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的发展以及教学法观念的转变,“粉笔+黑板”渐渐被“键盘+软盘”的新模式所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中,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
几年来我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依据现代初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技术,对中学历史教学作了一些探究,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行家指正。
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直观性,激发兴趣、增强感染力。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象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让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直观感觉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①引入图片、视频资料,诱发学生思考。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图、文、声、像、情并茂,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它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把学生引入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比如我在《新中国的诞生》一课的课堂中我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音乐、画面、地图、动画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直观地再现历史。课前2至3分钟,电脑自动连续播放“强渡淮河”、“攻占锦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等图片,其历史画面的真实再现,渲染了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行大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势追歼国民党主力、直捣蒋家王朝大本营、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背景。同时在歌曲《英雄赞歌》的渲染衬托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浓烟滚滚”、“翻江捣海”的战场上,顿时为人民解放军的那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由此学生被引入一个优化的历史教学气氛,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件结尾处屏幕上一张旭日东升的图片,配以画外音乐——钢琴曲《东方红太阳升》,在舒展悠扬的乐曲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新中国正象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神州大地。
②通过VCD、DVD或电脑光盘和网络,再现历史情境,追千里于咫尺,溯远古于当前。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听教师精彩的讲述自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进行思考探究。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听到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的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1945年8月美国“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中国的壮观以及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认清历史事实,诱发其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性,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网路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思维能力。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这是一个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我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在多媒体技术上我如下设计:1、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2、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3、如果首战华东,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4、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软件的设计还包含在线交流的功能,学生通过电子邮件(E-mail)、公告牌系统(BBS)、QQ或论坛形式,与教师或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一方面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对于学生能力发展有更好的导向;另一方面,改变学生一贯被动从属地位,有利于自主学习及协作能力的发展。
再次,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讲练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挑战欲,培养成功感,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持久性的好方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过去,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历史与社会课堂缺乏练习,逐渐形成“学无所用”的感觉,无法“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
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必需是重点突出,对难点要巧妙突破。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路技术教学时,由于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可以对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选择、列举、材料、问答均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把学生的不同意见展现出来,让学生去评判,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找出最佳答案。“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校学习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精神涣散的问题也更少。”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的发展以及教学法观念的转变,“粉笔+黑板”渐渐被“键盘+软盘”的新模式所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中,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
几年来我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依据现代初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技术,对中学历史教学作了一些探究,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行家指正。
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直观性,激发兴趣、增强感染力。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象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让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直观感觉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①引入图片、视频资料,诱发学生思考。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图、文、声、像、情并茂,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它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把学生引入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比如我在《新中国的诞生》一课的课堂中我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音乐、画面、地图、动画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直观地再现历史。课前2至3分钟,电脑自动连续播放“强渡淮河”、“攻占锦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等图片,其历史画面的真实再现,渲染了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行大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势追歼国民党主力、直捣蒋家王朝大本营、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背景。同时在歌曲《英雄赞歌》的渲染衬托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浓烟滚滚”、“翻江捣海”的战场上,顿时为人民解放军的那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由此学生被引入一个优化的历史教学气氛,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件结尾处屏幕上一张旭日东升的图片,配以画外音乐——钢琴曲《东方红太阳升》,在舒展悠扬的乐曲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新中国正象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神州大地。
②通过VCD、DVD或电脑光盘和网络,再现历史情境,追千里于咫尺,溯远古于当前。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听教师精彩的讲述自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进行思考探究。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听到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的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1945年8月美国“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中国的壮观以及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认清历史事实,诱发其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性,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网路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思维能力。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这是一个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我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在多媒体技术上我如下设计:1、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2、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3、如果首战华东,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4、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软件的设计还包含在线交流的功能,学生通过电子邮件(E-mail)、公告牌系统(BBS)、QQ或论坛形式,与教师或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一方面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对于学生能力发展有更好的导向;另一方面,改变学生一贯被动从属地位,有利于自主学习及协作能力的发展。
再次,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讲练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挑战欲,培养成功感,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持久性的好方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过去,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历史与社会课堂缺乏练习,逐渐形成“学无所用”的感觉,无法“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
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必需是重点突出,对难点要巧妙突破。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路技术教学时,由于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可以对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选择、列举、材料、问答均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把学生的不同意见展现出来,让学生去评判,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找出最佳答案。“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校学习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精神涣散的问题也更少。”