?
  对美国而言,重要的是明白本国大学已经变得过于依赖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这一现象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可看到。该现象易导致相关国家在留学生经济上较为脆弱,即若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数量下降,他们就会面临相应的留学经济问题。这可能不会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顶尖大学的困扰,但它会影响部分普通高校所能接收到的政府资助。由此可见,美国高校正面临的财政问题将是其高等教育的一大风险。加之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少中国学生已打消赴美留学的念头,这也可能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有出现,例如,加拿大较为依赖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国际学生。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牢记,如果想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需要不断拓宽国际学生的来源国,促进国际学生的生源更加多元。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更好地了解国际学生流动的风险和机遇,未来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具体来说,要加强对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比较研究,了解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招收策略及语言转换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国际学生流动的质:教学、评价与政策保障
  《世界教育信息》:在学习内容方面,目前,很多中国学生赴美英等国学习STEM,而在中国的国际学生则很少学习相关内容。正如您所提到的,大多数留学中国的国际学生学习的是语言、文化等。针对这一问题,您认为应该做些什么加以改善?
  汉斯·德·维特:目前的总体趋势确实如你所言,赴美英等国的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更多地选择在STEM、商业管理等领域深造,选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生相对较少,而大多数留学中国的国际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汉语、医学等领域知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我认为,无论是对于中国本国学生,抑或是国际学生来说,优质的STEM教育资源往往分布于中国的顶尖高校,而入读这类高校的机会非常有限,较高的入学门槛使得学生就读其中变得相对困难。因此,需要从整体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STEM教育的优质发展。这也有利于中国不断加强自身的国际学生吸引力,促进国际学生流动。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从历史上看,美英等国如何比较当地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入学情况?例如,中国对本国学生有高考,对国外的学生有相应的考试制度,在评价方式不相同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不平等的情况?您如何看待?
  汉斯·德·维特: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国家有统一考试,如中国;一些国家没有,如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包括英国在内的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因此,许多国家在接收国际学生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自主决策,且接收的国际学生数量往往与学生所申请的学位相关。因此,这类国家一般不存在学生招收方面的评价不公问题,其主要问题体现在语言上。由此,满足留学目的国的语言需求是美英等国的国际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相对而言,其他问题就显得不是那么复杂。然而,对当前的中国而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评价系统针对国际学生的开放度和包容性问题,即在当前的评价系统中,思考如何筛选适合本国或者对应学校的国际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培养。
  事实上,如何处理国际学生和本国学生的质量差异这一问题,已在丹麦、荷兰、德国和其他国家引起重视。我认为,语言在这其中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指学生在语法上很精通,而且体现为学生能够运用这门语言真正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文化情境中,例如,能够深入地参与讨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等,这些都是国际学生在留学过程中语言融会贯通上面临的重要问题。
  除评价体系外,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兼容并蓄以及不同教学方式之间的转换共存。中国学生习惯于听讲,习惯于记笔记,而非问问题和讨论互动;而美英等国的学生,通常习惯于交流互动、合作完成一份作业。不同的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对国际学生来说仍为很大的挑战。由此,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国家国际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了许多关于学生流动的诸多观点。您认为影响国际学生对于留学目的国的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汉斯·德·维特:我认为,首先是语言因素。同时,对象国的教育质量也是一大重要考虑因素。可以说,语言和质量在我看来是影响国际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国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文化环境、个人经验以及对一国的熟悉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学生的选择。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学生申请入学时,并非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学校排名,我们也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国际学生来源校的排名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国际学生的综合素质?   汉斯·德·维特:我认为在评价方面,可以实行更多元的方式。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之前发表的论文和开展的研究来评估他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入学推荐信来选择他们;也可以通过面试和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素养,最后结合所在学校的学习要求综合性地考量是否接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国际学生接收方,我们要将语言纳入考量范围,但不将其作为唯一的因素;需要考慮接收那些真正有意愿且有能力完成相应学业要求的学生,在拓宽选择性和开放度的同时,不轻易降低自身的学生招收标准,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
  《世界教育信息》:此前,剑桥大学在“入学要求”里明确指出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对于使用高考成绩来招收中国的优质生源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汉斯·德·维特:我认为高考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拔机制,中国为自己选择最合适的人才选拔机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即便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但一般也只将高考作为考核学生的因素之一,他们也会考虑包括语言、素养等其他因素。因此,我不认为这一现象会导致中国的优质生源流失国外。相反,我认为如果一名中国学生有着优异的高考成绩,他们自身应该会去衡量是选择出国留学,还是留在中国的顶尖高校就读。事实上,在我看来,中国的优质生源中,仍然有许多人决定留在中国,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多的职业前景。而那些未参加高考就出国留学的学生,确实有一部分会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录取,但总体而言,我认为高考成绩越来越被认可对中国而言并不是大问题,因为进入国外高校就读仅仅是学生在求学阶段的选项之一。
  《世界教育信息》:对于中国为国际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政策,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汉斯·德·维特:我认为奖学金政策是好的,它可以作为一种选拔优质生源的筛选机制,但要注意在制定奖学金政策时,要将学生的质量作为考量的重要方面,从而为最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不断在国际学生市场上获得认可和声誉,而且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来华留学,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学生的整体质量。
  《世界教育信息》:此外,您提到您正在研究中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这些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问题。非常希望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汉斯·德·维特:目前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尚未有非常全面的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问题,我们看到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应对策略。其一,采用英语教学。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已经开始尝试更多的英语教学。然而,受到文化环境和语言习俗的影响,英语教学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仍然遭受到当地社群的反对;且即便采用英语教学,如印度等国家,仍会因为口音问题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由此可见,语言问题在国际学生流动过程中,是一个亟待考量的复杂因素,部分国家和地区会要求国际学生在留学前,就做好语言准备;也有如俄罗斯等国,正积极推进孔子学院的建设,并不断开发更好的培训项目。
  同时,在国际学生流动过程中,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成为热议话题。对中国而言,优质的国际旅游服务是中国高等教育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促进国际学生流动,必须妥善处理语言要素,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思考并解决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和教学方式下的适应问题,从而更加稳妥地促进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
  编辑 吕伊雯
其他文献
【摘 要】《逍遥游》一课的教学突破口就是“美丽的大鹏即美丽的庄子”。探寻大鹏的形象壮美,追求高远之美,自由翱翔之美,境界高洁之美,进而深领高洁美丽的庄子和庄子心中的隐秘(逍遥游的要旨)。触类旁通,深层质疑,深入浅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庄子的散文《逍遥游》(节选),本文教学的关键是找好突破口,力求提纲挈领,举一反三,
据英国教育部网站2018年12月3日报道,英国发布了一项新的指南文件,旨在帮助家长为孩子选择安全、优质的校外环境,如俱乐部和补习中心。该文件现已开放以供磋商,确保符合家长的需求。  指南列出了十个重要问题:工作人员和义务工作者是否接受过适当的培训(如健康、安全、儿童保护)、非教职人员或非教师成年人是否在场等。此外,指南列出了父母应该注意的一些危险信号,例如,注意校外环境提供方的建筑物是否安全或缺乏
【摘要】本文通过一堂语文创新课来说明创新更要注重语文本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语文本色    这堂课是关于《听听那冷雨》的创新课,它获得了区创新课一等奖,我认为创新更要注重语文本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文章材料散,时间间隔长,空间跨度大,语句较长,该断句处似乎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断开(不断开好,这
【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原则、一些方法,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让教师从作文堆里抬起头来,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导师,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在教师的鼓励中亲自参与评改被激活了,作文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写 自改 互评 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一边倒的弊端。通常的做法是:老师挖空心思命了作文题目,然后让学生依照文体要求写一篇作文,老师再
【摘要】本文就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叙述与中心论点不能紧紧相扣的问题,以同一则材料《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小故事为例,通过变换叙述角度来分别证明“勇于改过是圣者的风度”和“轻率作出结论往往导致错误”这两个不同的论点,以期对学生写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议论文;叙述;指向性    议论文中作为论据事例的叙述,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但在我们有些同学的习作中,叙述往往与中心论点不能紧紧
【摘 要】细节化描写和文章波澜的设置是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技法,尤其是个性化作文的关键点。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细节和文中波澜的关系,更富个性更具创造性地对生活加以艺术化表现,才能达到独抒性灵、个性写真的佳境。  【关键词】细节;波澜;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力求突破传统作文教学“专题指导→构思立意→范例分析→命题作文”的模式,代之以“专题分析→个性化构思→因材点拨→个性化为文”的新模式,有助于激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通过大学和相关机构间的合作来解决。  全球学生住宿集团有限公司(Global Student Accommodation,GSA)分析了来自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的280多项研究,以了解学生福利在过去10年中的演变情况。英国红砖(Red Brick)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在英国4个地区的学生群体中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精选的经典范文,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这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做?本文是教师的一篇课堂随笔,写下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同步小作文训练的一些心得,供同行参阅。  【关键词】范文;模仿;创造    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语文学习中,作文成了我们的一道难题。初中时作文经常得到老师赞扬的学生
【摘 要】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其本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关键词】个性;创新;作文教学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其本质。作文之难,难在创新;作文之贵,也贵在创新。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那么,怎样的作文才能决胜于高考战场呢?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怎样才
【摘 要】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取得好的成绩,“简单”是一个行之有效、出奇制胜的高招,本文从思路、结构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使高考作文简单明晰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思路;结构;布局;个性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过,人要活得简单。作文也是这样,尤其是高考作文,更要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总的说,就是要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将作文看“穿”,看穿其行文思路,看穿其构思妙处,看穿其诸多亮点等等。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